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诺邓


诺邓一词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古村有1139年的历史了。一片依山而建的古老民居错错落落,一股亘古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诺邓古村,一座千年白族村,倔强的坚守在大山深处。
踩着被磨圆了棱角的石板路,一步一阶,艰难地向村子深处走去。其实并非是石板,而是用若干或大或小的石头拼成的石阶,进出村子只有这唯一的路,世世代代的村民、马帮用脚磨出了现在的样子。
路两侧是民居,由于没有交通,这些民居完整的保留了历史。房子多以石头和土坯建造,大多是老房子,很少见到新房。很多都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等传统格局。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古旧的板壁、天花,古朴的桌子、木凳,和上了年纪的老房子无比协调的融合在一起。
除了随处可见的民居以外,由于这个村子悠久的历史,以及科名鼎盛、人才辈出的文化底蕴,村中还保留了大夫第、盐务署、龙王庙、五课提举司衙门等古建,难能可贵的是村中最高处竟然有文庙、武庙、玉皇殿,每次祭礼时,文庙都有盛大的典礼,可见文化千百年来对村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站在大青树下看对面的山坡,盐马古道依然清晰可辨。据说那是当年诺邓到云龙唯一的路,遥想当年马帮在晨晖落日中通过古道跋涉,不由生出很多苍凉。
村子中养了很多马,与当年的马帮一样,马是村子中主要的运输工具。虽然现在有了公路通到村口,但村内的运输还是要靠人背和马背。即使日常的耕作,也要用马把粪肥、工具从居住地运到对面山上的田里。马也与人一样,顺着唯一的石头路上上下下,悠扬清亮的马铃声伴随着马蹄踏在石块上的声音,既回响在巷子中,也回响在我的心里。
夜幕降临,炊烟升起,村子很快就归为沉寂,繁星璀璨,仿佛我也一路行进在茶马古道,穿越了千年。
走进诺邓,犹如在解读一本鲜活的史书。在这里,你能感悟到诺邓千年古盐井文化曾经的辉煌,更会为它那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由衷赞叹,当然,也会为它多姿多彩的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所陶醉。
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龙县,距县城公里,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的公里。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B"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故有千年白族村”的美誉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长期以煮盐为生,一度是封建社会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位于村口的那间屋子,就是诺邓井旧址,如今仅有一口盐井,周围常年有水渗出,像块沼泽地,在干一点的地方有白色盐颗粒·…: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上边家的门口往往是和下边一家的房顶同高。向上望去,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万寿宫,古榕树、黄姓家族的‘题名访”和玉皇阁前的“棂星门”。再上去就是玉皇阁建筑群,其周围全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多达30余米,最古老的树龄已有80多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马帮、牛帮常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