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第一 书香世家


常家庄园从榆次出发,沿108国道南行不远,在青翠平坦的大片田地间,兀然矗立着一座旌旗招展、檐牙高啄的城楼,如海市蜃楼般充满迷幻色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片规模庞大的建筑竟然并非一座城池,它仅仅属于一个家族,一个在中国外贸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榆次常家。
常家从明代末年开始经商,在康乾盛世时期执中俄茶叶贸易之牛耳长达百年。常家在位于华南的武夷山制茶,运输到今天俄蒙边境的恰克图销售,运茶之路绵延万里,今天飞机飞越这段航程,也要数小时之久,这样的跋山涉水,这样的关山远隔,当时的常家是用马车、驼队一步步走过来的,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也是一条了不起的长途商路。常家事业能够兴盛百余年,与其“学而优则贾”的家训不无关系,常家不遗余力,办学育人,将优秀的文化人才不断输送到商业第一线,用儒家思想指导经营活动,被称为“中国儒商第一家”。商业繁荣的同时,在科举中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亦达百余人,那些“大夫第”士第”、“武德第”的牌匾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挂得上的。
享有儒商第一的盛誉,甭管是由来已久,还是商业炒作,常家庄园中那种儒雅的文化气息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各院落的命名就是很好的例子,都带着个“和”字,如贵和堂、雍和堂、慎和堂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很多晋商大院都设有私塾、书房等陶冶情操、培育后代的学习场所,而常家“石芸轩书院”的规模和藏品都首屈一指,其书法收藏“听雨楼法帖”、“石芸轩法帖”荟萃了从唐代到清中叶诸多大家作品,真草篆隶,翰墨飘香,法帖统统被雕刻在青石上,富于曲线变化的书法竟然可以用硬邦邦的石头来表现精湛绝伦的书法艺术与炉火纯青的石雕技艺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禁叹服于前辈工匠的无所不能,御笔亭里还收集了四十四帝后的墨宝,上自夏禹,下至清末溥仪,也不知道那些先秦墨迹究竟是如何流传出来的字虽然有风骨之别、高下之分,但运笔、间架中都能透出几分功力,看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都受过良好的书法训练,不过像康熙帝那样字写得好、国家也治理得好的皇帝确凤毛麟角。
常家庄园的楹联是另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有些岁月留痕、已渗出铜锈般的青绿,有的新鲜炉、闪烁着金粉的光芒。寥寥两行字,浸透着隽永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楹联内容看似信手拈与所处位置又甚为贴切,祠堂门口“卜地辋川百代儿孙承德泽,名堂燕翼一脉先祖绍嘉猷”的功颂德,一到花园就变成了“鱼跃龙翔瀛海新波添夜雨,鸾栖凤哕南山乔木长春阴”的曲径通幽。院落的楹联则俨然一部励志标语大全,有夸耀藏书丰富的:“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唐诗晋字汉文章三坟五典都是日常家用,四书六经原本济世文章”;有教导勤俭持家、耕传家的,“绍祖宗一脉克勤克俭,教儿孙两事曰读曰耕”、“浩博旁通,诗书上不许俭;雍容儒雅,食边只要勤”;有传授人生理念的,“拥林万亩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做文即做人文字和用典纷繁复杂,却万变不离其宗,念念不忘诗书继世的传统,字字紧扣身立德之主题,细细品味着楹联的言中深意,扑面而来的是常家不变的儒商情怀。
常家的儒学修为不仅体现在字面上,也表现在行动中。晋中地区曾经遭受严重旱灾,常家却偏偏选在这个时候修建戏楼,而且告诉乡亲们,只要来参加劳动,工作一天就管一天的饭,旱灾持续了三年,戏楼也修了三年。在行善事的同时注意保全受施者的尊严,这是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常家人的善良和智慧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出钱的、出力的早已不在人世,这座戏楼依然立在常家的祠堂院中,戏虽然有曲终人散之时,常家的这一善举却将传唱百年走过威严肃穆、气势非凡的常家祠堂,走过木雕华美、砖雕精致的贵和堂,常家花园“静园”让我有惊艳之感,疏朗大方空灵通透的布局,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质朴,又融入江南园林的细腻精巧。看够了鳞次栉比的青砖灰瓦,视野已经被固定成窄窄的一片天,静园则将这种压抑的感觉一扫而空,整个庄园如同一幅古代文人山水画,在静园表现出贸白”的意境:极目远眺,近处波光粼粼、屋顶高低错落,远处沃野千里、绿树成行,一派田园风光,常家先辈大概也曾站在这里眺望归来的商队吧。
马蹄声在历史长廊中悄然隐去,常家的故事也逐渐成为久远的传奇,有形的财富凝结成一方蔚为壮观的宅院,为后人开发旅游提供了载体,而常家无形的财富商儒结合、商儒相长的传统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传承和发扬呢?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