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古镇


位于云南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的喜洲镇,距大理下关34公里,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214国道、大丽公路(大理-丽江)从喜洲镇西面、中部南北贯通。它是大理白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唐代南诏以来,在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喜洲古镇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在历史文化、古镇风貌、商业传统等方面内涵深厚,遗存丰富,是白族民居的经典。2001年,国务院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南诏时候,城池建筑的宏伟,仅次于太和城和羊苴咩城,当年军事上北防吐蕃,也是佛教和商业贸易的重镇。相传,南诏王及其一家,经常离开王都,到此居住。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喜州在吸收了先进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把自己本民族文化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 起而形成的,房屋的结构形式,科学的与当地气候和地质特点相适应。古镇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部分弹石与引马石相结合做成的传统路面的街巷至今尤存,形成了喜洲古镇传统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幽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古镇风貌,现保存完好的白族传统民居有111院,集中了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堪称“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为主,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寿、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格局式样。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房屋装饰为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典雅大方。门楼门座以精雕青石砌出图案,加以结构繁缛的额阙。整体建筑艺术在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喜洲民居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有杨品相宅、严家院、董家院、赵府建筑群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