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变迁的历史过程(二)古代岩画中的村居图

曼德拉岩画
曼德拉岩画
一、 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村落
  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根布拉格苏木往西不远的地方,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平顶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曼德拉山岩画所在地。
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在山前丘陵地和山顶。在3公里X4公里范围内密集排列着四千多幅各式岩画,内容丰富,涉及村落、舞蹈、狩猎、放牧、畜圈、栅栏、建筑物、马术、自然景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布之密集,在全国也不多见。
在曼德拉山各式岩画中,帐篷岩画是一种最醒目的题材,达数十种之多。它们或单个存在,或三三两两并行排列,或混杂于其他题材之中,充分表现出先民对居住生活的深刻认识。
在曼德拉山一块巨石上,凿刻着一幅由18个帐篷组成的草原村落。正中间是一个最为高大的帐篷。其左侧分布着上下两排小帐篷,上排3座,下排4座,共计7座;其右侧也分布着上下两排帐篷,上下各5座,共计10座。正中的大帐篷,是这个村落的主体建筑和核心空间,是部落酋长的居所,也是氏族首领召开会议的地方。两旁的帐篷是氏族成员的住房。帐篷之间的空地上绘有大人和小孩。画面下方有一骑者,后面有三个简略的人形。画面左下方,有三个看似从外面放牧归村的骑者,马颈下系着铃铛,仿佛能听到它们悦耳的叮当声。全部帐篷用木杆搭就,立杆有多有少,从结构上看,很像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中的鄂伦春人的原始住屋—斜仁柱(俗称撮罗子)。反过来,从鄂伦春人的生活中,也能想象出当年活动于曼德拉山并居住在这个村落中的古老居民的生活情景。
实际上,这一带的岩画除了曼德拉山之外,还发现了很多。比如在哈日德勒、苏海赛、阿日格椤台,布敦苏海、夏拉玛、笔其格图山、纳仁高勒、布勒特、海日罕山、布德日根、阿日戈善山、桃花山、哈日根纳高勒等地均有丰富多彩的岩画,虽然在内容上并未超过曼德拉山,但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而且许多内容中均有帐篷或村落的场景。这说明今日干荒凉的曼德拉山,当年事树木繁茂的原野,是雨水充裕、山泉流畅、马羊遍野的丰美之地。山的西麓用石板围成的一座座古墓,是当年作画人的长眠之地。古墓群东侧有一条干涸了的河床,反映了当年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调查得知,当地直到几十年前,还是大批盘羊、黄羊、青羊出没之地。可见,北方辽阔的草原,确实出现过大量的帐篷村落。这种既简便又实用的建筑式样,在亚洲和北美有着同样的分布,而且延续时间也很长。美国著名史学家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的第九章中指出:“从拉伯兰一路经过西伯利亚到北美洲,向南直到德克萨斯州,全部有形式相同的帐篷—圆锥形,用兽皮或树皮做成。在北部西伯利亚拍一张照片,与北部加拿大拍的一样别无二致。”这种既便于支起和收下,又便于搬迁的住宅形式,是生活在北亚和北美草原的古代猎牧民族长期居住的重要形式。今天只能从加拿大平原著名的黑脚丫印第安人的蒂皮帐篷和中国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帐篷、哈萨克族帐篷以及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斜仁柱”(一中有圆锥形架子的住屋)中知其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