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镇


荆紫关在河南省淅川县,地处豫、陕、鄂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据史载,“荆紫关”之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此地属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此镇守,“荆子口”名称初现。元代称“荆籽口”,为通达中原的重要的关口要塞。到了明朝中叶朝廷曾派千余官兵驻守此地,称“百户所”并改名“荆子堡”。清时驻有大批军队,改名为“荆子关”,并设有南阳、河北、归德数镇,设河南总兵、副将、荆紫关协、信阳协等官职,咸丰八年改营置。民国初年,因这里山野多见紫色的荆花,取其祥意改为“荆紫关”,这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关隘于是有了如此诗意的名字并延续至今。
荆紫关古街道呈南北走向,,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从南阳卧龙站上高速公路到西坪下约150公里,出口左转向南沿209国道约25公里有一条大河,在王家河桥的北面(不过河)右转向西16公里,过去石门村就到了荆紫关镇,从路中间的纪念碑右转10米过牌坊前行20米左转即是荆紫关古街道。
穿过中码头那古老的阶梯来到丹江边,湿润的清风扑面而来。晨曦中的丹江轻雾弥漫,水声滔滔。“西接秦晋非古道”碑旁的那水渠飞泻东去,湍急的水流远远大于丹江。丹江河道上的那些沙洲坝渚,与水渠的通畅形成鲜明的对比。流水卷走如烟尘埃,留下了些许历史的斑驳与世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