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名往往和黄埔军校、黄埔开发区和黄埔港联系在一起。其实它起源于汪洋中一个叫黄圃的孤岛,从秦时起各姓在岛上聚族而居,始有村落。明初因陆地面积不断增大,改名为黄浦,明末又改为黄埔,并沿用至今。从名字的更迭中不难看出黄埔村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广东乃至整个中国,再也没有一个村庄能象黄埔一样在历史上发挥过如此重要的作用了。黄埔村位于广州海珠岛东部,濒临珠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这里的酱园码头设粤海关黄埔挂号口、税馆、夷务馆,从此商船云集,黄埔村逐渐成为一个几千人的港口。
1757年,因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在此后的八十多年里,广州一直处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黄埔村也因此成为世界贸易大港而走向繁华的颠峰。
1842年,清政府与鸦片战争交战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处通商口岸。广州的龙头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酱园码头也因日渐淤浅,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迁址长洲岛,近两百年辉煌的历史就此终结。
日期: 2011 年 5 月 13 日
广东潮州古城
广东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是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又具现代化气息的中等城市。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现在人们所说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
潮州名小食有:炒果条、溪口卤鹅、牛杂果条、鸭母念、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香酥鸡翅等;潮州名菜有:红烧大排翅、水晶龙虾、明炉烧为、韩江花似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盘等。潮州特产有: 凤凰单丛茶叶、石鼓坪乌龙茶、枫溪陶瓷、潮州抽纱、金漆木雕、香包等等。
南国陶都–广东佛山石湾古镇
石湾镇位于中国广东省博罗县西南部,因是是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下西沙河与东江环抱的一个港湾,故名石湾。石湾镇位于惠州西南面,与东莞石龙镇隔水相望,从地图上看,一条东江将两镇一分为二。石湾镇素有“罗浮山下第一镇、东江明珠”之美誉。
历史文化殷实,魅力无限 石湾被称为“南国陶都”,有“石湾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国”的美誉,有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午多年前,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明清两代最为鼎盛,方圆几公里的小镇有陶瓷107座,陶瓷行业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生产的陶瓷分为日用、艺术、园林、工业、丧葬五大类二十四行。
五千年的制陶历史,五百年窑火不熄,小小公仔陶,陶醉天下人。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陶瓷产品来自这里,全国七分之一的工艺美术大师集中在这里,一把泥土经了他们的手,就走近了千家万户。石湾,历史文化殷实,魅力无限,被称为“南国的陶都”。
华夏名窑———南风古灶就位于历史悠久的“南国陶都”石湾镇,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一条国内罕有、世界少有的古龙窑,五百年来一直窑火不绝。围绕南风古灶为中心展开的佛山南风古灶旅游景区,游客观光游览之余,可以参与玩陶、烧陶,与陶工一起装窑、开窑。
东莞南社村
南社于南宋末年建村,位于现今的东莞茶山,南社村保存着许多明清的古建筑群,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茶山南社村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有100多间民宅和25间宗祠,尤其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资政邸、百岁坊、百岁翁祠、谢氏大宗祠等著名文物建筑。
番禺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优势,合理的城镇布局,快捷的交通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精心打造着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环境。
2005年,800多年历史的番禺沙湾镇成为广东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当时这里已形成繁华的村落,并孕育了璀璨的文化。
镇上的“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坑友狮、沙湾兰花”四大文化品牌享有盛名。遍布镇内的留耕堂古祠、三善鳌山古庙群、安宁西古街、升平人瑞古巷、宝墨古园等远近闻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何柳堂及其堂侄何少霞、何与年被誉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广东音乐四大名曲中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均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经常在三稔厅以乐会友。
此外,集力学、美术、冶炼术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沙湾飘色”,造型奇特,每逢喜庆,与舞狮、舞龙、舞鳌鱼等民俗表演并驾齐驱,享誉海内外。沙湾姜撞奶、牛乳、薄饼等美食有口皆碑,千万别错过。
沙湾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于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的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也比广州陈家祠
还早170年。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点:以柱多而闻名,一共112条木、石柱,它汇集了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 的建筑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砖、木、石雕手工艺,
闪烁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光彩。自1986年来重新修葺,恢复原貌。1989年列入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一直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留耕堂鸟瞰牌坊正面“诗书世泽”,背面“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书写。
“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别由陈白沙及明代广东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书写。
广州番禺石楼镇大岭村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坐东北向西南,背依碧绿葱葱的菩山,前临潮汐涨落的玉带河。大岭村建村迄今,已有873年的历史,因为出了1个状元、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个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
大岭村历史悠久,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主要景点有:
“贞寿之门”石牌坊
“贞寿之门”石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110多年。位于大岭村北往龙村道路转角处,座北向南,西靠玉带河古埠头,东临菩山角下的姑婆庙,距显宗祠约300米。古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由花岗岩石块构成。占地面积东西长五点八米,南北宽一点八米,高约六米。正中门上石横匾刻阳文正楷“贞寿之门”四字,左门横匾刻“同享”,右门刻“百龄”,中间两柱正面分别刻“贞门帝予千秋表,寿域天为二母留”一联,背面刻“苦节可贞两母其颐臻上寿,考思锡类九霄沦孛霈皇仁”一联。贞寿之门是为文林郎陈达华妻蔡氏、妾冼氏二人守洁养大女儿,两人都活到百岁才寿终,经历六朝皇帝,当年陈达华居住大岭西约坊“菩山第一门”旁的一条‘里’,皇帝下旨后,这条‘里’就改名为“百岁里”。
龙津桥
龙津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三百多年,是番禺现存最古老石拱桥之一。全桥用红石(红色沙砾石)建造,据说是取材于莲花山古采石场。东西横跨玉带河,桥长二十八公尺,桥宽三点二公尺,一墩二孔拱桥。桥面两侧石栏,各竖十六柱十五方。刻有莲花纹,八宝花纹。“八仙过海”的图像,“鲤鱼跃龙门”等浮雕,刻工古朴生动。桥北侧一方雕有番奴像,作双手捧盘顶在头上,盘中盛物,单脚跪献状,是石雕中较有特色的,殊为罕见。桥中央外侧刻阳文草书“龙津”二字,上款“康熙年”三字,现保存良好。
接龙桥
接龙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一拱二墩,全桥花岗岩白石砌成,东北向横跨玉带河。由于年久失修,残缺严重,已于2007年12月按原貌进行修葺,并于今年3月中旬竣工。
大魁阁塔
大魁阁塔,即平时村民所讲的“文昌阁”。于200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建于清朝光绪十年,三层阁式砖塔。塔高约二十点六五公尺,平面呈六角形,边长二点八公尺,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高零点七公尺,花岗岩白石砌成。底层门上镶花岗岩白石额,刻“作镇菩山”四个阴文正楷大字。第二层开竖长方形石框窗,镶石额“司令司忠”四字。第三层开六角形石框窗,镶石额刻“日月齐光”四字。瓦顶前檐十三行,向上减缩成六角攒尖瓦顶,卷翘脊。塔刹竖绿色琉璃宝葫芦。塔内各层均铺设木质楼板,有木梯盘旋可上。大魁阁塔因年久失修,残缺严重。镇修葺办公室已于今年3月对大魁阁塔按原貌进行修葺,现已基本完工。
沙井气
沙井气位于大岭村中约颖源里内,用花岗岩白麻石砌成,井深三点三公尺,水深约二点五公尺,井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水质清澈,。因出水快如出气,故名“沙井气”。
荷花池
位于大岭村内显宗祠旁以及文昌阁旁的两个鱼塘已于今年3月份改造成荷花池。现显宗祠旁的荷花池四周已砌石堤,并准备安装栏杆及建造“观荷亭”。
显宗祠
显宗祠,又名凝德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五百年历史,在清朝乾隆辛酉年(一七四一年)重修。显宗祠位于大魁阁塔和龙津桥北侧,前临玉带河,座东向西。显宗祠为三楹三进结构,即三进两天井结构,建筑宽敞装饰富丽。头门四层莲花斗拱,硬山脊,饰以灰雕,山墙有砖雕。梁柱以木雕装饰,各时代古人像、图案、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正门左右石鼓墩,墩边有西洋儿童像,是番禺古建筑所罕见的。显宗祠前座宽三十三点七公尺,深二十八点八公尺。中后座宽一十六点七公尺,深三十八点八公尺,共占地一千六百三十二平方公尺。檐枋上共有一排二十一组如意拱承托飞檐,两端的栌斗雕成金狮,其它十九方栌都雕成各式夔龙、卷草等图案。梁枋都雕有高浮雕历史人物故事、卷草龙、鳌鱼等图案。头门的木雕精湛生动,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组成了一组富丽堂皇的木雕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