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古镇

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沿杭千高速或320国道西行至中埠出口转19省道直达,交通便捷。

东汉名士严子陵游览龙门山时称赞“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因此得名。古镇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全镇现居7000多人,有90%以上为孙姓。孙氏家族秉承祖业业绩,在此定居逾千年。这里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风格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整且极为罕见的山乡古镇。龙门古镇孙氏文化及明清厅堂建筑风格已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到古镇还可让您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领略孙权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饱览景致秀美的龙门山自然风光。
老街乡情:
繁嚣、热闹是老街的主题。这条长近三里,宽三米许的街市历来繁华,尤其是明嘉靖至清康乾盛世间,龙门孙氏“半列儒林,咸饶富有”,更使老街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其间店铺大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商业活动的忙碍与劳作之余的闲适相得益彰,凸现山乡古镇明清街市的独特韵味。龙门历来以农耕为本,作为唯一的商品交换场所,老街给静谧、内敛的古镇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景点提示:旧厅、承恩堂(工部)、关帝庙、石扶梯。

溪畔人家 :
 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村民傍溪而筑,滨溪而居,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胪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区别于其他古镇,这里溪道两岸自古没有店铺,谢绝了市侩习气和商业的烦杂。生活在此处,清淡、安逸而单纯,与嘈杂涣离,与纷乱无缘。彳亍其间,体悟山乡古镇的特有韵味,淳朴和亲情构建的和谐氛围让人流连。
景点提示:庆锡桥、孙晓梅故居、万安桥、耕读世家、粉署留香牌楼。

天宝游记


在紧张的期盼与激动的想像中,我们来到天宝古村,由于村落的地形复杂,我们走的也非正道(但非旁门左道哦),鹏也许久未来过了,所以只能凭着记忆探索前进。说来也巧,行不远,宗祠的院落大门有点象现在各单位的一样,挂着许多牌子,其中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里面有一小学分部的牌匾,看来宗祠这标志宗族血缘的传统也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一起了。
由于对地形不太熟,我们刚开始只是在村落的外围转悠。这里的住户较散,有的是单门独户,有的两三家挨在一起,大多比较别致,有些屋前支有葡萄架,碧绿的葡萄一串串挂在上面,煞是好看。几乎每户门前都有一眼自挖的水井,我们上前打了些喝,水比较清甜,沁人心脾,而且屋前都有竹,竹干秀气挺拔,竹叶清翠欲滴,或遮掩着半个屋顶,或点缀着屋角,同事引用了一句很恰当的古语来形容,那就是“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经过几番询问后,我们终于进入村落的腹部,只见房屋一栋紧挨着一栋,但不是那么整齐划一,有时眼看前面没有路了,走过去却“屋”回路转,豁然开朗,当你想放眼四望时,前面一个由树和荆棘组成的绝色篱笆偏挡住了视线。里面的房屋构造与外围的并无二致,只是更加紧凑,更有气势。正在惊叹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眼水井,与其它压水的不一样,这眼水井是敞开式的,且无井盖,井的四周均铺了水泥,地势也较开阔,上前探头一看,发现井里的水漂浮着很多绿藻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杂物,显然已许久未用了。虽然如此,我们觉得井的来头不小,应该是以前的大户人家挖的,四下搜索了遍,果然发现井的不远处有一“豪宅”。说它是“豪宅”,其实并不夸张,高高的院墙,气势恢宏的两进正房,旁边小巧的厢房,无不令我们赞叹。进到里面,发现墙上书有“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八个大字,院子堆了些杂物,还有两辆老式自行车随意摆放,显得有些凌乱。

天宝古村


天宝墨庄刘氏古村位于宜丰县北部,内蒙古至深圳高速公路(天宝)出口处,距县城23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天宝之名始于唐,取其地“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天宝有1800多年历史,是古宜丰县治所在地,曾设县治245年之久(三国51年,晋朝111年,南北朝87年,唐朝6年)。现有住户2067户,人口5803人,其中80%的居民均为刘姓,为西汉皇帝刘邦胞弟楚元王刘交之后。
天宝古村是赣西北唯一古屋文化集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为一体的消遣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是宜丰三日游的中心点。北面有1000亩峦林山,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千年古树、奇树、2米以上大树、名贵木材不胜计数,树种有樟、株、柏、紫、楠、杉、松、竹等多种。南面翠竹绕河,东水西流。用一副古对联来形容就是:“一带水知鱼意乐,四时花衬马蹄香”;中国建设部外事司司长李先逵也在这里留下了墨宝:“天然图画,民族瑰宝”。
  天宝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是曾上赣西北的重镇,街市繁华,曾以“东西南北门,前后两条街,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香”略大“会市”饮誉江南,有“小南京”之称。现保存有明清古建筑170栋,风格各异,许多木雕、石雕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准。天宝古村明清建筑分为宗祠、亭阁、画锦堂、观音堂、官厅、民居、石碑坊、宝塔、庵观寺庙等十大类,外观为风火山墙翻天井式,内为木结构,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风格式建筑,屋顶有硬山顶和歇山顶,有木雕、石刻石雕、砖雕,各式花阁门、花窗、门楼、石墩、石础雕刻艺术。其中重点保护的有22栋,古石板路总长7375米,古巷43条,古门楼23个,古井36眼,古桥9座,古牌匾25块,历史标语23条,围径2米以上的各类古树46棵,古城墙一座,长1486米,护城河一条,长1631.6米,1919年建造的培根学校一所。古村内历史遗存建筑,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朔到明代,现完好程度90%,建筑规模达80万平方米。

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 “一平、二固、三夹关”之美誉。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古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百分之八十五。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前蜀王开明乐时期,平落这块四面环山的平坦绿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平落因此而得名。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达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后属邛州直隶州,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建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50年镇、乡分置,1983年4月撤乡建镇,称平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2004年9月,邛崃市实施区划调整,撤消紧邻平乐的下坝乡建制,将原下坝乡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统称平乐镇。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平乐之神奇,弹丸之地演绎了中国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明。南方丝绸之路上,似乎还回响着驮运丝绸的马队洁脆的马蹄声、铜铃声;古川南蜀道里,似乎还飞扬着诸葛亮率大军西征和七擒孟获的猎猎军旗;神秘幽深的李家大院,似乎还传诵着“天下第一圃”的进贡佳话;石板市井之间,似乎还传承着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竹海掩映中的金华山,似乎还讲述着“三教合一”的神话;青山碧水的芦沟幽谷,似乎还彰显着蔡伦后裔的聪明智慧……
 
平乐古镇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集镇,迄今已有二干多年的历史。公元970年为火井县治所在地。闻名遐迩的“九古”风华,承载了平乐道不尽,说不完的文化风韵——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
平乐古镇的“镇外之景”更令人叹为观止:芦沟自然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金鸡沟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秦汉古驿道风景区,无一处不是人类文明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