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素有“彩云之滇”的云南首府.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春城。无论你从哪一个方向来到云南,这里都应该是你停留的第一站。
昆明城坐落在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的滇池盆地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近水,拥有湖光山色的天然环境。冬季由于北部乌蒙山等山脉屏障,抵御了南下的寒流,南部受孟加拉湾等海洋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之滇池湖水的调节,冬季并不寒冷,一年四季鲜花不败,素有·春城”之称。
昆明作为城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楚将庄矫率众“以兵威定”滇池地区,与当地民族融合,在今晋宁一带筑城置都,建立了滇王国。两晋至隋初,滇池地区为昆明族和 西爨百蛮居住地区,历时400多年。唐永泰元年(76年)南诏在今昆明城区筑拓东城(后改称鄯阐城,置拓东节度使,此为昆明筑城之始。元宪宗四年(2班年),大将兀良合台攻占鄯阐城,统一云南,旋置昆明千户。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昆明县为中庆路首府,将云南的统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从此,昆明就一直是云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昆明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历史上曾不断发生过奴隶、农奴起义,农民革命运动。特别是近代,昆明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行过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昆明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许多学校、工厂、银行、商号辗转搬迁昆明,以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厂、钢铁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工厂迁到昆明,成为云南现代工业的骨干。滇缅公路和中印“驼峰航线”使昆明成为全国接受国际援助的主要通道和物资中转站。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内迁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大批教授名流云集昆明,对云南现代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昆明四季如春,花开不败,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春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山川地貌形成了诸多风景名胜、历史遗迹,历来素以园林众多、迷人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风光而著称。
世博园是昆明园林中的代表,全称世界园艺博览园”,位于市区东北的金殿风景名胜区内。园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包括5个室内展区和3大室外展区,共有各种名贵植物、园艺、花卉2500多种,是认识植物的绝好场所。室内外各场馆的展出内容,把世界各地地域风采、文化特色、自然保护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画卷。
昆明以滇池风光而著称。滇池位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是高原陷落湖,形成成于2"万年前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湖面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为全国第六大淡水湖,被誉为镶嵌在云贵高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美丽的滇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环烧滇池分布着许多风光绮丽的的景点,如大观公园、西山公园、盘龙寺、龙潭山、罗汉山、西园、观音山、金钱洞等。
大观公园位于滇池北岸,以“大观楼”为中心,四周以池水环抱,池水之外又能有长堤与滇池相隔,园内假山、亭榭、楼阁、长廊、花树、盆景错列不徵,布置得幽雅秀丽,得山水自然之趣事,汇成大观楼“万里云山一水楼”的景观特色。
西山森林公园坐落在滇池西岸,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山脉绵延“,多公里,远眺西山,宛如个美丽的少女仰卧在滇池之畔,人们称之为“睡美人”。众多的名胜古刹就建筑在群山之中,龙门石雕嵌缀在罗汉岩千仞峭壁上,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在山腰。登上龙门,还可远眺滇池风光。
滇池之滨,还有规模宏大的云南民族村和云南民族博物馆,这里荟萃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现已开放的有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14个村寨和一个“摩梭之家”,展示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和服饰等。
除了美丽的滇池,昆明还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石林。石林面积350平方公里,包括石林景区、黑松岩景区、飞龙瀑景区、长湖景区等八大旅游景区,是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
除了奇特的地形地貌,石林还以民族风情著称。“阿诗玛”的美丽传说、绚丽多彩的萨尼刺绣、古老神奇的“火把节”、热烈欢快的说的萨尼歌舞使石林呈现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市辉映的美丽风情。
旅游TIPS:
昆明巫家坝机场08717113231;
昆明火车站3511534;昆明北站5172522;
昆明长途汽车站3544574,
黑龙潭公园20元世界园艺博览园100元金殿风景区1520元·西山森林公园30元·云南民族村70元。
08713107859(旅游咨询)
作者: 古镇游
临江佛都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此汇流,开阔的水面平缓而浩荡,渗入整个城市,尤如城市屏风的乌尤山含烟叠翠,终年湿润清新的空气让这座城市的呼吸顺畅。但乐山得以让全世界的人都关注,却是源自那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和与之相邻的秀美的佛教名山峨嵋山。
乐山古称嘉州。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属地2000多年:前以蜀王开明故治。春秋中期,蜀开明王朝在今乐山境内建立城邑。北周筑城奠定了历代城油1及古城布局的基础。宋代筑城始用红砂石,有城门0座,多为临江城门。南宋以后,大渡河水侵蚀城墙,使古城布局开始变化。到明代大规模砌筑石城,东南城墙“以城为堤”,西北城墙“刊山为城”,形成成了兼具“山城“水城”特色的不规则的楔形布局。
清代,南城墙数次冲塌,又数次修复,最后城墙直落大渡河中,出现千米红石城、直搏浪涛的雄伟景观。城门10座中有7座临江而建,其中城南丽正门作四出门洞的“十字交叉拱”结构,对古建筑史研究有较高的价值。清代,古城向东北方向扩张,清代晚期,增修了东北面外城,其用材则为砖、石合璧,古城布局也变成了一圈内城垣,半圈外城垣的奇特建筑。历经沧桑,这一古城特色依然故我,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实证。乐山风景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称境内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对集中地分布。市境内还有以清幽著称的岷江平羌小三峡;有以古榕为特色,江水如镜的“小西湖”五通桥,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旧居和沙湾大渡河美女峰石林风景区,有具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峨边黑竹沟风景区等。乐山得江之胜,以乐山大佛闻名于世。乐山大佛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大佛为弥勒坐像,依凌云山西壁凿造而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相传是凌云寺僧释海通为减杀水势,造福人类募集人力物力历时”年修凿而成。大佛通高71米,比例适度,面露慈容,双耳垂肩,两手平放在膝盖上,显得雍容大度,气魄雄伟。大佛的外围绕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巨型睡佛”,仰面朝天,体态匀称,轮廓分明,安闲地漂睡在岷江上。卧佛直线长300多米,体态匀称,神情安详,乌尤山为头,眉眼分明可见;凌云山为体,乐山大佛正好位于睡佛的心脏部位,形成佛中有佛的天下奇观。在1000多年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就有如此巨作,堪称奇迹。乐山内的文物古迹不计其数,尤以汉代崖墓、唐宋佛教造像最具特色开凿在红砂岩上的汉代崖墓数以万计,遍布古城郊区山崖之上。凌云山南的麻浩崖墓前临麻浩河,沿山开凿,分布有崖墓330多座。崖墓除出土陶器、铜镜、钱币等随葬品外,还有大量的画像石刻,内容丰富,画面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千百年来,乐山大佛在与乐山一江之隔的地方用慈祥的姿态面对着乐山城,赋予了乐山人慈:祥、大度、平和、深广的佛门精神。来到这里,在木鱼的声声叩击中,即使同是在红尘中跋涉,内心却觉得安然宁静。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质地貌著称于世,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风光。全山纵横2¨余千米,主峰万佛顶海拔30,)米,雄浑壮观,气象万千,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林木繁茂,云雾缭绕,峨眉金顶是峨眉山顶峰,气势磅礴:登临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峨眉山还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远在汉晋时期,道教、佛教竞相不睡眉山山建寺庙。唐宋佛教渐盛,明清佛教大兴,据记载全山最多时达|和余座庙宇,现存有名的寺庙报国寺、万年寺、华藏寺、洗象池、洪椿坪等,它们依山取势,各具特色;市区南郊的五通桥区境内茫溪曲流,两岸苍劲的黄桷树遮天蔽日,街道依势就就曲,建筑高低昔落,江面宽阔平静,荡桨泛舟,溪转峰回,素有“小西湖”之称。城对岸有凌云72山峰对峙,峰峰奇秀,所谓“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嘉之山水在凌云”。
旅游TIPS:
乐山站08335136600;
山客运中心2450706。
乐山大佛70元·凌云禅寺40元·
峨眉山旺季120元。
08332302506(乐山大佛)
非合院式住宅
内蒙古毡包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自然不可能只有合院式一种住宅的形式。就以面积不大的浙江省而言,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几十座村落中,其住宅却不用天井院而采用开放式的院落住宅。由于楠溪江处于括苍山与北雁荡山之间,是一处风景秀丽而相对封闭的区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热爱自然的乡土文化形成这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促使这里的住屋外观都朴素无华,很少能够见到房屋雕梁画栋,在房屋组合上力求与四周的山水田野贴近而不采用封闭的四合院。这里的住宅多为多开间的单层或二层住屋,前有檐廊,屋前留有庭院直接对外。有的在住屋一侧加建厕所、猪舍、柴屋,在庭院前筑一道石墙作为住宅的院墙,但它的高度不及人的肩高,站在院内可以完全见到院外的景物。楠溪江独具的人文环境产生了这些完全融于自然的住屋。
在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农村,常见的非合院式住宅有如下几类:
(一)吊脚楼
在贵州黔东南、广西桂北以及湖南、湖北等省的山区,有的农村住房几乎全部建在山坡地上,为了节约用地和减少开山平整土地的劳力,当地多应用山上的杉木在有限的坡地上建造单幢的两层住房。
这种住房的通用形式是在山坡上平整出来的平地上面上面用杉木筑造房屋的梁柱框架,柱间安木板墙和门窗。住房上下两层,底层存放农具和喂养牲畜;上层住人,其中设有火塘的部分为家人生活和待客的公用空间,其余面积为卧室。由于住房建在斜坡上,所以楼上层可以直接通向上一阶层,为了增加楼层的面积和不影响底层山道的交通,所以楼层朝坡外的一面多悬挑在外,用垂柱支撑挑出的屋顶。也许这些悬在半空中的柱头很像人坐在山坡上双脚向前吊挂在空中,所以把这类住房称为“吊脚楼”。一排排吊脚楼并列在山坡上,上下错落,四周树木郁郁葱葱,它们完全与山林环境融合在一起,只有那悬吊在房前檐下的垂柱头,被工匠加工成方形、八角
形、圆形,讲究的还雕刻成各式花朵,使过这些住屋在简朴中露出几分秀美。
(二)干栏房
在乡土建筑中,把底层完全架空的住房称为“干栏式”住宅,它们的优点是防潮、防水患以及防止毒虫、蛇之类的侵害。上面介绍的吊脚楼,有的建于山势很陡的坡地上,房屋立柱随着山势立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底层不用墙围而完全架空,这类吊脚楼亦可归于干栏房之类。在各地的干栏房中,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落的住宅最具有代表性。
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傣族居住区,天气多雨潮湿而炎:热,这种架空的干栏房很适合当地的生活要求。早期的傣族干栏房多用当地盛产的竹材建造,用粗而直的毛竹做房屋框架,用竹编篾子做墙体,用竹篾或木板做楼板,屋顶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这种用竹子搭建的住屋,称为“竹楼”。竹楼底层架空四周不用墙,供饲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杂物,同时也是进行舂打稻谷等农活的场所。由竹梯通向楼层,上面由前廊、晒台和堂屋、居室等组成。堂屋是一家生活的中心,设有火塘,卧室住人。堂屋、卧室外面的前廊为主人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露天的晒台则为主人盥洗和晾晒衣物及农作物的地方。这几个部分组成傣族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间。竹楼底层架空,一来可以减少地面潮气对住宅的侵蚀,二来有利于雨后洪水的排泄通过过竹楼的竹墙、竹木地板利于通风散热,改善室内生活条件。后来,为了加强竹楼的坚固性,改用木料做框架和架和墙体,屋顶用陶瓦代替了稻草,但它仍保留了通风、排潮等优点,所以这种干栏房始终是傣族百姓住屋的主要形式。
(三)毡包
身居内蒙古的蒙古民族和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都以在草原上牧养牛羊等牲畜为业,他们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牧场,所以创造了一种可以搬迁的住宅,这就是毡包。在内蒙古,由于牧民众多,大量使用毡包,所以当地将毡包俗称“蒙古包”毡包以树干和荆条绑扎成圆形骨架,外表包以羊毛毡,所以称为“毡包”。毡包平面为圆形,一般直径4米—5米,包内顶高3米,地面铺皮垫和毡。包壁设门,包顶留出一圆孔,白日供采光和通风用,晚间掩盖。这样的毡包供牧民一家使用,正对包门为主人居住处,其左侧供佛,右侧堆放箱柜,妇女居箱柜之右,如有来客则居佛位之左家用炊具、燃料放在大门之右方。包的中央设火塘,平日做饭、冬季取暖全靠火塘,火塘上方即包顶圆孔,可排除火烟。
当毡包需要因更换牧地而迁移时,牧民拆除毡包,将全套框架:羊毛毡和全部生活、生产用具分驮在几匹马背上,主人骑着马,赶着牛羊群奔赴新的牧场,在这里,一座座毡包又三五成群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牧场上的包群。无论是在内蒙古的辽阔大草原,还是新疆郁郁葱葱的天山脚下,一座座灰白色的毡包散布在一片绿色的环境里,显得安静而纯洁,当毡包大门上的门帘向上翻起,露出那五彩的,门帘内面时,更给这幅草原画卷增添了点睛之笔。
(四)藏族住房
居住在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族百姓,习惯用当地的石料建造自己的住房。乡村的住房多为两层或三层,完全用石料砌造外墙和内墙,木梁做楼板和屋顶,梁上用密集的棱木和树枝铺垫,并在上面铺土层夯实。藏民几乎全部信仰佛教,所以在稍为讲究些的住宅内多设有经堂,位于楼层上向东或向南,有较好的朝向。大多数的藏民住宅外观较朴素,只有石料和木门窗的天然色彩为装饰。
如今藏民自己按传统形式建造的住宅,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都对住房进行了装饰。门窗上头绘制彩色的门头与窗头,四周用黑色或白色画出梯形的门套、窗套,在粗犷的石料墙体上显得十分醒目。藏民用这些装饰把自己的住房装扮得漂漂亮亮,表达出心中的喜悦。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农村占了极大部分,千千万万座乡村的住宅,它们既有地区又有民族的差异,住宅的形态当然远不止以上所介绍的几种类型。就在这有限的类型中,不少住宅也是在城市中见不到的。黄土地带的土窑洞、福建的土楼不可能在城市里出现,城市中更不可能把草原上的毡包当作住宅。所以从住宅的总体而言,乡土住宅比城市住宅在类型、形态上更为丰富多样。
早期人类从自然形成的山洞中走出来开始营造自己的住屋,在干燥地区创造了向地下挖造的穴居,在潮湿地区用树干、树枝建造架空的巢居。在生产、生活有了进一步发展后,穴居和巢居都移向地面,出现了以土为墙、以木为顶的地面住房。当人们学会用火烧制出瓦和砖,使人类建造住房的技术得到空前的提高,于是出现了以木料为框架、以砖做墙、以瓦为顶的住房,这种住房在中国的土地上自远古一直沿续到现代。砖和瓦都是以泥土为原料经过进窑烧制而成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的住房始终都是以土和木两种原材料构成的,经过在农村的工匠和和百姓的不断创造,出现了那么丰富多样的住房形式,从而构成了“土木房宅千百态”的历史面貌。
蜀都天府之国–成都
成都锦里
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城,它的名字叫成都,作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成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足迹。作为蜀汉故都,悠悠岁月之中,流淌着的是讲也讲不完的美丽、浪漫和传奇。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一座已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4世纪前,蜀王开明氏的后世从郫县迁都至今成都,并在此建筑了城池,据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200多年来,成都虽屡有建制的变更和城址的兴废,但“成都”的名称却沿用至今。公元前311年,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次年完工。 由于成都地湿土软,筑城不易,只能依地势之便修筑城墙,故城不方正,略呈龟形,遂有“龟城”之称。城分大城、少城两部分,曲缩如龟。汉武帝时,因蜀地殷实,人口增多,改筑城池,并增外郭,修驰道。公元22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63年魏灭蜀,成都结束了其将年蜀国都城的历史。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以成都做首都。汉代的成都织锦业发达,政府设置专门机构“锦官”管理,故成都素有“锦城”的美称。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于土城墙上遍植芙蓉,秋日花开似锦,故成都又有蓉城”的美称。
作为四十余年蜀国国都,境内保存有众多的蜀国古迹。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面积37万平方米。该祠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二者合一,形成君臣合庙的独特格局,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人们统称武侯祠。
全祠坐北朝南,前为昭烈庙,后为武侯祠,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祠内有著名唐碑,刻建于公元809年,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写碑文,书法家柳公权书写,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刻技皆精,后世称为“三绝碑”。祠宇坐北朝南,布局严谨,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殿连廊通,雄浑和谐。诸葛亮殿紧连刘备殿殿宇宏轩开朗。正殿内供考诸葛亮祖孙三代贴金泥塑坐像。
蜀中自古多名士,历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西汉时期的成都“文章冠天下”,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不仅是我国汉赋创作的代表,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几位有专集传世的作家;晋代成都史学家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蜀的成都词人赵崇社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后蜀主孟昶亲笔写了中国第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长期以来,成都地区经济文化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成都成了文人的向往之地地。我国文学史上很多著名诗人都曾经来到成都,把成都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乃至第二故乡,如王勃、卢照邻、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李商隐、韦庄、陆游、范成大等。近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巴金、李勃人、艾芜,音乐家王光祈,生物学家周太玄,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等,或出生或求学、或执教于成都。他们的遗迹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著名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4年,期间诗歌创作丰富,留存下来的就有247首,那首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此创作而成的。现存建筑为北宋元丰年间重建,规模宏伟,占地20万平方米,主要有大廨、涛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祠前林木葱翠、碧水红花,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别有一番风光。
位于锦江南岸的望江楼公园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建,相传她在此为汲取井水。园内主要建筑有崇丽阁、濯锦楼、浣亭竹林等。公园内竹子遍布,包括多处珍处珍稀名竹,故有“锦城竹园”的美称。明清两代建成的崇丽阁宏伟壮丽,阁高39米,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因为锦江之畔,故又称“望江楼”,为成都的标志性建筑。登楼可尽览锦江景色。
青羊宫位于成都城西,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青羊宫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主要有灵祖殿、乾坤殿、八卦亭、斗姥殿、唐王殿、老子将生台和说法台。其中三清殿前有一对清代铜羊,造型奇特,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古城还孕育更多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更多的人文古迹。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佛教文物荟萃之地—文殊院以及21世纪考古重大发现—金沙遗址等等。
“天府风光”、“熊猫故乡”与“蜀汉文化”一起组成了成都三大旅游特色。西出岭雪山、青城山、九峰山、九龙沟、天台山、朝阳湖、龙泉湖、桂湖、黄龙溪和农家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绮丽多姿的“天府风光”成都市大熊猫繁育基地居住着世界上约幻%的大熊猫,因此赋予了成都“熊猫故乡”的美誉。在这里游人不仅可以观赏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可以了解到有关大熊猫的最新科研成果。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居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戏居之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现在使用的大都是绸缎面料,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
川菜源远流长,誉满中外,是我国四大名菜系(川、粤、鲁、苏)之一。素以选料认真切配精细、烹制讲究、味道多样著称。而尤以味多、味广、味道变化无穷突出,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赞誉。另外,成都小吃价廉物美,各种名小吃和大众小吃,数以百计。其中尤以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脍炙人口。
旅游TIPS:
双流机场02885205333;
成都火车站83433232;
旅游客运汽车站85433069;
金沙汽车站87435329;
城北客运中心83175992;
茶店子汽车站87506610;
杜甫草堂60元;
青羊宫5元;
武侯祠60元;
金沙遗址博物馆80元;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0元。
“小邹鲁”–金华
金华磐安杜鹃花开的季节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是说。其中“双溪”就是东阳江、武义江交汇于婺江处,它似一条玉带环城蜿蜒而过,赋予金华“山水城市,仙游胜地”的称号。
双龙洞景区坐落在城匕8公里处的北山南坡,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集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的风景区。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以及港澳台胞熟知的黄大仙祖宫。双龙洞分为内、外两洞,其中外洞宽敞明亮,高的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2"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扎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但是从外洞进入内洞却必须用小船,人称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原来外洞与内洞之间,有—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因此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而且人还要直躺在船底,仰面擦石而过,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齐朝身上挤压过来,但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
内洞约22W多平方米,岩洞深邃。进入洞中,抬头仰望,有—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称“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
侍王李世贤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1861年攻克金华后,在金华城东鼓楼里酒坊巷52-3号兴建侍王府,作为当年其在浙江的指挥中心。整个王府由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组成,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占地面积达“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侍王府是我国目前保持原貌最完整、壁画艺术最丰富、建筑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遗迹,为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崇文重教,必然名人辈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永康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和陈亮、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清代戏曲家与戏由理论家李渔,以及近现代的国画大师黄宾虹、史学家吴晗、诗人艾青等等。另外,近现代以来,金华数以万计的学生学业有成,散布于海内外,东阳市“百名博士汇一市千名教授同故乡”,传为佳话。
如果说双龙洞带给我们的是视觉冲击,那么,金华火腿则带给我们味觉的享受。金华火腿是金华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有郁、营养丰富,素以“色香味形”而闻名中外。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历来就是宫廷贡品,宴席珍馐。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为金华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金华戏曲源远流长,有40多年历史的婺剧是金华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浑朴粗犷、唱腔独特、鼓乐丰富、武功年,浙江婺剧进京演出的《断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见长的艺术特色。另外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等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旅游TIPS:
金华西站0579897422金华汽车西站昭20WO。双龙洞景区联票55元;侍王府16元。
吴越天堂水城:绍兴
说起绍兴,我们会想起鲁迅笔下那浓香的绍兴酒,古朴的乌篷船,热闹的社戏台,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以及住在土谷祠里的阿Q…如今走进绍兴,吸引人们的将不止是这些,还有那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以及绍兴那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悠久的历史。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西岸,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足迹,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将苗山更名为会稽山(即会计之意)。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在此建立者陈城,卧薪尝胆,复国兴邦,一度成为中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南宋时越州两次成为临时都城。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于次年改元为绍兴元年,绍兴由此而得名。
绍兴之美,美在柔水。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境内有大小河流90分里,主要有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等,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功城。绍兴整个城市布局以河为骨架,随河就街,形成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潞的独特格局。
“河是路的一种,桥为路的延续”,密集的河网造就了绍兴形态各异、风格奇特的桥梁万余座,有着“桥乡”的美誉,最著名的当属八字桥以及古纤道。八字桥是宋代石桥,造型优美,虽历经80多年的风雨侵蚀,桥身依然坚实,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例证。古纤道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它卧伏于西兴运河,是萧绍运河上的一大奇观堪称江南水乡一绝。古纤道长约5公里,多姿多态的数十座石桥横跨其上,形成独特风情。
拜访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以东12公里的静升镇,此镇能够在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名列榜首,王家大院功不可没。目前修复后对外开放的王家大院主要包括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共计54座院落,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气势宏伟,再加上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精致典雅。无论规模等级,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王家大院都可称得上是北方民居建筑之集大成者,湿示出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民居特色。
静升王家原为太原王氏宗裔云元朝时静升王氏始祖王实迁至此地定居,以务农为主兼营豆腐坊C后世逐渐发家,清康熙十二年(公元673年);王家捐献24匹良马支援清政府平定吴三桂叛乱受到康熙帝褒扬。借清政府的势力,王家生意规模扩大,资本日趋雄厚,通过科举和买官等方式开始从政做官,最高做到正二品。王氏家族由农及商;由商到官,终于在清代中叶发展成为富甲一方、声名显赫的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王家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营造住宅、祠堂、牌坊、坟茔,从康熙年间一直修到嘉庆年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累计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建筑群总面积d五万平方米目前对外开放的部分,仅是王家鼎盛时期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
大院入口就是高家崖的东门,高家崖共有两个主院,·是王家于=七世子孙王汝聪3王汝成兄弟俩的宅子:均为前堂后室A三进式四合院,建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是静升王家修建的第五座也是最后一处堡院,当时王家实力最强,因此处处显现出精湛的工艺和雄厚的财力。砖雕、石雕木雕极尽雕刻技艺之能事,其含义之深远、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精湛、造型之奇异、品位之高雅,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高家崖里,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和祭祖阁,每院还有各自的厨房、绣楼,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院套院、门套门,如同走入了迷宫,营造出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视觉效果。
东边的院子是哥哥王汝聪的敦厚宅,西边的是弟弟王汝成的凝瑞居,由于弟弟是二品官而哥哥是五品官,从两个院的正门就能看出职位高低,门和匾的大小不同,二品的连门槛、上马石、旗杆石都比五品的更加高大气派,亲兄弟间也一定要分出等级高下。敦厚宅前的砖雕照壁是第一个景点,大多数人只注意到正面的狮子滚绣球图案,其实背面的图案也颇有意思,以公鸡戏牡丹象征“功名富贵”,鸳鸯闹莲象征“恩爱多子”,鹌鹑菊花象征居乐业”,喜鹊登梅象征“喜上眉梢”,同时这四幅图案也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敦厚宅迎面的石雕影y照线刻’远看不太清楚’细看是—幅意境感远的山水画。前院原为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北房内有王家大院模型及简介,可以作个全景式的了解。北房的额枋、雀替木雕很精致,以三个层次的浮雕刻画出不同形象的吉祥图案,第层以平面阳刻花纹作底,第二层高浮雕分别雕以荷叶、芭蕉、佛手、卷轴、盆景等,第三层再在高浮雕上雕以鼎、四艺、如意、葡萄、兰草等,层层相叠,立体感非常强。门框装饰则采用了透雕与额枋相呼应的方式。门槛下被铁链围着的是由鹭鸟、芦苇、莲花图案组成的过门石,谐音“一鹭(路)莲(连)科”,鹭在古代属于吉祥鸟,是六品文官的服饰标记,寓意事业顺利,赴考场则连登科第。
郭麻日村:这里的端午不一样
站在郭麻日寺塔顶可以俯瞰郭麻日古寨全景
郭麻日村是同仁土族集中的地区,为同仁古寨之一,其古寨城墙是为军事防御而建造,对研究中国古代屯守和现代战争城防学具有重要价值。还有郭麻日寺时轮塔风格别具,端午风情令人倍感新奇。
郭麻日村位于同仁县隆务河以西8公里处,古寨城墙始建于明代初期,以夯土板筑,呈长方形,开东、西、南三门,东门为正门,寨内仍有土民居住,巷道布局星罗棋布,错综复杂,如进入迷宫一般。每·处寨门顶上都设置嘛呢经轮,是古寨建筑独具特色的地方。为改善狭小的寨内空间,当地居民均修建了二层木结构楼房,和青海乡村民居庭院宽敞的特点形成了反差。寨内民居庭院多为四合院式,房屋为土木结构平顶房,一般民居都有飞椽花藻之类。屋内一般以木板作隔扇室内有护炕木板、护墙木板墙围,且多雕花草于其上。房屋一般面阔三间,正面以木板隔墙并装上木板条方格小花窗。佛堂设在二楼,佛堂所在的房屋一般都是上房,和佛堂不同向的两边厢房一般做卧室。院落中央一般都有竖挂经幡的旗杆,还设有桑台,具有明显的藏式特点。
古村里最有名气是郭麻日寺,藏语全称“郭麻日噶尔噶丹彭措林”,意为“郭麻日具喜圆满洲”,初建于明万历年间(1391年)叶什姜活佛于该寺建三层楼式弥勒殿座,首创正月祈愿法会,成为该寺依怙,是叶什姜活佛的下属寺院。寺庙98年开放,现有大经堂、弥勒殿、建隆务仓和堪布仓昂欠(府邸)等,其信仰者主要为郭麻日村群众。
郭麻日寺主殿周围有12座小塔,塔顶为圆拱鼓形,塔拱内部设有佛堂。塔基周围环绕藏式平顶小屋,内置嘛呢经轮。整座佛塔建筑结构严谨、布局新颖别致、造型较为特殊、建筑雄伟,构思奇巧,典雅大方,充分显示了热贡地区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热贡艺术及技艺的精湛。
郭麻日寺前的时轮塔为藏区最大的佛塔,其颜色之艳,建筑风格之独特、造型之美、耗资之巨、民族特色之浓,在我国藏区首屈一指。1994年,此塔由该寺住持设计,高五层,其基座是一圈转经长廊。此塔仿造古印度波罗奈城鹿野苑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所在地佛塔的造型,历时5年建成,高33米,塔基周长33米,占地面积约]56平方米,下面基座成佛寺的门廊形式,层叠而上,塔心中以十世班禅的袈裟等衣物及生活用具装藏。可沿塔内的盘旋式阶梯逐层登高,沿塔的外壁上塑有菩萨、观世音和35尊般若佛像。主塔四周有小塔塔顶设有佛堂,是安多地区最高最大的佛塔,故又称“安多第一塔“。
郭麻日村民在端午节清晨起床后,在太阳出来之前,家中全部人员到自家麦田中打滚,沾染晨露,并到隆务河边洗脸、洗澡,因为传说端午节这天麦苗上的甘露及河水都是神水。尽管已是夏季,但清晨的河水仍冰凉清澈,而青年男女则分区洗浴,以祛病驱邪,年纪稍大者洗佥洗脚,象征性地洗浴。妇女们在日出之前将家中所有盛水器具打满,而后做韭菜包子。其挑来的新水先要叫家中老幼喝一口,再作他用。从河边回来时要折柳枝、掐鲜花。男人们主持在门顶插柳枝和鲜花,同时要给家中小孩用柳条扎一条打铺鲜花的腰带,小孩身上的柳条和鲜花要在太阳出来后去掉。这天早晨还要给家中的马、驴等牲口剪一些鬃毛和尾毛,以祈六畜平安。还要在野外采集一种有气味发臭的草,名叫“赛日埃松”,采回后晒干,可备药用,主治皮肤病之类频病。韭菜包子蒸熟后,要先给出家为僧的亲戚送去,并召回已出嫁的女儿共享。僧人又往往是主持本家日常佛事的阿卡,当地土语称“安确”,汉语意为“先人”。每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安确”,—年中逢年过节都要送食品给“安确”,以示尊敬,并附有请其勿忘为本家的先人(亡人)诵经祈祷之意。对当年家中有丧事的亲朋好友团馈赠美食,以示慰藉和情谊。这些都h活完后全家人共享端午包子。吃完早饭,每家都要有人到一个名叫“吉东”的山上煨桑,同时还要到村里各自“措哇”(部族)的“本康”(供神的宗教场所)煨桑。之后家中男女老少到河边玩耍娱乐。这天往往要着新装,条件好的家庭则在河边扎帐篷游玩一天。
端午节后,村民开始进行抵挡冰雹、暴雨的祭祀仪式,即每年在某固定的田埂自然土堆上,插上三叉树枝并用树枝捆成人形(藏语称“赛日尕”)。并有专门的僧人负责全天候观察天气,一旦有暴雨及冰雹候兆,便吹法号阻挡,如若无效,寺内要转动一种特殊的经轮,俗信其所产生的风能将乌云吹散,此经为万不得已时使用。这种观天象活动直到秋收为止。据说此仪式以前由部落头人主持,现在由各分队队长或选出的年轻人主持,逐年轮流,并无咒语之类。
旅游TIPS: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西宁发往同仁县的班车途经郭麻日村。 票价10元;同仁县旅游局电话:09738722969
藏在黄河岸边的西夏古村–南长滩村
南长滩村风光,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
宁夏中卫黄河岸边有个神秘的村落南长想村,村子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渡、宁夏黄河第漂。群山环绕使得南长滩村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姓拓拔自称是西夏后裔,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
南长滩村位于甘肃与宁夏的交界处,与甘肃隔河相望。每年春天,这里绽开着如云的梨花,花繁似锦,因而,人们又称其为梨花村。7"多年来,散落的西夏党项后裔的一支就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个小山村里面。而南长滩村秦汉遗址的发现,将人类生活在南长滩的历史提前到2000年前。
山谷狭长、河道崎岖,仅容一车往来的路在其间回环曲折,止于黄河流入宁夏的第一处渡口。离了黄河渡口,沿着崖岸凿壁而成的窄道逶迤前行。展眼望去,两岸黑石耸出峙,脚下水势奔涌,险绝的景致依然如昨,峰回路转,依水傍山的南长滩村犹如弯新月,宁谧而温馨地躺在黄河的臂弯里。走进南长滩,恰如自进历史的沧桑里。那那一排排土坏房墙上,至今还保留着“文革”时喷印的毛选语录。
南长滩村的人们,复姓拓拔,他们自称是西夏人的后裔,代代相传,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上世纪80年代,西夏学泰斗李范文先生考察认定这个村庄是西夏人的后裔。这是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消失以后,迄今发现这个古代少数民族最鲜活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南长滩村与“神秘王朝”西夏王朝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不少“驴友”爬山涉水来到南长滩村希望一睹“西夏村落”的容颜……
南长滩村还有同姓不通婚的不成文的规定,他们主要与邻近的甘肃和宁夏其他村庄的异性通婚南长滩村300棵古老的梨树,挤满了河滩,最年长的树龄有40年,撑起的树冠,能搭起3"平方米的凉阴,惹得游人不愿挪步,伴着徐徐清风,纷纷席地而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如今的南长滩,正在演义着“围城”里的故事。山里人耐不住寂寞,纷纷举家迁走,到川区寻求发展;城里人又一窝蜂似的涌向这里,观光旅游,吃农家饭,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
旅游TIPS:
每年春天,南长滩村都会举沙坡头黄河梨花节!以欣赏百年梨树,观万千花簇,探访古老山村人家为主题的黄河梨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加。在南长滩村可以访古、赏景、漂流,还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亲身体验农家的悠然生活,真正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乘汽车只能从红泉村走,约60公里路程,最好包车前往。中卫市旅游局电话:0955-7012682。
重门深院中的传奇–东莲花村
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于红河支流米汤河畔,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余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东莲花村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北部,坐落在有“红河源头第一镇”美称的永建镇的坝子中央。村子四周林木葱郁,田园丰沃,水流潺潺,鸟语花香村旁建有池潭如镜,风景如画,水流常年从村中、村周流过村中道路整洁,各户庭院栽花种树,民风淳朴,村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东莲花村传统马帮文化特色集中,华侨侨眷和马帮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有了走南闯北的马帮,才有了今天的华侨、侨眷、侨属。清代曾有7位马帮锅头聚居于此,民国时期,巍山的马帮大多是由回族马帮组成成,在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马帮锅头们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建盖起了各式庭院,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是马帮文化在东莲花村的集中体现。村内至今不仅完好存着四面相呼的5座碉楼及古民居28座,还完整保留了回族村庄风貌,在宗教、古建筑、民族饮食食、回族风情习俗等方面保存着丰富浓享的传统文化。
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
马如骥旧居是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当中的典范,以“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为特色是,打开厚重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显示了主人虔诚的信仰。虽然经过岁月侵蚀,但院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精心装饰的门楣还是匠心独具的花窗,依然令人感到当年的气魄和独有的魅力。其二楼藻井的彩绘至今依然清晰美丽,有《三文笔》N《阿文学校》N《鸡足山庄严塔》等。尤其是彩绘《上海街景》,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十里洋场上海滩的浮华,还体现了马帮商人的开放胸襟和开阔眼界,体现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被专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马家大院的精美,还往往在细节当中展现至今仍有淙淙碧水的古井,井栏四周雕刻美丽的折枝花卉;就连本来不起眼的马厩后墙墙砖上,也刻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诗句……
始建于清朝初年的东莲花清真寺是传播回族文化的中心。经过多次扩建,民国十三年腊月竣工的东莲花清真寺礼拜堂、宣礼楼建筑风格独特,成为该村一道最为庄严肃穆的风景线。整个清真寺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庭院内绿树成荫,花香飘逸,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和谐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东莲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国十五年陆军少将杨盛奇题赠的匾牌诚一不二”至今仍在,从这块匾牌上可以看出东莲花回民对民族信仰的虔诚和坚定。
东莲花回族自然村落内,伊斯兰民族风情浓郁。村里精通古波斯文、阿拉伯文的学者比比皆是,宗教生活严谨,经堂教育兴盛,宗教人才辈出,素有“小麦加”之称。村民信奉伊斯兰教,至今还完整保留着穆民的古老风俗。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伊斯兰传统节日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油香、树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点等传统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其传统礼仪、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与民族工艺等都遵循穆斯林传统,极富特色。
旅游TIPS:
马家大院的主人马如骥从政期间,广结商、政.军要人和各地巨商为挚交,为蒙化县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走南闯北,经商贸易疏通了各道关卡,为当时蒙化成为滇西地区物资转运集散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村内由他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带领村民修筑的防洪石堤至今仍造福后人。
地理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距大理市区(下关)30公里,大理到巍山的班车途 经。
巍山县旅游局电话08726120743,
白雾村:万里京运第一村
漫步乌蒙腹地的璀璨明珠一白雾,你会领略到许多幻得幻离的景象,村后的石山,如仙猿仰卧,,俯视沙江,见证白雾的沧桑;村前的千亩良田里,随着时时间的变化,或绿浪翻滚、或稻花飘香、或蛙声如潮、或黄如金毯;村子的中央,柳浪婆娑 小桥流水人家…
白雾村距会泽县城约30公里,建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古迹众多,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民宅达3000余户。明清时期的白雾村十分繁华,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特使、商人等常驻于此,并建起了会馆、祠堂、庙宇等0余座,商号150余家。古村是万里京运的第一站,因此有“万里京运第一村·的美誉。如今,这个村仍然保持着古老淳朴,山峦叠翠,古韵幽幽的风貌。
娜姑镇是镇政府所在地,而娜姑古镇便是坝子东南端的白雾村。白雾街在历史上很长时期都是娜姑镇政治、台经济、文化的中心,娜姑镇绝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在白雾街上。清新1秀美的自然景观同完美艺术的古建筑相结合,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长约2公里的白雾街为东西走向的一字街,铜运古道穿街而过。街道两旁有明清时期建筑风风格的古建筑4座,寿佛寺、张圣宫、万寿宫、三圣宫、财神庙,太阳宫、祠堂、常平仓、养济院、大戏台、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坐北向南排列。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鳞次栉比,马店、驿站、各类店铺组成成集镇市容。
白雾村内原有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的城堡城墙,围白雾街主街建成,呈长方形,东墙长317米,南墙长3!505米,西墙长273米.北墙长3(0米。城墙均高58米,厚3米,内外墙用石块垒砌,中间填土夯实。东面据得胜桥设卡,南面依城墙置栅子,西、北两面筑有拱洞形城门。城城墙四面设8座炮台,城门上的炮台高出城墙]3米。如此层层设防,显示出当年白雾街的富有和繁荣。
陈氏住宅的正面有着最具当地民居建筑特点的“猫弓墙”,顺高高的石阶而上,两进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马转角楼”建筑形式。天井的地板用条石铺成了“双喜”图案,可见陈宅的奢华和典雅。据说,当时在大院的照壁、门楼和后围墙上曾开了很多高低不一的射击孔护院的士卒可以方便地向外射击,由此可见此完又透着浓浓的杀气。会馆林立,也是历史上铜商文化的一种反映。娜姑古刹,大多建在景色秀美的山水间,依山傍水,融寺庙建筑和园林建筑为一体,一片田园风光。有些寺庙在当时是一些地方的会馆,如财神庄是云南会馆,寿佛寺是湖广会馆,太阳宫是通海会馆等。在白雾,还有大批的古交通和古水利建筑,宽米,长5!55千米的石匠房运京古道,穿崖凿石,蜿蜒曲折,路中青石板上,马蹄踩踏的痕迹清晰可见见;在白雾的村内村外,分布着建于清朝时期的长聚桥、福来桥,得胜桥等众多的古建筑桥梁,在现代交通中,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白雾四面的山上,唐载阳墓、陈运泰墓、赵氏墓等古墓群群及林立的碑、石刻等,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走进白雾,你会找到先人们“人定胜天”的斑驳印迹。
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文庙聚孔子、关圣和文昌于一堂,所以又称“三圣宫”,为三进院落,大小七个天井,布局严谨,典雅别致,结构独特。一斗三升的门楼,三门四柱木石结构的牌坊,两重檐歇山顶的奎楼柱网排列规整,飞檐翘角,雕刻玲珑剔透。东西阁楼,互为依托,独具匠心。天子台衬托出大殿庄严肃穆,技艺精湛。大殿的天花板上,工匠巧夺天工,彩绘了三国演义、大禹耕地、孟母教子等故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和官员,游文庙、登奎楼,吟咏抒怀,独寄风雅。文庙自建成以来,均为学子就读之所,原白雾街民间文化团体崇正学社便在这里活动。它的成立,为白雾村人做了三件至今仍被人们代代相传的大事。一是“圣谕宣讲”;二是修建了白雾大戏台;三是搜集整理了道教的洞经古乐。随着历史的演变,“圣谕宣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洞经古乐在白雾村却演奏至今。
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戏台在白雾街,中西部,云南会馆对面,|中间隔着昔日的米市。到这里看大戏,是当年白雾村人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戏台是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四翼角上翘,屋面盖青筒瓦片,台底层为店铺,上为戏台,左右设上、下场门,门首悬“出入相"小匾。戏台前的米市,可容纳二千多人。戏台竣工后,常年有京剧、川剧、滇剧梆子、花鼓或花灯艺人登台演出。在如今的白雾戏台的后台墙壁上,还残留着当年各地艺人在此台演出时的题词、留言和剧目等。现除戏台内装琴板拆除外,其余均保存完好。白雾村的繁华,正是由于铜商文化强有力的推动。古老的繁华虽已消逝,但古老淳朴的特气质却留了下来,古风犹存,令人回味无穷。
旅游TIPS:
在白雾村中的白树间挂上吊床,观蓝天白云,听,流鸟鸣,闻稻花之香,再到农家品上几碟纯天然的水果蔬菜,定会让你忘却尘世的喧嚣,找回尘世那分难得的轻松惬意。
地理位置: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距会泽县城32公里,有班车直达,车费10元。电话:08715412677
白雾村远眺,蓝天白云与大山古民居组成一幅美丽的风光图
云朵上的街市 –萝卜寨村
萝卜寨100余公顷的黄土地养育着岷江中人口最多(全寨有1000多人口)、住房最密集、并且是唯一以黄土为建筑材料的古老羌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
萝卜寨距汶川县城巧公里,距成都的)公里。从汶川县前往萝卜寨,转过声名远扬的雁门关,便见一根矗立于317国道旁的羌碉和一座座古老的烽火台指明了进入萝卜寨的入口。沿着十公里黑色路面的盘山1道盘旋而上,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索桥村,之后便是小寨子村,最后进入了萝卜寨。萝卜寨历史悠久,地势独特。考古学家说:萝卜寨早在:3000400年前就有人类生存;地学:家说,在岷江大峡谷中阡的这片黄土地感觉是天外来物;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委婉动人。萝卜萝卜寨最早称为凤凰寨,后为富顺寨,再后为老虎寨,最后是沿用至今的萝卜寨,四次更名是萝卜寨历史久远的见证。
萝卜寨村位于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海拔Zm)多米的高半山台地上,为冰水堆积的阶坡台地地势平缓、宽阔,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平地,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风光最理想的场所萝卜寨村地处凤山和凰山之间,整个建筑形态看上去像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村民全部是羌族,是纯粹的羌族聚居村寨,整个寨子宛如一座有无数街巷的微缩的小城,是黄泥羌寨的大群体,是古羌人最古老的街市,也是古羌人御敌的坚固壁垒。中心寨区的建筑几乎户户相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屋面几乎连成一片,上一家 屋顶即可通到数十家甚至百家。民房均为高土房,二至三层;寨门上有太阳形状的图形和白石,白石崇拜为羌族人有名的信仰习俗,萝卜寨的每家屋顶上都能看到,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大禹王庙建在一块巨石上,游人可可在禹王庙内祈福(即羌民族的挂红仪式和许愿(许愿的载体是白石)。游人祈福、许愿所得到的红绸可以带走给亲朋好友,亦可J挂在萝卜寨的神树上许愿的白石也可带走,亦可挂放在祭坛旁专设的祭塔上,日积月累可形成气势恢宏的白石组成的白塔羌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羌族的历史,除了人们口耳相传外,只有依靠本民族人文风情、建筑、服装、舞蹈及民间艺术等到方面来表现,其中羌绣则是表现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妇女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用刺绣的形式把羌族的劳动生活表现在饰品及服饰上,表达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羌绣画面生动形象,色彩艳丽、题材广泛,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动物等内容都在飞针走线中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女装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子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女人包绣花头帕,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喜饮青稞制成的咂酒和玉米制的蒸蒸酒,普遍吸兰花烟。羌族自己腌制腊肉,在各家各户有火塘的正梁上,大多都挂着很多陈年腊肉,煮好的蜡色浓味香,肥而不腻。另外,羌民用粗粮做出的美食也很多,酸菜搅团、香酥荞面角、玉米锅边馍馍、面油果子、金裹银饭、猴头蘑菇、豆芽花、鹿耳韭等等,总之天然食品,绿色食品,应有尽有,令人垂涎三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萝卜寨遭到严重损坏。如今,恢复重建后的中国羌族第一寨仍那么美丽动人,地震灾区所有的道路都已恢复正常通车,萝卜寨村最大的收入来源除了旅游就是销售大樱桃,另外,千年羌寨还喝上了自来水,结束了世世代代从高山顶上背水喝的历史……萝卜寨悠久的历史,古老绚丽的羌文化,奇特而坚固的羌族建筑,以及当地淳朴的羌民风情,会让你对羌族,甚至于对人生有个全新的了解和感悟。
旅游TIPS:
提示:萝卜寨村2008年毁于大地震,目前仍在恢复重建之中。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从汶川县城约40分钟车程可到萝卜寨。从成都约4小时车程可到达到萝卜寨。 50元。 雁门乡雁门关电话:08376226326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今羌族多聚在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等。羌族人居住在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