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肇庆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肇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城区内一江浩荡、两湖映碧、三峡争险、四塔擎天`五楼斗丽、六岗七岩八洞与城外悦城龙母庙竹海大观等交相辉映,使得肇庆仿佛是一本翻开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值得人们细细去品味。
肇庆地处广东中西部,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它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被誉为“西江明珠”。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斑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意为“喜庆吉祥之始”,自此更名为肇庆。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肇庆的人文荟萃,古迹林立。梅庵、古城墙、七星岩、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数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佛教禅宗六祖惠能、书法家李邕、北宋名臣包拯、文学家汤显祖、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北伐名将叶挺等中外名人的足迹交相辉映,撰写了肇庆文风流远的璀璨诗篇。肇庆旧城区有一段周长280米的古城墙。据史料记载,肇庆开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扩大城池,改筑为砖城。此段城成墙虽历尽沧桑并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1987年到1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雉堞、披云楼等,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三层高的披云楼因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为古城一大景观。
城中府衙旧址入口处耸立着一座宋江代的丽谯楼。宋江徽宗赵佶继承皇位后,御书“肇庆府”,为供奉御书,而修建了此楼,当时名为御书楼。明天顺六年(1462年)郡守黄瑜重建,改称丽谯楼。新中国成立后,因楼为红色,俗称红楼。楼后的府衙是古端州治所,宋名臣包拯曾于此任职三年,政绩卓著,以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之风闻名于世。
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因七座挺拔秀丽的岩峰布列如北斗七星而得名。另外,还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里湖镶嵌其中。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之美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湖光山色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驻足咏叹,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章,因此也留下了庞大的摩崖石刻群,其中有众多艺才珍品。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因山之绝顶有鼎湖,湖四时不竭而得名。山上群林竞秀,古木参天,以丛林古刹、飞瀑流泉而著称。因它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因此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此外,还有阅江楼、肇庆四塔、肇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等众多景点,它们共同构成了肇庆绚丽的旅游画卷。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岭南名郡”。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及西方文明的交汇处,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肇庆市城西的梅庵岗上有一座名刹—梅庵,为北宋至道二年(96年)所建,是为纪念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的建筑艺术独特,大雄宝殿保留了宋木构建筑风格,是岭南城区一处十分珍贵的千年木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有“千年古庵,国之瑰宝”的美誉。153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并于|58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特产:
是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列为历代贡品,肇庆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砚都”。
旅游TIPS:
 肇庆火车站0758-2835114;
肇庆市汽车客运站位于肇庆市端州四路17 号;
七星岩景区60元;
鼎湖山景区60元;
丽谯楼5元;
梅庵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