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族是一个洋溢着书卷气息的家族,世世代代崇尚诗书。为鼓励族内子弟读书,何族建立了一整套奖学制度,凡在科举考试中中第者,都可获得祖荫。对何族子弟而言,读书不仅发家致富的一种方式,更是获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最好途径。从留耕堂的点点滴滴,便可看出文化人在这个家族受到的崇高礼遇。
留耕堂前的水风塘边,竖着许多条形石块,被称为旗杆夹。清朝曾有规定,凡是考中举人,给牌坊银20两,用来制作旗杆匾额。在小小的沙湾乡,通过省级考试的举人不计其数,其中何氏子弟就占据了一大部分。每年春秋二祭,旗杆夹上便会竖起获取功名者的旗帜,刻上生平简述。水风塘前曾竖满了旗杆夹,可惜在大跃进时多数被毁。
推开留耕堂大门,迎面而来的是“诗书世泽”牌坊。从一世到五世,何氏登科为官的历史几乎没有中断过。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有感于何氏深厚的文化积淀,便题写了“诗书世泽”4个大字,成为何族文化与辉煌的最好诠释。很久以前,在牌坊门的两旁,还有陈白沙书写的木刻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然而,这两块表明“留耕堂”之义的对联,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后,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历史角落中散失了。
许多人来到水风塘前,都说留耕堂很美。这种美既有大气磅礴之美,又有精雕细琢之美。广阔的地域、厚重的大门、连绵不断的雕梁画壁,带给人的是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精致奇特的建筑装饰、美仑美奂的雕塑艺术,又为人带来了一阵清新的岭南水乡之风。
留耕堂占地广阔,为五开五进的建筑,在岭南的祠堂家庙中十分少见。它依照中国古典殿堂式结构,座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留耕堂前后跨度达82米,如果放在百米跑道上,则占据了大半。在没有钢筋凝聚土支撑大空间建筑的年代,仅仅一座建筑就有如此深度,实属不易。正因为祠堂规模宏大,所以需要用大量柱子来支撑,柱多也就成为了一大特色。留耕堂内的柱子全部采用优质的木石,共有112条之多。其中,最大的象贤堂有28条巨柱,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
沙湾是“民间雕塑之乡”,这里的雕塑远近闻名,在留耕堂中也有大量体现。正门屋檐的斗拱之下,33个驼峰一字排开。驼峰是特有建筑装饰,在古建筑中很难见到。若不仔细看,还以为只是简单的重复。实际上,这33个小小的驼峰雕刻着繁复的人物故事、虫鱼鸟兽图案,而且每一个都各有姿态,与众不同,着实可见建造者的良苦用心。全祠之中还有一处木雕杰作–《衣锦荣归图》。在正门牌匾下,悬挂着一幅5米长的人物故事图画,生动地叙述了先贤科举出仕后荣归故里的情节。画中各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实为木雕艺术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