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装饰艺术:屋顶(二)正吻


屋顶中央部分前后两面坡顶相交的屋脊称为“正脊”,处于正脊左右两端与垂脊相交的节点称“正吻”。在汉代坟墓出土的陶屋上,我们看到屋顶上这种正吻的早期形象,大多数只是经过工匠简单的加工,节点成为表面比较光滑的几何形体,还看不出有什么具体内容。明、清两代皇家宫殿上的正吻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整的正吻形象。它的形状由龙头、龙尾组成的呈正方的外形,龙嘴张开衔着正脊,龙尾向上反卷,正吻的表面还附有龙腿龙爪和一条小龙,有一剑柄插在吻身上面,取名为鸱吻。正吻由汉代的几何形体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鸱吻,其间经过了漫长的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自有它的优点。木料比起石料和砖材在开采、制作和运输、施工建造上都比较方便;木结构由于采用榫卯连接,所以比较能承受外界突发的冲击力,例如地震的破坏等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缺点,木结构怕火‘水和虫害的侵蚀,尤其是火灾。东汉时期的《汉记》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以压火祥一座大殿遭天上雷击或其他原因而毁于火灾,由于当时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认识雷击现象,自然也提不出防御之法,所以只能听从巫士之言,制作一具大海中鱼虬的形象置放在房屋最明显处,以防止火灾,屋顶上最高的正吻自然成了安放这种鱼虬最合适的地方。虬为无角之龙,龙为神兽,鱼虬为鱼与龙之结合,也应属神兽一类。鸱为传说中的一种怪鸟,在《山海经·西山经》中形容它是一首而三身,其貌也很怪异,尾部长得像这种怪鸟的鱼虬更带有神秘性,更容易引起巫士们赋以神秘的力量。但当时工匠把这种神兽塑造成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我们只有从留存至今的唐宋时期的建筑屋顶上看到这种神兽的样子,龙头鱼身,倒立于正脊两端,龙嘴张开吞着屋脊,鱼尾冲着青天,因为它“尾似鸱”,所以称为“鸱尾”,又因为总是开口吞吻正脊,所以又称鸱吻”。这种鸱吻安在宫殿建筑上,由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所以变为以龙形为主的正吻了。但是这种龙与宫殿建筑梁枋、天花御道上的龙相比,又不具备龙的完整形象,所以被列入龙生九子之列,成为龙的后代了。
这类正吻,无论是早期的鱼虬,还是后来的龙子鸱吻,它们并不能起到真正消除火灾的作用。安置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屋顶上的正吻,自嘴下至尾背高达34米,它由若干块琉璃拼装而成,重有四千五百多公斤,其体量之大在紫禁城所有宫殿中位居首位,但如此隆重的龙形正吻并没有能消除这座大殿的火烧之灾。明永乐十八年(420年)太和殿建成后的第二年即被烧毁,到40年才得以重建。之后在明嘉庆、万历和清康熙年间又先后经历三次火灾,现存的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695年)重建的。但不论正吻是否真能灭灾,它却始终出现在历代建筑物上,成为中国建筑屋顶上一种重要的装饰构件。
综观各地的乡土建筑,在它们屋顶上的正吻都有哪些形式呢?
在记录我国南方古代建筑工程做法的专著《营造法原》里,有一章专门讲的是“屋面瓦作及筑脊”,其中列举了若干种正脊和正吻的做法,有游脊、甘蔗、雌毛、纹头、哺鸡、哺龙和鱼龙吻、龙吻等多种形式。游脊和甘蔗脊最简单,正脊只用竖立或斜立的瓦并列而成,两端或稍翘起或用回纹作结束。雌毛脊两端翘起;纹头可用回纹等几何纹样,也可用植物纹样;哺鸡、哺龙贝则用鸡头和龙头做吻。凡大型厅堂屋顶上用鱼龙吻或龙吻或龙吻,即两端正吻用龙头鱼身或龙头龙身。在浙江、福建、安徽、广东等南方地区的乡土建筑上,都可以找到这些类型的正吻,而且它们的形态远比《营造法原》屋脊图上的更加丰富多样。例如雌毛脊类,广东、福建农宅屋脊上的这类脊吻就具有不同的式样。各地的纹头脊吻也是如此,回纹可以组成多样的外形,植物卷草组合更加自由。在西南地区的广西等地,侗族村落的鼓楼、风雨桥的屋脊上,用卷草组成空透的纹样,使屋脊更为丰富和轻盈。在江苏、浙江的周庄、西塘等水乡房屋和门头的屋脊上喜欢用哺鸡式脊吻,但同为鸡头也因它们不同的造型和附有不同的花饰而各具神采。
在前面介绍各地祠堂的一讲里,特别介绍了广东东莞南社村祠堂屋脊上用夔纹组成两端的正吻,在这类正吻上还能见到倒立于脊背上的鱼形装饰,当地称之为“鳌鱼”。鳌,传说为海中之大龟。龟为水生动物,在古代很早就与龙、虎、朱雀并列为四神兽之一,现在将屋脊上的鱼称为鳌鱼,自然赋予了它神圣之意,它与鱼虬一样也具有灭火消灾的象征意义。在浙江、安徽地区的戏台、门头的屋脊两端,也常见这种鳌鱼装饰的正吻,它们多微张着嘴,衔着屋脊一角,造型十分生动。
北京紫禁城内各座宫殿屋顶上的正吻,几乎都用的是与太和殿正吻相同的式样,只是因殿堂的不同而有大小之别,它实际上成了皇家建筑屋顶正吻的标准样式。在北京皇陵、皇园、皇家寺庙的殿堂屋顶上都用的是这种正吻。这种鸱吻形象虽因它的龙体不完整而被列入龙子序列,但它毕竟仍属龙的系列,仍具有封建帝王的象征:意义。在明清两代,朝廷都有除皇家建筑之外皆不许用龙做装饰的明确规定,在京城的平民住宅四合院,甚至在皇族居住的王府建筑上,的确见不到这类龙头、龙尾组合的正吻。但是在离开都城不远的山西、河北、山东各地,朝廷的限令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在汉高祖自称为“龙子”之前,龙早已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了,龙在民间象征着神圣与吉祥,所以各地在重大节日耍龙灯、赛龙舟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百姓也喜欢把龙装饰在自己房屋的梁枋、牛腿上,在屋顶正吻这样重要的位置上,为了灭火消灾,龙吻自然也成了首选的形象。所以我们在这些地区可以看到许多这类龙吻。这里有龙嘴张开衔脊,龙尾反卷者;有两只龙头分别朝向向两端并列在脊端者;有龙头在上仰首望青天者;有两只龙头相接,一只在下衔脊,另一只在上作朝天吼者。它们都由砖材雕作,安置在在砖瓦正脊的两端。
山西自古以来善于烧制青砖、灰瓦,同时也善于烧制琉璃砖瓦。在山西各地乡村的一些比较讲究的庙堂建筑上,经常能见到完全用琉璃砖瓦制成的屋脊和正吻。在山西介休张壁村有一座空王殿,这座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年)的小型殿堂只有三开间,面阔仅十米,但它屋顶上的几条屋脊却全部是琉璃砖瓦砌造的。尤其那两只正吻造型特别,下面是一只龙头,张嘴衔衔着屋脊,在它上部分变成了一条完整的龙蜷曲在龙头上,龙头头向前面原来为龙尾的部分变成探出,凌空望,十分有气势。正吻用黄蓝二色琉璃拼成,无论从色彩还是造型上都比宫殿建筑上的正吻更丰富,更有气势。
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南方的乡土建筑,可看到这样的龙形正吻用得更为广泛。在南方各地的农村寺庙、祠堂、戏台等建筑屋顶上,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龙吻。这里有用整条龙蜷伏或倒立在正脊两端做正吻的。福建南靖塔下村家庙大门屋脊两端,各有条神龙站立在脊背之上,龙尾高翘向上,龙爪张开作舞蹈状,大门上下两重屋脊,两端共四条龙,它们以屋顶做舞台,在上面翩翩起舞,组成一幅生动而绚丽的画面,充分显示示了当地工匠无比的艺术创造力。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