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纳斯湖畔图瓦村

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海拔1390米。

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 “土瓦”或“德瓦”、“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

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组相近,因此图瓦人均会讲哈萨克语,与现在的蒙古语不同。现在图瓦人学校基本上是普及蒙古语。在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度蒙古传统的敖包节外,还有当地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与正月十五元宵节。图瓦人信仰佛教。但萨满教对他们影响也较深。图瓦人的房屋皆用原木筑砌而成,下为方体,上为尖顶结构,游牧时仍住在蒙古包。 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

哀牢山的地势险峻,山高谷深,海拔在3000米与600米间变化,形成了一个寒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立体气候。那片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连绵,层峦叠嶂中藏着哈尼人的故事。哈尼人用顽强的毅力在这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了世界闻名的、壮美的梯田。

大羊街乡地处开远市南郊,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个市县的交界处,南与蒙自县草坝镇接壤,西与个旧市鸡街镇毗邻,北与乐白道办事处相连,距城区33公里。全乡面积为2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8%,耕地面积46547亩。平均海拔1614米,年平均气温18.5℃。辖8个村委会,总人口34049人,民族以汉、彝、回、壮、苗为主。它是开远市的农业大乡。

红河县的大羊街、浪堤、车古三个乡是奕车人的主要聚居地,共有奕车人2万多人,其中羊街乡就占了一大半,为此,红河县大羊街也被称为奕车之乡。大羊街离红河县城有65公里,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慢慢前行,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像万级银梯,依着山势,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它们不仅满足了哈尼族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成为滇南最动人的景色。每年有数不清的摄影爱好者从国内国外来到滇南,用他们的镜头瞄准这壮观的人间仙境,不过,奕车人的民族风情和奕车女子奇特的服饰是我们特别的关注目标。

洪雅止戈古镇

止戈古镇位于洪雅西南十一公里的衣江南岸,背靠大、小关山,老街临河而立。街长约400米,宽5米,镇内多为木结构穿逗式瓦覆面古民居。

止戈建镇于北宋,明清时叫“ 止戈声”,民国时期更名为止戈场。昔日止戈和三宝、罗坝一样是货运水码头,繁华一时。 “止戈”一名的来历,和古镇上街的武侯祠有关:世传汉昭烈与武侯诸葛亮会兵于此。,当地首领望风宾服,“干羽遂停”。其后,此地人民就在镇口立武侯祠祭祀孔明。

离止戈不远有一五龙祠,原祀唐巴川令赵延之(壁山神)。清代生修时以安宁坝上五条龙形小岗更名“五龙祠”。现存色察、灵官、壁山3殿和两院厢房。

新市镇的小吃

新市镇的小吃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南水乡梦幻般的景色。水网似的小河贯穿了古镇的东南西北,小河两边整齐的石浜岸,十来步路间隔着一个河桥埠,一排排古老的栏杆冷凳沿河靠岸。两岸商店林立白墙黑瓦的墙门堂鳞次栉比,长长的街心廊宇省去了雨雪天累赘的油布伞。新市在进入新千年以后感受到邻近水乡古镇以旅游兴镇带来的好处,也开始修缮房屋,建造民俗博物馆,但是由于类似的太多太多,又没有吸引人的新意,总显得后劲不足。

广东苏家围古村


 

苏家围位于广东河源市义合镇,距河源市区约26公里。东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汇,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苏家围还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在这里,不光可以欣赏到秀美的乡村风光,还能亲身体会苏氏家族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

迎亲桥:围里第一道风景。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房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但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福建蔡氏古民居

福建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省南安县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20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十八景之一。
  该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旅菲侨胞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房间近400间,占地40多亩,坐北朝南,分五行排列,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每座民居都有二进或三进,有护厝或东、西厢房。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东面还附建书轩、梳妆阁、醉经堂。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灰雕、砖雕、花岗岩和辉绿岩石雕,并有清末泉州籍状元吴鲁和陆润庠等名人的书画作品,整个古民居群气派恢宏,是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个中又体现中外建筑艺术的交融。

古民居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雕饰精美,内涵丰富,为闽南地区所仅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被誉为一座地地道道的、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吸引了一批批的古建筑专家和各方游客慕名而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专程到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迪安博士称赞:“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广东钟楼古村

钟楼古村位于从化市太平镇神岗河西片,神棋公路旁。据欧阳氏后裔欧阳宇团回忆墨写出来的《钟楼记》记述,该村建于清朝咸丰己末年(公元1858年)。钟楼古村是从化目前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它依楼上挂金钟山而建,座西北向东南,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两边摆开,左4条巷,右3条巷。村落四面围3米多高的城墙,在4个主要制高点建有4个垛(即古代放哨及观察敌情的烽火台),两层高,与村后四层高的炮楼相互呼应。城墙外围是宽2米多的护城河,护城河前绕古村,到村侧便顺山而上山顶。村与后山之间有一块与村同长、深300多米的平缓坡地,与护城河一道构成古村的屏障。村门楼是单层锅耳山墙,开一小拱门,上写“钟楼”二字。

钟楼古村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在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 每条巷的两侧是民居,每一路7户,前后毗连,共49户,每一户的两廊相通对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落盗贼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应,一家有难,众人相帮。此为“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