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会馆林立,为大运河古镇会馆之最。商帮以亲缘和乡谊关系相结而成,会馆不仅是商帮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某一地域商帮形成并成熟的标志。窑湾古镇历史上曾建有山西会馆、福建会馆、苏镇扬会馆、江西会馆、山东会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河北会馆等八大会馆,位列十大商帮的晋商、徽商、闽商、赣商、苏商、豫商,鲁商均在窑湾建有会馆。这些会馆均由同籍商人集资所建。在一个古镇同时存在八家会馆,可见商帮在窑湾古镇的兴盛。
二是各成体系,充分发挥商帮经营优势。商帮利用亲缘乡谊,实现协调经营,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争取利益最大化。窑湾古镇的商帮,充分利用商帮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经营体系,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充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繁荣。山西商帮的经营以金融业为主,全镇13家钱庄、2家典当铺均由山西人创建经营;福建商人以烟丝经营为主,仅吴家烟丝就有5家分店;苏镇扬商人则先后开办五洋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江西商人开办并经营有7家药铺,中成药远销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山东和安徽商人经营码头货船生意,并设有镖局;河北商人经营牛骡等大型牲畜;河南人则从事贩运、开作坊。各商帮之间还相互融合,形成了粮行、盐帮、船行等行帮组织。总之,在商帮的体系下,商人各安其业,维护了古镇的商业繁荣。
三是商帮聚集,形成南北文化交融特色。商帮形成的地缘群体,住房、宗教、教育、文化娱乐等均成为群体的需要。众多商帮云集窑湾,各具的地域特色文化同时也被带到窑湾,实现文化的交融。
建筑风格的交融。窑湾古建筑群不同于平遥古城,也不同于乌镇周庄,而是建筑各具特色,体现南北交融风格。山西会馆和山东会馆庄重宏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传统标准模式。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山西人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呈现山西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住宅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院落宽大,吴家大院有四进院落,是古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宅院;江西、福建、苏镇扬人住宅多注重室内装饰,多悬挂家乡名人字画。此外还有大户人家所建北京四合院构造、欧州宫殿式小洋楼,天主教堂则为典型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由此形成了窑湾古镇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
宗教的多元化特色。有商帮就要有自己的信仰,各地的宗教被商帮带到窑湾膜拜。山西人建有关帝庙,福建人建天后宫,朝拜妈祖娘娘,苏镇扬人供奉孔圣和门神秦琼、尉迟恭,江西人建逍遥宫,供药王像、拜岳飞父子,山东人建三义庙,拜刘关张,安徽人供奉如来观音,河南人建河神庙,愿风调雨顺。各个行业都还供奉着自己行业的祖师爷。所以,古镇庙观众多,涵盖释道儒,供奉的既有北方的关公,也有南方的妈祖,再加上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真是琳琅满目。
文化教育的融汇发展。商帮多注重子女的教育,促进了古镇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汇。如苏镇扬人文化底蕴深厚,创办私塾学馆,教育本帮和其他古镇居民的子女,其他商帮也先后建立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促使后世出现了参加鸦片战争的武举人臧纡青、抗击八国联军的震远将军马从凯、参与公车上书的举人陆文椿等窑湾文武名人。窑湾还先后出现了在台湾接受日军投降的陈宜鼎将军、新中国第一位进入联合国的记者、资深新闻人赵立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杲向真等名人和一大片在外乡贤,这完全得益于商帮形成的优良教育和文化传统。1938年日军进入中国后,窑湾商人按照政府要求疏散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了窑湾商帮,窑湾文化亦传播到全国各地,上海、南京、合肥、青岛等地至今仍有窑湾街、窑湾路等地名,充分体现了窑湾商帮文化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