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寻觅熊希龄故居曾经的点滴

熊希龄故居
这是通往熊希龄故居的路。
    熊希龄的故居在沱江往东约200米、文星街上的一条小巷里,是很不起眼的一座南方式的四合院,整体比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中的堂屋、厢房都还基本保持原貌,苗族情调很浓。
    里面展示的都是故居原主人的照片、书籍以及生活物件等。蔡元培先生用一副对联很好地总结了熊希龄怀着慈善慷慨的报国之心的一生:“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进去四处观看后发现这间空屋已经了无生气,要不是在拥挤的人群间听着喇叭里传出的讲解,着实难以想像这里包含了昔日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童年记忆。
    熊希龄被凤凰人称之为“熊凤凰”,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出生于凤凰的熊希龄,自幼天分就有所显露,据说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了“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的上联,让学生对下联,熊希龄不暇多思,即对了一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童年的时光短暂而美好,儿时的熊希龄也许从没有想像过要走出家乡这片宁静的天空,到喧闹嘈杂的外面的世界度过自己风云激荡的一生,也更难以想像他会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舞台上,为自己导演了一出出很精彩的剧目。
      一帆风顺走向仕途的熊希龄,从秀才、举人、进士、翰林步步发展,直到四十三岁时(公元1913年)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他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可谓是卓有建树。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与愤世嫉俗的个性,传统的家庭培养了他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秉性。随着自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熊希龄济贫抚孤的构想,也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他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在上海设立医院,收容难民,救抚伤兵。熊希龄一生怀着报国之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这样的悲悯与旷达,让人不由得对这位长者生出一份敬意,瞻仰故居那凝重的历史,仿佛也已成了一种神圣的使命。

访沈从文故居,寻找大师的流光碎影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对于凤凰生出的种种痴想,也都缘自那个叫翠翠的姑娘。翠翠长养在风里,有着山野的清新甜美,无论是渡口、巷堂还是小舟,那抹浓浓的绿掠过哪里,就会让哪里平添一份无邪的纯净。可步渡桥上与黄狗相伴的孑立身影是翠翠,与沈从文携手走过一生的张兆和是翠翠,江边院衫冻红了手的院衫女是翠翠,红灯下笼着摇曳身姿的女子是翠翠。轻声唤着,翠翠,翠翠,她会在你记忆的角落中刻骨铭心地长久抚慰着心灵,以至于正是她在引领着你不断走向外面的世界和未知的远方。也许她相隔天涯,也许她就在下一个不远的渡口。
    在中营街深深的巷子里寻觅着沈老先生的足迹,两侧商铺已不再喧闹,书店里静静地躺着一本本与凤凰、与沈老先生有关的作品集,仿佛是在默默地告诉游人沈从文故居就在前面的不远处了。
    这是一座幽静的南方四合古院,院门上挂有“沈从文旧居”的匾额,院子正中有个小天井、从鱼池里游动的鱼儿和四周角落里的植物花卉似乎可以看出,这虽然是早已无人居住的宅院,但生命仍在不断延续。
   这十余间正屋厢房虽无雕龙画凤,但也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正室内多是些沈先生早年使用过的桌子、木椅、木床,厢房中摆放的则是沈先生曾经出版过的集子、手稿、信件等。靠近门口的厢房里,悬挂着沈老的孙女沈虹用小楷写成的篇幅很长的《湿湿的想念》,娟秀的笔墨把空中散落的雾气越聚越浓,娓娓地似替我们道出了心中酝酿已久的思念的种子,让它在一个染着淡淡哀愁的小城生根、发芽、吐蕊,既而让这想念漫过全身。细雨中,那是谁深深的想念,被四周的雾气包裹得越来越紧,这样真切的往昔无法向小城、向沱江、向任何人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