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千年的建安古堡


建安堡在榆林东北方向,下高速沿榆林城外向金鸡滩方向走。据史记载, 修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的建安堡当时有驻兵701名,马401匹,有都司一员。是陕北明长城38堡中驻兵的36营堡之一。驻兵数量在当时驻兵的36个营堡中算是兵员比较多的。
建安堡建在一个平坦的缓坡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悬崖,公路从北坡下经过。远远的望过去,建安堡静静的躺在那里,像一个硕大的沙盘,夕阳下土城墙环绕四方,正西和西南角的马面墙硕大方正,上面建有阁楼。在落日的余晖下,我幻想着在那冷兵器时代,数万人围困在建安城外,马匹围着土城回旋奔跑,带起一缕缕尘烟,城上磨刀霍霍万箭齐飞而下,城下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尘土飞扬。然而眼前冷清清的建安却是一派“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我的车沿公路向下,来到建安堡所处的山崖底下,左右看看,四周不见上山的路,继续向前,右边出现一条土路,根据路面的宽度我确定这就是通向建安堡的唯一路径。在七拐八拐之后我来到建安堡的东门。来前从网上看到过一张从西南方向拍摄的古城远景图,因此,我并没有停留,我知道此时我应该绕过城池往城的西南方向去,那里不仅拍摄的最佳角度,而且城外关帝庙的牌楼也落日的余晖下静静的等着我的来临。
太阳落的很快,城堡的外墙已呈现出橙黄色,关帝庙前的牌楼在日落的余晖下异常的醒目。
牌楼下左右各安放两个石狮,一新一旧。仔细一看,旧石狮竟然是一个石狮从中间被一分为二,一个左脸,一个右脸,四个石狮虽然生态各异,但它们却都共同注视着古城,。
我站的位置正对着古堡的西南角,角楼修建在高大方正的土台马面墩子上,城墙以角楼为中心向两面对称延伸,城墙外围四周是长满杂草的荒滩,路边有地,农民收拾着地里的农作物,满载的农用三轮车有的沿城墙外的小路驶过,有的由南门进入古堡。
玉皇楼也叫钟楼,坐落在建安堡的中心地带,座北朝南,南门、北门、钟楼沿南北中轴线一字排开。底座为长条青石修建,上窄下宽略呈梯形,钟楼下四面呈窑洞状互通,里面支撑着很粗的木头支架顶在里面,路过的老乡说这种门洞叫五宣门洞,四方通达。见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手指着门洞上面的弧形砖说,你看一共五层,就叫五宣,一般地方都是三宣,不知有多少年了,我们小小家就这个样子,上面的玉皇楼是后来修的,底下是旧个(以前)的。
据文字记载,该楼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而建安堡则是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也就是说钟楼修建的时间要比建安堡早一百多年,是先修的钟楼后建的建安堡。
从钟楼到北门我用脚量了一下,346步,也就是约346米,因钟楼基本是在南北中轴线门的中心位置,因此我估量堡内的南北长约692米。
 
千年沧桑,历史巨变,不变的仍是那遗留的文化,和那游牧民族不灭的精神与灵魂。细细品味建安古堡的个中滋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神奇的九寨沟

神奇的九寨沟
九寨沟五花海沿著幽林栈道,一路下坡而去,穿越幽林,不久便到达五花海。绕过五花海的西侧,有一段栈道是欣赏水光秋色的绝佳点。游人可在此驻卟。沿著栈道继续北行,到达五花海的北岸。一片空旷、平缓的山坡地很快就到了栈疲乏的终点。
洋芋糍巴是九寨沟最有特色的食品。洋芋又称土豆,把洋芋蒸熟以后放在木桶里用力捣,直到土豆呈粘稠块状,然后在打成糍巴,放在锅里面煮,煮好后放入酸菜,辣椒,入口爽滑,美味无比。

 

九寨沟购物点不是很多,但还是可以买到当地独有的羌族刺绣、茂汶苹果及藏族手工艺品,如藏戒、藏刀、佛珠等。但是如果分辨不出产品真假和质量的话,建议不买或少买。这里还盛产贝母、虫草、麝香等珍贵药材。花椒、蕨菜、木耳等也值得一买。

九寨沟除了如仙境般的美丽景色,还有一些当地的娱乐项目,充满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值得好好体验一番。山歌音调高昂、优雅、豪放,具有高原博大、宽广的自然特点和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特别是其中的对歌,它是九寨沟人最乐意参加的一种娱乐形式,走路的时候前一拨与后一拨对,这个村和那个村也可以对,男人和女人对,曲调各异,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