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糕、油糕是大同特色小吃,黄糕乃是以黍子碾成黄米,然后磨成黄米面,上笼蒸熟,吃法是用筷子夹下一小块,蘸着肉菜的菜汤吃,俗话说:“黄糕泡肉,吃个没够”;油糕则是在黄糕内加入馅料后炸制而成,皮薄馅大,外脆内软,有豆沙馅、糖馅、菜馅三大种类,菜馅内容丰富,有地皮菜、土豆、粉条、韭菜、豆腐干丁等。
红太阳糕馆、红宝石糕馆是做黄糕、油糕最出名的店,两家店紧挨着,正宗黄糕、油糕、筱面等是其特色小吃。红太阳糕馆规模大些,路南为老店,路北的分店二楼设有包间。地址在操场城西街东口向西约500米处,距离古夯土城墙遗址约200米,乘坐公交车云龙苑站下车即到。
米面摊黄儿的做法很像著名的天津煎饼,不过只烙一面,比煎饼厚。以发酵过的小米面或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白面和鸡蛋,调成面浆,文火烙熟后,折叠成半圆形吃,里面还可以卷东西,外焦里嫩。在红太阳糕馆和红宝石糕馆都能吃到正宗的米面摊黄儿。
分类: 国内古镇景点
大同的晋北菜肴
大同菜其实就是晋北菜肴,个人以为,以土豆、酸菜和羊肉为主要食材的菜肴是其杰出代表,在大同各餐馆内点与这三样相关的菜肴,大体不会让你失望。
这里的土豆口感超好,绵软香甜,人口即化,各种做法的土豆泥将土豆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酸菜土豆条则融合了两大特色菜,口感搭配得恰到好处,酸菜的味道浸润到土豆里,酸味不像醋溜土豆丝来得那么直接,而是回味绵长;各种做法的羊肉更是体现了内蒙古口外羊的特色,不腥不膻,鲜嫩可口,无论是烤还是涮,似乎都带上了北地的豪侠之气。个人更偏好涮,用大同特产铜火锅涮大同特色羊肉,配上大同本地所产云冈啤酒,绝了!
此外还有一种特色蔬菜—苦菜,是生长在大同地区的一种野菜,清热解毒,利胆降压,色泽油绿,略带苦味,一般凉拌着吃。
大同的餐馆一般分三块:火锅、中餐(即炒菜)、面食(可以理解为当地快餐)名气比较大的餐馆有:
老爷庙大饭店挂着很多牌匾,如先进、红旗、饮食名店、名菜名点等。地址在新开南路155号,位于三二二医院站和泰福楼站之间路西,乘坐公交车三二二医院站下车南200米。
永和美食城是全国先进单位,也有很多牌匾,古色古香的绿琉璃瓦房子,看着挺气派,菜价却不贵。地址在迎宾东路8号,云冈宾馆对面。可乘坐11路公交车到云冈宾馆站下车,
或者乘坐15,、17路公交车到市政府下车,向东走,过了红绿灯即到。火车站坐出租车到此约10元。
老孙家涮羊肉总店在五中附近,仍使用铜火锅,羊肉好吃还便宜。
品尝大同的刀削面
尽管刀削面在山西各地都可以吃到,但笔者坚持认为,大同的刀削面独占鳌头。刀削面在大同被叫做刀砍面,平添一份豪迈。刀削面既可以饱口福,也可以饱眼福,看削面的过程就如同欣赏杂技,刀锋起处,白色的面片如离弦之箭般直扑沸腾的汤锅,几个削面师傅围着一口锅,面片飞落如雪片的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有一句顺口溜说得好:“一
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估计在所有的大同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削面馆,有的也许只是深藏在小巷中不起眼的门脸而已。能够受到普遍好评、名声在外的有如下几家:
东方削面为连锁经营,有多家分店,就餐环境很好,看起来更干净,更符合卫生环境有较高要求的顾客们的需要,而且削面口味与时俱进,除了最传统的猪肉臊子外,还开发了牛肉、羊肉、蘑菇海带肉丝等臊子。高峰时期需要等位。可乘坐公交车在三二二医院站下车,在唐都大酒店前向东拐人迎泽街,步行20米就到了。
东关削面王曾经是大同刀削面的代表,可惜辉煌时期已经过去。
原来的老店在高峰时期人满为患,据说一天能卖掉数千碗刀削面,摞在操作台上的瓷碗如小山一般,颇为壮观。削面属于最传统的加肉臊子、卤豆腐干、肉丸子的那种,特点是面条匀称筋道,肉臊子肥瘦合适, 卤豆腐人味,丸子火候正好,撒上香菜,倒上酷,再拌点辣椒,谈笑间,一大碗消灭殆尽。可惜老店已迁到新城的沙岭,需要打车前往,颇为费时费钱。
二板小南街削面的臊子肉块比较大,不是炒的肉末,倒有点像炖肘子的风格,吃起来很过瘾,面条略薄、口感滑爽。地址在福康里。
只要你来,这里的美丽为你准备
只要你来,这里的盛开的美丽就是为你所准备的哦,当你看完那些灰墙碧瓦的徽派古建,想摆脱心中一点点沉闷,希望踹口气的时候,那么不妨开着车从屯溪到宏村行驶在柏油马路上,不用多久,好远就可以看见一片美丽的湖水,这里就是安徽黟县宏村有名的奇墅湖。
奇墅湖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向东约两公里处,原名东方红水库,湖内一池碧水,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湖面开阔平静,视野开阔,飞鸟回翔,风光旖旎的奇墅湖畔,风景秀丽,四周植被茂密,山花竞放,环境宜人,环境清新幽雅。碧绿碧绿的湖水背靠着连绵的山脉,偶有淡淡的白雾缭绕。远山霭霭,云蒸雾绕,群山掩映下的三千亩湖水波光如镜、静谧幽深,浩淼的水烟宛如一幅天池美景。在湖边有一处高档的酒店,叫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其环境非常优雅,如果下塌在这个酒店,站在阳台,隔奇墅湖远眺,远山倒影,湖光山色中依稀可见粉墙黛瓦,有小桥流水与茂林修竹,有小道蜿蜒于大块的草地,徽派建筑林立的度假村内,乡村风味是如此的浓郁。
坐在这湖边品茶私语,可以静静地欣赏这里的日落和日出,慢慢领略“中国画里乡村”的诗情画意,你会感受的人生是那么的从容,那么的洒脱。
桃花源里寻胜境(5)晓起村
第五节 山水吉地晓起村
晓起行政村位于江西省婆源县的东北部,由12个自然村组成,辖人口二千八百佘人。共同构成一个古村落群,分别由下晓起、上晓起、上坦、下坦、井坞、青垓山、大碣、外箬坦、岭下、湖村、新屋、龙迥坦等村构成。
晓起村委会所在地在下晓起,又称下晓川。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始居于此,当时因避乱到达此地时,正值黎明天刚破晓.故得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来洪姓家族在溪流上游建村,称上晓起村,本村便改名下晓起村了。上晓起村后来有江、叶、孙等姓氏相继迁入。
上坦自然村在宏溪旁,由下坦陈姓迁此建村,继有汪、孙等姓迁入。下坦在上坦下游河边,歙县篁墩陈炳宜始建村,已有三代。
晓起所在地属典型的丘陵地,山峦多呈南北向延伸。境内主要的山有朱笔尖(当地俗称猪鼻尖),海拔576米。朱笔尖南面一座略矮的山叫“乌纱帽”。上晓起西南有一“笔架山”,因紧邻村庄,村人又称其为“壁上挂钟”。晓起村四周环境幽静,古木参天,至今仍有250株古树。这与当地长期封山保护风水林的习俗有关。
桃花源里寻胜境(4)瞻淇村
第四节山环水抱瞻淇村
在皖南歙县城往东约二十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它得名于《诗经•卫风》之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它的名字就叫“瞻淇”。该村为汪氏家族聚居地,南临杭徽公路,离乡政府所在地两公里。村内建筑主要形成于明、清两代,目前村内保存的明清建筑约二十余栋。
据记载,该村在汪氏以前己有人居住过。早在北宋,宰相章十京被贬官后曾南迁至此,所以最早的村名叫章祈,祈通圻,有地界之意。当时后村另有郑、江等姓氏居住。南宋理宗时汪氏迁入此地。宗谱记载本支汪姓为越国公汪华长子汪建的一支,起初居于风凰,后迁至唐模村,再迁至此。汪氏迁入后,人丁特别兴旺,势力也不断壮大,原住章氏因人寡势弱逐渐迁出此村,到明代村子几乎全是汪姓的聚居地了。明末,汪氏八十二世举人汪作霖据《诗经》诗句将村名改
为现名“瞻淇’,并亲自题写了村名,既与原地名“章祈”谐音,又增添了不少古典儒雅之韵,从而流传至今,充满诗情画意。据说邻近的孝女村比瞻淇村历史更早,《歙县志》中记载,唐代章氏二女与母亲上山采桑。母为虎攫,二女呼号并与老虎奋勇搏斗,母最终获救。当地刺史得知此事后,奏报朝廷,得赐村名为孝女村。现存“孝女庙”题字为宋朝范仲淹手迹。
桃花源里寻胜境(3)新叶村
三月初三的新叶是特别的,热闹的,黄色和红色的长龙把我们带到了不知多久以前。
第三节 形局理想新叶村
在浙江省建德县临近兰溪县的山地中,有一个古朴而普通的村落,它就是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民国,直到今天,历三十余代不间断而仍然生机勃勃的古村落—新叶村。
新叶村在历史上属浙江省兰溪县,1951年7月划归寿昌县,1958年11月又划归建德县至今。它在某种程度上仍属干兰溪文化体系、与诸葛村等古村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文化特征。兰溪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境内有兰江流过;建德县在兰溪县北部,新安江从境内流过。新叶村便处在兰江与新安江之间,两江为富春江上游,在严州汇合为一,逐渐进入富春江的下游钱塘江,直抵杭州。
兰溪县境内多山,聚落分布在浅山丘陵区的大小盆地之中,除沿江和县城所在的平原区域以水稻农业为主,其他村子因多处山丘地区而以旱作谷物农业为主。但由于兰溪所在的新安江上游的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下游的杭州等地更是商贾汇聚之地,因此,兰溪从宋元时期开始便汇聚了不少外来商贾。正德邑进士章懋在平渡镇渡口《待渡亭碑记》里指出:“四方车马之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为业。”
桃花源里寻胜境(2)楠溪江畔古村群
楠溪江畔芙蓉村
第二节 楠溪江畔古村群
在在浙江省东南地域,有一条150公里长的碧水由西北流向东南,从永嘉县三分之二的地域上流过,最后注入瓯江,归入东海,她就是美丽如画的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区楠溪江风景区所在。
在楠溪江碧水两旁,散落着数十个古村落,这些村落天工人巧,两臻其美,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群。据各族宗谱记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最早的是建于晚唐的芙蓉村、茗岙村、下园村,其次是建于五代的苍坡村、花坦村、周宅村等,再次是建于北宋的枫林村、廓下村、鹤阳村、渠口村等,还有建于南宋的岩头村、蓬溪村,豫章村、塘湾村、溪口村、坦下村等,南宋以后建村的就更为多见了。
楠溪江古村落群的形成,主要与晋、宋时期两次大的人门迁徙事件有关。
桃花源里寻胜境(1)西递
第一节 桃源洞里西递村
安徽南部的黄山(古称黟山)南麓的黟县,自古山川秀丽,人文发达,墟落栉比,颇有诗的韵律、画的意境。这里有不少明清村落,作为明清徽州地区社会经济空气发达的象征,至今仍有大量遗存;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标志,已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其典型代表是西递和宏村。
“桃源洞”是古时进人黟县唯一的通道。当时要进人黟县.必须乘船逆流而上,到达桃源洞,舍舟登岸,穿洞而过。出洞之后,脚下是碧流奔腾,溪水两岸是千仞峭壁。溯溪而上,沿途桃林依依,桃浪起伏。行数里,豁然开朗,黔县盆地跃然眼底。其间,房舍栉比,阡陌纵横,男耕女织,好一派欢愉美好的生活情景。整个感觉,恰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境遇。所以,黟县自古以来便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称。
天堑通途兴古道(3)古江南–迎祥桥
上海青浦区金泽镇
四、迎祥夜月映江南
上海青浦金泽镇是有名的水乡泽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桥梁,如今仍有十几座宋、元、明、清各代石桥,可谓江南水乡桥梁的集中展示。
在金泽镇南栅,有一座混合结构的古桥,叫迎祥桥,可以说是这里众多古代桥梁的代表。据地方志记载,迎祥桥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天顺六年(1462年)和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经先后两次重修。如今,迎祥桥是一座五孔梁桥,全长34.25米,宽2.41米。为了结实,桥的侧面都铺上了砖,尤其是木梁外面更贴了一层水磨方砖,不仅可以保护木梁,又使得整座桥显得美观大方。正如大多数南方石桥一样,迎祥桥的石墩纤细,不易阻水。迎祥桥造型纤长秀美,站在桥上赏月,看那小桥流水,月印川流,自成一景。因此,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迎祥桥赏月,迎祥夜月一也被誉为金泽八景之一。
天堑通途兴古道(3)古江南–石涵桥
三、涵开涵闭管年丰
古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很多具有多重功能的桥梁,这些桥除了桥上行人、桥下通航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有许多与实际生活生产需要相吻合的功能.比如,有的桥上建造房屋、宫殿、庙宇。隋唐时代修建的河北井陉县的桥楼殿就是杰出代表;有的桥与道路相结合。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的栈道可以说是一种桥式道路;有的桥与渠道结合,始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宝庆西南的惠远桥,渠道就砌在桥上;还有的桥与水闸结合,早在汉唐,绍兴与洛阳等地就曾建过这样的桥梁,其中浙江钱塘县的石涵桥就是著名的典范。
据说石涵桥为唐朝李泌所建。这座桥兼起水闸的作用,为当地的农田灌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白居易在《钱塘湖石涵记》中说,北有石涵桥闸,南有笕决湖,当地百姓就不再单纯靠天吃饭。因为由石涵桥来调节控制流水量,天一旱时就打开闸门放水,每一寸厚的蓄水可以灌溉农田15顷(lO0公顷),一昼夜可灌溉五十余顷(333.33公顷);天涝时,就关闭闸门,将多余的水储蓄到笕决湖里,不让庄稼被水淹涝。可见石涵桥闸的作用之大,可谓“涵开涵闭管年丰”。
天堑通途兴古道(3)古江南–八字桥
绍兴八字桥
二、木屐橐橐八字桥
绍兴石桥很多,有的构造纤巧,线条优美,轻柔得如同凌波欲飞的仙子;有的结构简单,仅一长石横卧水面,便驮起了人间重负;有
的巧夺天工,构造奇特,成为越地重要的人文景观。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字桥,因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很早就成为游人访古览胜的名桥。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据《嘉泰会稽志》记载,该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重修于南宋理宗宝四年(1256年),现桥下西侧第五根石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被认为是重修日期。八字桥以石为建筑材料,结构独特,造型奇妙,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立交桥,是中国古代石桥的杰作之一。
八字桥的名称与桥的结构设计有关,据《嘉泰会稽志•桥》记载,“八字桥在府
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的设计很有特点,它是顺应绍兴城区已经建成的街道布局,利用现有地形条件,不改变现有房屋与街区分布形态而建成的石
桥。八字桥所在的位置刚好处在三街三河的交错点上,一条由会稽山麓自南而北逶迤流来的河流穿过这一交错点,东西又各有一条小河与主河道相通。八字桥主体则顺应这一地势,呈东西向横跨在主河流上,然后再继续顺地势向东西两侧展开:由桥心向东分别从南北下数级石阶,形成阶梯,其间建有一休息平台,南面石阶尽处,又是一座石板平桥;由桥心往西,宽阔平坦的石级一直延伸到八字桥直街。这样,东西两桥因地势而成形,相对而呈斜状,宛似“八”字,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