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兴古道(1)秦梁汉柱–渭桥伤别


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的渭水源头
二、渭桥伤别
在咸阳旧遗址城附近的渭水上.有三座闻名中外的多跨木梁木柱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习惯上被称为渭水三桥。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又众说不一,因此三桥的修建年代无从可考。只能大致整理出其修建和演化的过程:春秋时代,秦国兴起于渭水上游,后来建都咸阳,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咸阳就有渭水穿城流过,其时水上己经修建有桥。到了汉代。由于项羽火烧秦都,秦都城损毁严重,汉天子移都长安东南,至唐代不断扩充长安都城规模。与此同时。汉代在渭水上又建造了东西两座桥梁,咸阳渭桥恰在其中,故又称中渭桥。至此形成了“渭水三桥”的格局。唐朝虽对其多次改建,仍为三桥并存。《唐六典》卷七记载:“(天下)木柱之梁三,皆渭水。”
下面我们对这三座桥的情况分别加以介绍。
1.中渭桥
渭桥的发展变化上面作了简单解说,那么它的确切修筑年代是什么时候呢?这要从最早兴建的中渭桥来考察。关于中渭桥的修建,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为秦昭王所建。《括地志》称:“秦于渭南有舆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只百八十步。”
(2)《初学记》中有这样的叙述,“始皇帝即位。在渭南作长乐宫,桥通二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象牵牛。”可见,始皇为显天子尊贵,将渭河喻为天上银河,为效法牵牛星座而修建了用来沟通长乐官和咸阳宫的渭桥。
(3)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修建了中渭桥。孙星衍校本《三辅黄图》中有这样的记载:“咸阳古城,自秦孝公、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始皇帝兼天下,都咸阳,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桥广六尺,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栩主之,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人。桥之北垒石水中。”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只有各位读者自己揣度了。
《水经注》里记载了中渭桥的全貌,桥全长约525米,宽约13.8米;由750根木柱组成了367个桥墩;68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7.72米。中间桥孔跨径达9米;在木柱桩装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墩上搁置大木梁,然后横上木桥面,桥两侧设有雕花木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成八字形,既能使高大的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木板桥腐烂。两端竖立华表、水妖石雕、石灯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