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四)两汉时期的漕河

漕河
漕河瓜洲古渡段
西汉建都长安(今西安),自黄河西上可由渭水通关中。西汉初年,每年从关东地区经黄河、渭水向都城长安漕运粮食不过几十万石。经过文景之治以后,国家逐渐富庶。到汉武帝时期,由于京都人口不断增加,官僚机构迅速膨胀,汉武帝又外事边防,内多兴作,政府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对漕运的依赖也日益严重,漕运量猛增到上百万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政府一方面在关中大修水利,以便于发展当地农业,就近取粮;
另一方面改善水运条件,以便从当时主要产粮区的东部地区调运更多的粮食进京。
西汉从关东运粮入京,本来取道渭水西运。但渭水多沙,水道迂曲宽浅,险阻甚多,运输功能很差,急需另觅途径解决运粮问题。因此,大司农郑当时向汉武帝建议在渭南凿一条径直的运粮渠道。他认为:从关东漕运粮食经过黄河、渭水到长安要6个月才运完,水道长四百五十多公里,险阻很多。其中渭水迂回曲折,需要改善。他建议自长安引渭水,沿终南山北坡、东至黄河,开槽渠一百五十多公里,这样漕运可以三个月完成,运输兵卒可以减少,还可以利用余水灌溉漕渠旁民田万余顷。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经过齐人水工徐伯负责勘查、测量、定线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发动军工数万人动工修建漕渠。渠首在长安城西北,以渭水为水源,经过长安城南再转向东,与渭水平行,沿途又引入水(皂河)、水、灞水,这些水道发源于南山,含沙量少,大大增加了漕渠的水量。漕渠穿过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东北)、新丰(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郑县(治所在今华县)、华阳(治所在今华县东南)等县,到渭水口附近与黄河汇合,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历时三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