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相传为隋朝莫厘将军舍宅而建。后梁乾化年间(9l1~915年)改称“祗园”。宋朝祥符五年(l0l2年),寺僧进京断臂请封,宋真宗赐名法海寺。明代建天王、弥陀两殿,规模扩大。清乾隆年间毁于大火。现有前后两进殿屋,为民国年间重建。寺前有镇山石狮、石凳、碑碣,以及青白两泉,并有山道河通莫厘峰。现今的法海寺大殿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响水涧,上承莫厘峰和山茅峰之水,由法海坞沿山南下,折而东去,沿途汇人支流之水,故愈往下,水势愈急。涧长五里,犹如“一条素练,飘然而去”。每当雨后,山水奔涌直下,层石如齿,如漱王液;飞珠溅沫,蔚然壮观。涧中多石块砂砾,水流虽然湍急,但清澈如镜。涧水自高处来,曲折缭绕,穿村过户,为东山古镇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轩辕宫,位于东山镇杨湾村蒉家山麓,原杨湾村有寺庙,轩辕宫为杨湾庙正殿。据传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明清时重修。当初用以祭祀吴国大臣伍子胥,古称胥王庙。明代起,先后改称显灵庙、灵顺宫。民国时期,正殿改祀东岳大帝,殿名改为“轩辕宫”。轩辕宫雄踞山垣,面迎太湖,气势磅礴,壮丽无比。殿前月台,可供游者凭栏远眺,大殿四周,桔林似海,阵阵桔香,扑鼻而来。尤其是秋末冬初,万绿丛中点点红,更富诗情画意。
陆巷旅游村,旧称陆巷古村。它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西边是太湖,面积0.74平方公里,南宋时渐成村落。明清时名人辈出,如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故里即在此村。古村内,寒谷山庄、北箭壶、观音堂等,明清高堂巨宅鳞次栉比,是吴县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质量最高的一个村庄。
莫厘峰位于东山镇北面,海拔293.6米,景点面积214.4公顷。因隋朝莫厘将军隐居且葬此而名,有雨花台、还云亭、古雪居、望越台、纯阳坞、法海寺、古蹬道、清泉流水、摩崖石刻以及莫厘峰眺望等景物景观。莫厘峰与西山缥缈峰隔湖相峙,各显风姿。莫厘远眺,是东山古八景之一。在顶峰远眺,湖中岛屿,状若青螺,邓尉、穹窿、灵岩、清明、尧峰诸山依稀可辨;俯视山下,果林成片,翠竹葱茏,河流萦回如带,稻菽成片,桑柳成行,江南水乡风光集于眼前。每当阳春二月,莫厘峰白云缭绕。此时登临顶峰,置身于悠悠飘动的云中,如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灵源小区有灵源寺遗址、王鏊故居、碧螺峰、底定桥、罗汉桥、石林、灵泉等景物景观。灵源寺在东山后山碧螺峰下,始建于梁朝天监元年(502年),明时鼎盛,清代时规模很大,-度为东山诸寺庙之首。现存僧寮八间是清末民初时的建筑。寺院内前有罗汉松一株,与灵源寺同时代,故称梁朝罗汉松,据今已1300多年。这株罗汉松直径1。35米,高20余米,成龙纹盘旋之状,主干上瘦瘤累结。李根源先生曾在《西山访古记》中写道:“罗汉松一株,大可数抱,臃肿轮#,蟠崛扶疏,殿庭荫满。成为东洞庭山、碧螺峰麓灵源寺奇绝,堪与光福司徒庙的'清奇古怪',四棵古松媲美。”
石桥村是王鏊的故乡。有王鏊晚年构筑的“壑舟园”遗址。石桥村内有宋朝绍定年间(1228~l233年)所建的底定桥。桥名取自《尚书·禹贡》“三江既人,震泽底定”之句。桥系石砌,单跨过涧,设有桥亭,造型美观。村民称之为“石桥”,村名也就为“石桥村”了。该桥几经毁坏,几次修复,至今古貌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