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毛豆腐、打巴掌都不吐”。相传古时有一名叫王致和的举子,多次科举落第,自认只有卖豆腐的命,便接过父辈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结果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顺手将多余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上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过几日因为事多,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待记起,那豆腐已是色变毛长,茸茸密密,他自认晦气,打算倒掉,不经意用手掰下一点用舌头舔尝,居然尝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咸粘味,于是他便放些油及佐料下锅煎烤,一时奇香四溢,出锅口食,更是鲜美无比,从此潜心做起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做到了京城,还被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佳爻。
日期: 2010 年 12 月 3 日
安徽黟县香菇
香菇”又名“香菌”,素有山珍之称。是世界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含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物质——香菇精以及桂醇、月桂酸、月桂醛,形成独特的菇香。香菇是安徽省重要的名特产品和传统出口商品。“徽菇”产于黄山周围,是在独特的小气候和资源条件下生产的优质菇。因其产于徽州,长期由徽商经营而得名,成为全国四大名菇之一。黟县已被列为全国12个重要生产基地县之一。香菇营养丰富,其中花菇、厚菇被列为山珍中之上品,可配制各种高级菜肴,具有多种食疗功能,又属保健食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香菇所含的18种氨基酸,其中有多种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和转化的,能治疗头晕、头痛、解毒菌中毒、对防治感冒、肝硬化等有辅助疗效,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并具有抗癌作用。
报京乡侗族“三月三”讨葱节
位于报京乡报京大寨,始于明代,距县城南39公里。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近千侗族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群集报京大寨,开展对歌、跳笙、踩鼓及讨葱、讨蒜、讨笆篓等寻偶活动,欢度“三月三”播种节。寨内辟有芦笙场,可容近千人同时在此起舞。芦笙场附近植有古树,水井旁刻有楷书阴刻“龙泉”。两字,每字见方0.8米。三月三活动历时四天,分捞鱼虾、讨笆篓、洗葱蒜、讨篮子和跳芦笙几个内容。
三月初一至初二,姑娘们结伴到田边、沟里、河中捞鱼虾,捞到的鱼虾放在野地里煮吃,边吃边唱歌。男青年们也结伴来到姑娘们野餐的地方,和姑娘们对歌,讨装着鱼虾的笆篓作纪念。姑娘们高兴地邀请他们共进野餐,并将笆篓送给他们。
初三这天,整个寨子沉浸在喜庆的节日里。清晨,姑娘们提着细篾篮子到自家园里扯回连蔸的葱蒜。母亲和嫂子们在家一边烧水给姑娘梳洗,一边做早饭。老头子们身着团花绸缎长袍,哥兄老弟则准备芦笙、铁炮、糯米、烧酒。午时三刻,寨中芦笙堂响起三声铁炮,远方客人陆续进寨。寨口有老人们组成的迎客队伍,左右两侧是青年小伙组成的芦笙队奏乐。客人进入寨口,都要喝一口老人手中的牛角米酒,称拦路酒。姑娘们身着盛装,头戴银饰花,胸挂银项链,手带银手镯,腰系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组成仪仗队,欢迎四方贵客。
凡到报京参加“三月三”播种节的远方客人,都会得到好客的侗家人热情接待。因而,每年“三月三”到此相聚高达近万人次。隆重纪念这个独有的节日。
镇远“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
在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东北50多公里的尚寨土家族乡,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一支独特的唢呐交响乐队前来助兴,热闹一番。之所以被人美誉为唢呐交响乐队,是因为这个乐队以数十只长管唢呐与普通唢呐为主,并加之鼓、小钹、大锣、胡琴等众多乐器组成。
据说,这支唢呐乐队大约起源于明清年代,经过历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颇有影响,是当地土家族村寨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
镇远古镇
长唢呐演奏
镇远的侗族大歌
镇远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复式声乐,高低音错落有致,形式非常丰富。分为大歌(嘎老)、琵琶歌(嘎琵琶)、礼俗歌(嘎礼乡)、酒歌(嘎告)、踩堂歌(耶堂)、儿歌(嘎腊温)、笛子歌(嘎笛)七种,其他还有牛腿琴歌、去山歌等,礼俗歌中又包括拦路歌、夸赞歌、哭歌等。几乎每一种生活场景中,都存在一种歌的样式。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大歌的演唱场合非常讲究,除平时训练外,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侗族人对歌的依赖源于他们没有文字,他们靠歌声来传承历史、习俗,即使接受外来文化,也是以音乐的形式接受。这也使得他们较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相对立地传承了自己的生活样式。
侗族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类别分为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