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河口古镇

湖北岚河口又名石泉坝、石泉铺。属安康市管辖。
岚河口的古庙和道观,大的有三座:龙王庙、镇江寺和清凉观。我们记事的时候正置文革后期,庙里早就没有了神仙塑像,和尚道士也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革命洪流中还俗回家了。只是空下来的房屋用途各不相同罢了。
龙王庙,七十年代时已经没有了龙王庙的正式称谓,只是叫做王庙嘴子,归粮站所有,庙里是加工厂,庙外的拜台正好用来晒粮食。老先人们在这个地方建立龙王庙是很科学的,为什么呢?这得先看岚河口的地形,清凉观那里是一个山垭,呈东西向,垭西面是汉江河,垭东面山脚下就是汉江的侄女石湾,山势从那里绵延向东南十几里,形成一个半岛样子,汉江沿着半岛奔向东南,就在王庙嘴子这个地方一个大回转,折向西北。在我们记事的年代,龙王是不拜了,可是龙王庙下的水箭却是年年要修的,把水箭向河南,河北的土地就少受损失。岚河口的千亩坝地的形成正是得益于先民对这种地形的利用。
镇江寺,从镇江寺这名称就可以看出,建 寺的目的是为了镇住那年年肆虐的汉江洪水。解放后,这里做了岚河口小学的校舍,所以尽管我的一年级就是在大殿里上的,却没有见过神像。现在按我的推想,庙里面供奉的应该是大禹。虽然上河有龙王庙,但是龙王和洪水是一家人,求的再好,总是靠不住。大禹专门治水,应该有此神力镇住汉江洪水。然而,在我们的记忆里,也许是禹王已经不在镇江寺的缘故吧,大洪水来了,除了淹没不了这座古庙,整个坝子还是一片汪洋。
清凉观,是道教坛场,地处岚河口到流水店的交通要道。那时侯道观里和别的庙宇一样,没有了三清诸神,只有空荡荡的房屋,大门也不用锁,行人到是可以进去避避雨什么的。别的嘛,因为地方偏远,没有挪作它用。到2003年,我回去老家一趟,那当初热闹的王庙嘴子和镇江寺都一并做了龙宫水底,只有这清凉观还在,只是依然没有神仙入住,用做了公房。
古庙道观,作为岚河古镇人文历史的载体,几经变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地位。如今,龙王庙和镇江寺已经淹没了二十多年,清凉观看来也永远难以恢复它道观的本来面目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