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悠久、拆装方便的帐篷式居所
帐篷自几千年以前在中国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少数民族的喜爱,那些以游牧生活著称的民族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在浩瀚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牧民将它称为“蒙古包”;在辽阔的新疆牧场、哈萨克族牧民称其为“毡房”;而在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牧场,藏族牧民则亲切地将它称作“帐房”。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洗礼,帐篷终于以“帐房”的形式成为藏族牧民的传统住房。藏族牧民最常见的帐房为黑色,所以过去国内外的许多考察者和旅行者都称其为“黑帐房”,甚至以此代指一些地区的藏族人。这种帐篷外的遮盖物是用耗牛毛捻线编织而成毡毯,内用一根横梁、两根立柱支撑,形成一座座或为长方或为椭圆的无窗帐房。帐房不但在搬迁和搭建上具有极大灵活性,其规格大小也是多种多样。此外,帐房的颜色其实也不仅仅限于黑色,还有洁白素雅的白布帐篷和造型华贵、装饰图案鲜丽的彩色帐房。帐房的式样也是不一而足,有平顶式,也有尖顶式,有马脊式,还有圆顶式。而那种帐顶恰似骆驼双峰的豹皮帐房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内蒙草原上的蒙古包和新疆牧场上的哈萨克族毡房与藏族的帐房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奇特、明快的风格,使蒙古包外观典雅漂亮;简洁、省料的建筑工艺,又使蒙古包实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一件件拆装方便的“组件”,则使这种建筑随时可以迁移到他地。哈萨克族人的毡房以白色毡子建成,里面布置得十分讲究,所以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白宫”。毡房的建造方法和装饰均具有浓厚的哈萨克民族特色,其主要构件均为就地取材,包括羊毛擀成的毛毡、红柳木栅栏、木撑杆、圆形圈顶和毛线连结编织的岌岌草帘墙篱。同蒙古包相同的是,这种毡房的拆装搬运也很便利。连接墙体和房架的彩带、精雕细刻的门框和色彩鲜丽的墙围,使毡房如同一座艺术殿堂一般美丽。
藏族帐房的规格
藏族帐房有多种规格。小的帐房面积可以只有10平方米左右甚至3-5平方米,大一点帐房面积则可达二十多平方米,但这并非最大的帐房。在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的丹堆乡,有一座始建于1654年的柏尔贡巴寺,其大经堂、佛殿以及僧舍均为帐房,是座名副其实的“帐篷寺庙”。这座寺庙的大经堂用了80根木柱作为帐篷的支架,可同时容纳二百多名喇嘛集会诵经,景象极为壮观。更有甚者,青海海北州祁连县境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时曾有一座阿力克大寺,寺内的帐房大经堂面积竟达数百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三百名喇嘛叩头诵经,规模更是无与伦比。
日期: 2013 年 1 月 4 日
衣食住行(三)安居美宅(二)
北京胡同
二、饱含传统风情的民居
中国城市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区通常都要特意留出通道。以便人们出人这种通道的名称,可用“南巷北胡同”来概括。那么提起北方的胡同,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
构成中国北方胡同的“细胞”,是一座座左右相邻接的宅院。在这些宅院中,属四合院最能体现出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四合院是中国华北明清时期住宅的典型,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四合院历史久远,至迟到汉代便已逐步形成,唐宋时已广泛使用。到明代则已臻
完善。现在北京存留的大都是清代建造的四合院。“四合”是指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当中有院,所以叫“四合院”。四合院按规格可分为多种,如“大四合”、‘“小四合”等,房屋和院落按照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四合院的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可允许日照入室,庭院又可作为户外活动场地,这种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虑到了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大型的四合院按南北轴向可达三进院乃至五进院,横向也可以并列院落。四合院结构方整,院子四周由房屋墙垣包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这既符合中国传统家族的形式和过去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又给人以安全、和谐、宁静之感,是和平、安详、幸福生活的象征。四合院的房舍往往遮
蔽在高大的槐树、榆树、杏树下,绿荫掩映,人们还喜欢在院内栽上紫丁香,以取“紫气
东来”的祥瑞之意。而雕饰讲究的影壁、院内陈设着的大鱼缸和盆景花草,无不让人对四
合院发出羡慕的赞声。幽闲的情调,宁静的气氛,舒展的起居,宽敞的院落,从容的四时,这一切构成了四合院的神韵。
在中国、建有“影壁”的传统民居不仅限于北方的四合院,其他地区的民族传统建筑
中也可以发现它的“踪影”,云南白族的村寨就是一例。白族人的传统民居,多为独立的封闭式住宅,四周围有高墙,一家几代全居住在内。房屋的形式都是方方正正的,称为“方楼”,其布局多为“三方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式。这些房子的朝向也很特别,都是坐西朝东.以适应这里常年偏西大风不断的气候,门楼内则都建有一堵类似于北方四合院里的影壁结构的照壁。又称“风水壁”。照壁作为白族人建筑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增强空间层次感的效果,使人不致对门内院落屋宇一览无余。白族人素有喜爱美化自己住宅的传统,除了在照壁上绘画之外,还要用木雕、石雕、彩泥塑和水墨画等对房屋建筑加以精心装饰,表现了白族人的高超技艺和爱美心理。庭院之内再栽竹插柳,种树养花,使整座住宅绿叶掩映,恬静幽雅.令人赏心悦目。
北京胡同趣谈
北京城里的胡周既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沿革,又展示了当地的社会风情,因而被称为北京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有人还总结出了北京城的许多“胡同之最”,其中包括最短的胡同是琉璃厂东口的一尺大街,长仅十余米(现已并入杨竹梅斜街);最弯的胡同是珠市口西南面的九弯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实际上有13个弯;最窄的胡同则当数钱市胡同,最窄处只有40厘米,两人相遇的话,须得有一个退到住户的门洞里。另一人才能过去。北京胡同的名称也五花八门,很有讲究,许多名称中还蕴含着珍闻典故。有的胡同因人而得名,如刘兰塑胡同;有的因形而得名,如小扁担胡同、狗尾巴胡同;兵马司胡同、帅府胡同等,则说明这里过去是衙门府库的驻地。最美的胡同名,当数“百花深处”胡同,相传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有张氏夫妇在此一带种菜为业,渐有积蓄,遂养花开园,终成一景,胡同就此而得名。还有人曾专门以北京约胡月名编成谜语:北京城的胡同中,谁最重、谁最轻、谁最黑、谁最白?谜良分别是铁狮子胡同、灯草胡同、煤渣胡同、干面胡同,听来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