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镇的历史和传说


唐代以前,山会平原北部已有零星的海塘,并呈现出建设的两个趋势:一是由点状向线状发展;二是由南向北推移;但史书中的正式记载却从唐代开始。唐垂拱二年(686),在山阴与萧山交界处的后海沿岸,筑成长50里、宽9尺的海塘.因位于两县交界处,称作界塘。开元十年(722),在会稽东北40里.李俊之增修海塘,“至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捍卫了整个会稽的北部海岸。大历七年(755)和大和六年(832),皇甫温、李左次先后两次修筑会稽防海塘。《新唐书》有关防海塘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增修” 之说,表明海塘早已有之,此时不过是加固与连接罢了;二是山会平原的开发正向海岸延伸,修筑防海塘主要是为了防御潮水泛滥,故多建在海岸地区,塘身低薄,高1-2米.且为土塘。而直到宋元时期,整个山会平原北部的海塘休系才告基本形成,那时,普遍.采用石塘.抵御潮水冲击,李左次修筑海塘的基本情况,史籍记载相当稀疏,根据推测,当凭借白洋山海拔125.2米的有利地形,以修筑海塘,白洋山由此易名大和山。大和山右安昌北部,濒钱塘江,表明安昌在此时或许更早的时候已开始修筑海塘。海塘有效地阻隔了安昌与后海的潮水.加快了把此地浅海沼变成垦殖土地的进程。
唐末,中央大权旁落,地方藩镇割据,狠烟四起.万民疲敝、绍兴很快被卷人到城头大王旗不断变换的动荡政局。在争夺和厮杀中,安昌不经意地走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