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回龙阁沿沱江下行不到半小时,便可来到听涛山脚下,沈从文墓地就依偎在静静的沱江畔。石阶东侧有一块很不起眼的石碑,那是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为他撰写的碑文,不理解或者说不完全理解他的夫人,用感怀忧伤的文字回忆着动情的往事。“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校阅后,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印象中深刻的是,三三给二哥最诗意的评价,说沈先生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由山路小径而上,不远处有一块竖长的石碑,上面刻着画家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题写的碑文: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继续上行,清幽静谧的墓地四周,摆放着许多美丽的野菊和竹编的蝴蝶。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五彩石,在湿湿的雾气里略显斑驳,站在那里的感觉真如纳兰词中所写的,“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五彩石的正面镌刻着沈先生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五彩石背面是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联上句尾四字便是“从文让人”,这勾勒于石头上的
线条,朴素得仿佛沱江里的一根水草,漂流在悠悠清溪上,漂流在字间情里,漂流在温文尔雅的儒者之气里。
究竟该去怎么思索,理解“我”和认识“人”呢?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琐碎》里写道:“从文表叔尽管撰写再多的有关文物考古的书,后人还是会永远用文学的感情来怀念他。”在沈先生的作品中,笼罩在他灵魂里的朴实淡雅,悲怆苍凉,琴剑飘零,大善与大美,实在是和那流动而不凝固的清波相似。也许正是因为与水结缘,才得以“认识美,学会思考”。茶峒渡口的翠翠,沅江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下划龙船的汉子,吊脚楼里多情的妇人……也许只有怀着一颗如水的心才能融入这种境界中,在这美得令人哀愁的如梦如幻的文字里,在湘西清野朴素的山川、古镇里,在藏入石
板缝的旧事里,在檐角雨滴落的呢喃里……
日期: 2013 年 3 月 2 日
追忆往日繁华,万寿宫览胜
我是被一段有关古庙饶有趣味的传说吸引而来游访沱江边的这座江西会馆的。据说几百年前,有很多江西人到湘西做生意,生意成功、意满志得之余,就在沱江边修了这座会馆,即万寿宫。当时的万寿宫气势雄健,盛极一时。后来凤凰当地人认为万寿宫堵住了沱江的流水,让自己赚不到钱,于是大家凑钱在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沱江对岸建了一座庵子。准提庵的两个圆圆的大窗户正对着对面的万寿宫,像一对日日夜夜监视动静的眼睛,目的就是不让江西人夺走更多的财富。然而江西人随即又针锋相对地在会馆旁修了一座塔,塔的寓意更为明显,它就像伫立在江边的一根长银针,要把对岸的“眼睛”戳破。曾经势不两立的争斗不知最后赢的是谁,输的又是谁?事事非非,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万寿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公元1932年陈渠珍在万寿宫开办湘西农村银行的印钞工厂,后又设立过“凤、麻、泸三县剿匪指挥部”,另外他还在这里办过织布厂,设过小学。历尽沦桑,旧日繁华已逝,重新修葺后的万寿宫现在已被改建为黄永玉艺术馆和民俗风情院了。
穿过大门,透过正殿望去,万寿宫的昔日风采只能靠自己想像了。前面的正厅,一对精工细雕的石狮分列两侧;后面的正殿,殿前横标上高悬一匾,上书“铁柱功崇”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正殿右侧有肖公殿、晏公殿、财神殿以及厨房、斋房;左侧有梅廊、天符、雷祖殿、轩辕、韦陀、观音殿及客厅。
到达:
沿着沱江北岸一直走,穿过东关厂:,在万名塔附近就可以看到。
游览时间:
30-60分钟。
继续游览:
对岸青翠欲滴的苍山便是听涛山,山下埋葬了一个回到故乡凤凰的“老士兵”的思念,而这片美得让人哀愁的山水就是文坛巨匠沈从文记忆的开始。穿过虹桥,经由夺翠楼的回龙阁一带巷子走约1.5公里就到了。
旅游手记:
1、万寿宫右侧,原来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这里曾经是杭英名将、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的故居。如今故居房屋已毁,仅留有遗址供后人凭吊了。
2.园内有不定期的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