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尘马迹寻古道(九)西南古栈道

1. “孟良梯”栈道
“孟良梯”栈道在夔门南岸立壁之上。游人若乘船过夔门,仔细辨视,可见石壁上有一斜排石孔,共61孔。经文博、考古工作者测量,石孔的内空高约26厘米,深约34厘米,宽约30厘米,两孔间距1~3米不等。据学者考证,此乃南宋末年所凿,是当年连通夔峡与阳日城的南岸陆路交通要道,是蜀中军民为抵抗蒙古军队所凿道,因而属抗元遗迹。但是,为何又叫“孟良梯”呢?在夔门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宋代名将杨业,在与契丹作战中身亡,尸骨埋在白盐山顶的望乡台上。杨业的家将孟良欲将杨业尸体运回家乡,于是在一深夜力凿石壁,架木为梯。然而事未竟功,却被对岸白帝城中的老和尚窥见了。和尚装作公鸡打鸣,孟良听见后,以为是天将亮了,遂作罢。后来,孟良知道了这是和尚在作怪,大怒,就在附近崖壁上石雕了一个头朝下的和尚,以泄其愤,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倒吊和尚”。其实它是一块石钟乳。
2. 瞿塘栈道
这条凹槽式石栈道在峡口北岸崖壁。它全长1250米,连接瞿塘峡口与白果背道两地。往东再延伸,则直至巫峡。瞿塘栈道始凿于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先从白果背开凿,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又开凿通风箱峡至瞿塘峡口一段。此凹槽式石栈道高2.5米,最宽处3米,最窄处仅1米。由江上望去,栈道如一细线。胆小者在上行走,见滔滔江水在下,无不胆寒目眩。
3. 川东夔峡古栈道
这条古栈道开凿于晚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当地的山民为了在洪水猛涨、舟楫不通的时候有陆路可走,于是在赤甲山的悬崖峭壁上,靠一锤一錾凿出了这条能通过夔州知府八抬大轿的古栈道。
当我们经过长江三峡的时候,如果从江轮上远眺,可以看见蜿蜒如丝的古栈道悬在山间。如果登上古栈道上游览一番,更觉得别有天地。古栈道地近长江夔门,头上危石悬空,脚下万仞悬崖。俯瞰江面,但见长江如练,悠然飘去,侧耳细听,汹涌的波涛中,又似藏有十万甲兵。
栈道的开凿,凝聚着古代山民的血汗。悬崖上镌刻着“天梯津,开辟奇功”8个大字。漫步古栈道,依稀可以看见对岸粉壁堂的摩崖石刻,夔门稳立于惊涛骇浪之中,赤甲山、白盐山巍然耸立。抚摸着古老的遗迹,眺望着优美的风景,真令人流连忘返。
4. 大宁河古栈道
在巫山县大宁河龙门峡入口一直向里,位于河西绝壁上有一个个排列均匀的石方孔,即为大宁河古栈道遗迹,它一直延伸至陕西、湖北。大宁河古栈道,集中在自巫山萝门峡至巫溪大宁盐厂之间,400公里长的河段崖壁上皆有分布。在这一带,有近7000个栈道孔,石孔的长、宽、高均约30厘米,两孔间距约160厘米。此外,北至陕西镇平县,再远至湖北竹溪县,西北至四川城口县的元河,沿河崖壁上也有大量栈道。这一带是我国古代栈道最密集的地区。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伐魏,屯兵城口,军队曾经从元河栈道通过。据《巫山县志》说,大宁河栈道系唐代刘晏所凿。据传,唐代刘晏为引输盐卤,在大宁河峡壁凿孔安梁,架设竹管。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栈道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军事方面,是长江三峡地区与关中联系的重要的交通纽带。宋时,已有军队过此栈道。丁谓《夔州移城记》记载,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太祖出师平蜀,蜀民诣王师献图,军队即由大宁河直趋夔州。
在大宁河盐厂附近,还有一种凹槽式的栈道。另外,有一种所谓“堆砌式”石栈道,即用石块在极陡的崖壁上横垒出一条道路。这种栈道,建于清咸丰年间。
5. 链子溪纤道
位于巴东县云沱管理区红焰石村(链子溪入江口东),这一段纤道为人工依山开凿成石阶,并架设铁链以供攀扶。
6. 四川宝兴县古栈道遗迹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巴蜀人民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时,即在川陕道上修筑了栈道。战国时,秦取巴蜀,又在这条道路线上大量修凿栈道。据《水经注》记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攻蜀时,“栈褒斜,置道于秦。自是险阻不关,山谷不闭,张仪蹑踵乘便,纵兵大破之”。据四川《昭化县志》记载:“白水岸(今白河),有栈桥故迹十余所,皆石凿圆孔,以立横梁。其孔深二三尺,广一二尺,每孔相距不及一丈”。这种栈桥,因绝壁天悬,下无支柱,人们描绘为“千梁无柱”。今四川宝兴河(宝兴县到硗碛)的峡谷中,尚残存有古栈道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