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尘马迹寻古道(七)魏晋至隋代的道路

  4. 卢龙道
  曹操北征乌桓时,军至吴终(今天津市蓟县),本拟走傍海道(即秦代驰道的吴终至碣石道段),逆六股河而上,经建昌药王庙、喀左六家子而达柳城。因值雨季,不能通行,乃从徐无山隐士田畴建议,改走卢龙道,即经今河北遵化至卢龙塞(今喜峰口)。出塞沿瀑河西岸北行,越白檀之险(即沿瀑河谷北上,经今河北宽城、平泉,越五虎玛梁岭),进入老哈河谷的旧平冈城(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子),向东入大凌河西源,再经凌源至白狼(今辽宁喀左黄道营子),东达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卢龙道即魏武北征乌桓堑山堙谷250公里的崎岖险路,始建于战国时期,曹魏时经过整修,使这几乎断绝的古道重新畅通。曹操回师,取傍海道至碣石。当时曹操满怀北征乌桓胜利的喜悦,在这里写下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著名诗篇。卢龙道和傍海道是曹魏以至后来东北地区通中原的交通要道。
  5. 白道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有一条从河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作出了贡献。这条道路因呼和浩特市西北的路口有千余步土色灰白,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白道”。北魏时,在南谷口设有白道城,城北有白道岭和白道川。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北边六镇各族兵乱,破六韩拔陵曾扼守此道,屡破魏军。
  6. 灵丘道
  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北魏孝文帝曾“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北魏早在拓跋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时,就修筑了这条道路,自望都(今河北唐县东北)至代(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又通莎泉道(今山西灵丘西)。孝文帝即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修治的,因为道出灵丘,故称灵丘道。这条古道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此道为当时从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