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画卷里,更多的是小巷大街被残破包裹着的民居。马头墙,圆木柱,青砖黛瓦,空斗砖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造型多样的照壁门楼,雕花嵌画的门扇棂窗,还有砖雕、木刻、彩绘,全都以浓厚的赣派风格,显示着我国古代建筑艺的魅力。
在幽深的鹅卵石街上穿行,沿街一座座经历过明风清雨的祠堂,一个个悬挂于堂前“父子进士”、“ 兄弟联科”之类的牌匾和一串串记录功名的旗杆石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当我走进挂着“流坑村文物博物”牌子的祠堂,读到开村始祖董合、第一位举人董文广、第一个进士董淳和“五桂齐芳” 的同科五进士、文武状元董德元、董藻、理学家董燧等人物小传,流浏过有300多贤人儒士的“流坑历代功名榜”后,脑海便画上一个深深的问号:一个地处遍远山区的流坑,如此人才辈出,难道真是风水造化之玄机?
文馆,又称江都书院,我一跨入“儒林发藻”的大门,就被这座始建于明未,经多次重修的董氏族学散发出来的书香气息包围着。文馆内有宽敞的讲堂,舒适的书房,典雅的“文昌阁”,一切尽显海藻特色;尤其是供奉大儒董仲舒等先贤的“敕书楼”, 更是重工装饰,彩绘梁栋,透雕窗花,处处凸现流坑重教崇贤之风尚。村里人告诉我,流坑第一举人董文广中举以后,决心用教育来振兴家族。他回到家乡,办书院,招学徒,纳贤才,拉开流坑崇文重教的序幕。从此,30多间书院书屋便在流坑的土地上诞生。从流坑书院的门里便走出了文武两状元,走出了34名进士和90个举人,走出了100多位从主薄、知县到尚书、宰辅等官员。崇文重教使董家成了江西历史上声望极高的大家族;氤氲书香为流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Page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