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兴古道(1)秦梁汉柱–渭桥伤别


咸阳渭水之滨 
中渭桥命途多舛,曾经多次被毁,又多次被修复,唐贞观年间,又被移离原址;在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渭水泛滥.中渭桥再次被毁。《高陵县志》中记载,在中渭桥原桥址,还曾发现中渭桥柱。现在出土实物证明,唐代中渭新桥为木梁木柱桥。近年考古,发现今西安北郊六村堡相家巷北一公里,田地里有木桩和大石块,这些都是古渭桥的遗迹。年久日深,沧海桑田,渭河逐渐改变河道,由于渭水北移,三渭桥中的中渭桥、东渭桥都早已埋没在今天的渭河岸上。
2.东渭桥
东渭桥修建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l52年)二月,坐落在长安东北,通高陵。该桥近走高陵,远可去蒲津过黄河,经晋入燕;或者出潼关入洛阳。《初学记》:“汉造西、东二桥。以木为桩。”可见东渭桥是一座木梁木柱桥。东渭桥下的水道,当时曾是重要的运送粮食与货物的漕运通道。据史书记载,汉唐时江南的粮食就由淮泗经汴河,逆黄河而上,通过渭水运至长安。有时候,还将部分粮食储存在东渭桥头著名的东渭仓。
汉朝的东渭桥在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之后,以及渭水的几经改道,早已经沉埋于现在的渭河堤岸的土壤中,成为历史的陈迹。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高陵县分别于1978年、1980年对东渭桥遗址进行了勘查。1981年,经过钻探,发现该桥距今渭河南岸2.5公
里,距高陵县城11公里。桥长约400米,南北走向。南岸尚有残留石料铺砌的引道约160米,宽约12米。桥址南端,有青石桥墩两个。四楞形或圆形松木桩90多个。四楞形木桩边宽17.2厘米或21厘米,长89厘米。圆形木桩长度不等。青石条长短宽厚不一,最大者长1.6米,宽1米,厚0.2一0.4米。小者宽0.55-0.94米,厚0.24-0.4米,长度较短。石条上凿有锭形和曲尺形沟槽,用以灌铁汁相连。另有许多拳头大小的卵石,亦用铁汁铸在一起,用以固定立于细沙中的松木排桩。桥墩迎水面有分水尖。
1967年,高陵县耿镇在自家嘴西南约三百米处发掘出唐开元九年(721年)的《东渭桥记》石刻。据记载,唐东渭桥亦为木柱桥,并于唐开元年间重建。在考古发掘中,挖出木柱共十四排,因残朽较甚,宽度不尽相同。在9.5一12.6米之间不等。木柱底部用大块青石和卵石围砌,石板之间联以铁栓,石块与卵石缝隙中灌以铁汁,护柱石块周围打有小木桩。每四根木柱为一排架,柱顶架横梁。梁柱之间亦以铁栓板联结。出土时尚遗留有锈迹斑斑的铁栓板。在木柱排架上架有端木,再放长梁,梁上铺板。
《旧唐书•崔元略传》记载,因为813年渭水暴涨,三渭桥皆毁,崔元略在818-824年再造东渭桥。据史料记载,这座721年落成的唐东渭桥在唐代曾多次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