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变迁的历史过程(三)古代诗画中古村境界


剩山图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论山水画的境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显然,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文人阶层的理想境界。
中国山水画起源较早,东晋时受山水文学的影响有较大发展,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隋唐时期,当时出现了不同的画风与流派,如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泼墨山水、工笔山水、写意山水等。特别是宋代,山水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成、范宽、郭熙、夏、马远等人为典型代表,而苏轼、米芾、米友仁等的文人画,更为强调神似和意趣,其绘画境界别开生面,呈现出洒脱、朴实、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调。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画面构图内容,表现出至真至美的生活境界。
古代绘画关于村落境界的表达,有些可借助普通的山水画,有些可直接根据村居图,还有一些可参考古代“农耕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立意之高、画境之美,是历来公认的。其中画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充分表达出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成为人们长期追求的理想家园。

中国古代都城–商周都城(四)东周诸侯国

 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东周诸侯国都城
   周武王灭商以后,决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周天子把王畿,也就是首都周围的土地划为自己亲自管辖的领地,而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封诸侯。诸侯是自己的封国内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他们通过进贡和保护周天子的安全来维持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秩序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在此后大约700余年的春秋战国之际,这座金字塔开始动摇了,又过了几百年,诸侯国之一的秦国将所有的诸侯国加以兼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古老的分封制虽然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作为这种制度的物质载体——一大批诸侯国的都城却存留下来。它们蒙满尘垢的残垣断壁记录着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的一段段充满战火硝烟的历史。
   1. 临淄:齐城与齐桓公的霸业
   临淄齐城是西周到战国齐国的都城所在。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最初的都城在营丘,公元前859年开始以临淄为都,此后一直到齐亡都没有迁都。西汉前期和东汉时,诸侯王齐王也以此为都城。考古学家曾在临淄齐城内发现几十座大、中型春秋时期墓葬。其中有一石质的墓室,外面的殉马坑中发现了145匹殉葬的战马,证明这里正是宗室贵族的墓地——公墓。城内发现的最高的夯土台基,至今仍称“桓公台”,可以界定齐桓公在齐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代风云人物。在春秋五霸中他是最早称霸的诸侯,一次葵丘会盟则标志着齐桓公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齐桓公成就霸业与齐国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周初的大分封,齐国不仅得到了富有渔盐之利的今山东北部的封地,还被周天子授予辅佐周室和征伐不服从周室的诸侯国的特权。周平王东迁以后,北方戎狄的势力仍然很昌盛,常常南下侵扰,使华夏的一些小国不得安宁,周室衰微,无力保护诸侯国,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领导大家抵御外族的侵犯。齐桓公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走上了齐国的政治舞台。一次,北狄中的一支山戎打进了燕国,形势十分危急,齐桓公率兵亲征,打败了山戎。邢国是位于今河北邢台的一个小国,由于北狄的侵略,国都被毁,齐桓公便在邢台以西的地方重新给他们建了一个城市,邢国人高兴地迁到新都,就像搬回到自己的老家一样。卫国也是一个小国,大约在今河南淇县,在狄人的进攻下亡了国。人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700多人。齐桓公安顿好邢国后,马上着手为卫国人建设国家,把他们迁居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人高兴得像忘记曾经亡过国一样。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邢迁如归,卫国忘亡”。这样,齐国在中原的威信大增,尔后齐国又与南方的楚国在召陵(今河南漯河)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了确立霸主地位,齐国召集了多次诸侯大会,要大家在齐国的领导下拥护周室,共同抵御外族。最风光的一次要数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会盟,不仅诸侯国到会,连周天子也派特使来了,还送来了祭肉、美弓和车子。葵丘会盟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已不可动摇。
   齐桓公时期创下的霸主地位,为齐国跻身战国七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春秋战国之际,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势力越来越大,大有取代国君之势。齐国也出了一位这样的人物,就是齐国贵族田桓子。田氏做大夫时,为了收买人心,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借粮给老百姓,老百姓纷纷投靠他。公元前476年,田氏终于从公卿走上了国君的宝座。
   齐国实行五都制,具备多权分立的意味。与濒海的地理位置有关,齐人重视商业,崇尚财富。战国时期的临淄城,不仅是齐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在通往临淄的大路上常常是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齐国人爱好音乐和体育,连不通乐理的南郭先生也知道到王宫里为齐宣王吹竽,混口饭吃。齐王还在临淄的稷门(西门)外设立了一座大学堂,叫做“稷下之学”,一些知名的大学者如孟子、荀子都在这里讲过学。学者们居广厦,乘华车,僮仆成群,俨然是一群“知识英雄”。

中国古代都城–商周都城(三)东周都城

 三、东周都城:雒邑
   雒邑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为了避免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送下,周平王迁都洛雒,建立了东周王朝。洛阳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都。
   周王朝对雒邑的经营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平定武庚叛乱以后,成王把象征王权的九鼎从殷迁到雒邑。接着,派周公和召公营建城池。周公在营建雒邑时修筑了两座城,今涧河西边一座叫王城,东边一座叫成周城。王城和成周城建好以后,周成王派周公长期在这里镇守。尤其是成周城,这里迁入了被征服的商朝贵族们,当时称他们为“殷顽民”。周公率重兵在此严加把守,唯恐他们再次叛乱。此后,商朝遗民在政治上不再有所作为,转而发挥他们在商业贸易上的天赋。据说后人把从事买卖的人叫作商人,与这段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
   东周以王城为首都历时五百多年。东周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力量也大不如从前。与此同时,诸侯的力量却日益强盛。周平王时,雒邑附近方圆三百公里的范围都属于周王的统治区,称王畿。到了战国末年,周王统治区被蚕食得只剩下十分狭小的地盘,连一个普通的诸侯国都不如。诸侯们早已不来进贡了,周王财政吃紧,以至于向诸侯们伸手借贷。到了周赧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据说他为了逃避债主的追逼,躲到王宫的高台上不敢下来,“债台高筑”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
   与西周丰京与镐京一样,周王城这座经周公精心规划的洛阳第一都,千百年来已难寻踪迹。最后考古学家在洛阳市涧河与洛河交汇处发现了东周王城城址。城址内,夯土宫殿基址、粮仓、手工业作坊井然有序,城外的护城河清晰可辨。这一发现证实了史书上关于周王城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中国古代都城–商周都城(二)西周国都

二、西周国都:丰京与镐京
  周族是兴起于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古老部落。西周时期的丰京与镐京,是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都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周的始祖叫名弃,是一个富有农业生产经验的部落首领,弃的母亲姜在旷野里践踏了巨人的足迹后怀孕生下了他。周族迫于戎狄的扰掠,一直迁徙,在杰出的领袖古公父的率领下,南迁到岐山周原定居下来。
   文王姬昌也是一位出色的领袖,他注重发展生产,任用贤能。在一次在游猎的途中,文王遇到了在渭河边垂钓的姜子牙,发现他颇懂治国方略,于是对姜子牙委以重任。 为了向东发展,文王将都城迁到了今西安市以西的沣河西岸,建立了丰京,又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承父志,亲自率兵讨伐无道的商纣王,相传两国曾在牧野展开激战,战争以商朝的灭亡而告终。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一个南至长江以南、西至甘肃、东临大海、东北至辽宁的疆域广大的国家——西周。这个国家就以丰镐为都城。丰京是周族祭祖的地方,镐京则是周王处理政务的所在。这就是被称为宗周的二京。周天子是天下的宗主,诸侯向周天子朝贡财货、玉帛、珍玩和各地的土特产等等。
   在三百年后,西周的王位传给了周幽王。而周幽王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他宠爱貌美的妃子褒姒,为了立她为后,不惜废掉太子和太子母亲申后。相传褒姒天生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荒唐的主意,就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命人点燃骊山上的烽火台,各地诸侯望见狼烟,以为周幽王有难,纷纷前来救援,结果发现是周幽王设下的骗局。看见诸侯们狼狈不堪的样子,褒姒果然大笑。从此,周幽王多次戏点烽火台。不久,被废申后的父亲为了泄恨,乘机引来犬戎之兵讨伐周幽王。周幽王在惊恐之中,再次点燃烽火台,多次上当的诸侯没有一个前来救援。周幽王最后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灭亡。丰京与镐京也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丰、镐二京的建立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湮没于萋萋芳草之中的丰镐二京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渐露真容。今天的人们才能从丰富的地下出土文物中遥想它们昔日的繁荣,以此知道那个以礼仪著称的时代曾经在这片沉寂的土地上闪耀大放光芒的人文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