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年画

 
1、传说一
 
关于滩头年画是从何而来,滩头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明末长沙有个叫王东元的秀才,绰号王猴子,聪明过人且有绘画才能。清兵入关,为逃兵荒,夫妻俩来到滩头投亲。为谋生计,王猴子夫妇利用这里出产竹纸、颜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办了年画作坊,创作印制出《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麒麟送子》、《龙凤呈祥》、《老鼠娶亲》等数十种年画产品,由贩运土纸、色纸的商贩推销到外地,滩头年画因此名声大振。
 
传说总习惯将历史功勋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实际上,在滩头这样一个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镇的地方,年画为什么会在此扎根?这里还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传说版本。
 
2、传说二
 
邵阳古称宝庆,明清以来,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印刷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一些本来是搞印刷的技术工人也往往被临时派为产品推销员。他们走南闯北,穿街过村,偶然间,发现了一种彩印的画纸,新年时节贴在门上、壁上,增加喜庆气氛,这种画纸就叫年画。年画有人物,有故事,造型和色调都十分生动艳丽。凭着自身职业的敏感,他们认定这是一宗大可赚钱的营生,便把外地年画的稿本和刻版套印的技术一件一件地学了回来。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这种行当不声不响地向着宝庆城50多公里外的一个山区小镇滩头方向转移了,而且扎扎实实地安了家,落了户。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