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是国家“十五”期间确定的30个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之一,距今已经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沿淮安段运河东岸进入湖嘴大街是寻访河下古镇的最佳路线。从这里可游览曲折回环的运河古码头和萧湖园林,可拜谒古朴幽深、高墙飞檐的寺庙庵观,置身昔日的历史场景中,你将感受到淮北水乡特有的文化气息。
对河下古镇的认知,源于对大运河开挖与兴替历史的了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是京杭运河最古老的一段,河下就坐落在邗沟入淮处末口内。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保证邗沟水位,故在邗沟和淮河相接处设堰,过往舟楫到此均须盘坝方能入淮。据史料记载,在清以前,长淮千里,只有楚州运河可以通南方以入江。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从此淮安屡遭水患。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开清江浦,导淮安城西管家湖水入淮。河下居管家湖嘴,处黄、运之间,扼漕运要冲,成为咽喉之地。由于这里地势低下,“河下”之名逐渐在民间形成并被官方采用。
河下的繁荣发达,与两件事密切相关:一是漕运,二是盐务。清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巡视河下,可见当时河下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河下古镇石板街有多条,可能不是由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完成的。正如程纲所说,“继成善举者,指不胜屈”,大约先由一人倡导,然后有许多人效仿,东一条西一条,南一条北一条,逐渐增多,便有了若干条石板街纵横交错,形成多个热闹繁华的十字路头,构成西湖嘴市、姜桥市、相家湾市、罗家桥市、古菜桥市、米市、柴市、花市、西义桥市等粮、油、柴、鱼等市口,使河下成为一个有二十二条街,九十一条巷,共达十三坊,用石板路为血管脉络组成的生机勃勃的小镇。石板街迄今犹存估衣街、琵琶刘街、中街、花巷街、茶巷街、西湖嘴街、罗家桥街、大成巷、粉章巷、干鱼巷等。构成了河下石板街文化,为古镇风貌中的亮点。
明清鼎盛时,河下有22条街,91条巷,13坊,70多座园林,30多家诊所和药房。明中叶后黄河夺淮入海,淮北盐运分司署从涟水迁移到淮安河下,而淮北批验盐所改驻河下绳巷,负责护盐的淮北巡检则移驻乌沙河。淮北“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河下遂为淮北盐运必经之地。由于盐务机构的驻节,使得更多的盐商纷纷迁居河下,从事与食盐相关之事的居民不下数千户。河下成了民船和商船转运、启停之地,帆樯云集,车水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