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变迁的历史过程(三)古代诗画中古村境界


剩山图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论山水画的境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显然,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文人阶层的理想境界。
中国山水画起源较早,东晋时受山水文学的影响有较大发展,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隋唐时期,当时出现了不同的画风与流派,如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泼墨山水、工笔山水、写意山水等。特别是宋代,山水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成、范宽、郭熙、夏、马远等人为典型代表,而苏轼、米芾、米友仁等的文人画,更为强调神似和意趣,其绘画境界别开生面,呈现出洒脱、朴实、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调。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画面构图内容,表现出至真至美的生活境界。
古代绘画关于村落境界的表达,有些可借助普通的山水画,有些可直接根据村居图,还有一些可参考古代“农耕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立意之高、画境之美,是历来公认的。其中画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充分表达出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成为人们长期追求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