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古镇-出产中国最好的蚕丝

江南古镇多,出名的也不少。可能大家对于西塘、周庄、乌镇等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过出名了,游客多了,很多古镇反而失去了其本身的特色,渐渐沦落成了商业集市。而那些鲜为人知的古镇,却仍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苏州吴江区的震泽古镇就是其中之一。

震泽古镇虽然不大,却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我国著名的丝绸重镇、桑蚕丝之乡,盛产中国最好的丝绸和桑蚕丝。2013年11月,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其“中国蚕丝之乡”称号。

自古以来震泽地区适桑宜蚕,成为重要湖丝产区。湖丝以质优见长,明、清江南凡贡品绸缎的原料丝多赖于湖丝。这里盛产的“辑里丝”,在清光绪年间产量占全国十五分之一。

近代,生丝贸易的发达使震泽日益繁荣,成为我国著名丝市之一,镇上丝行、丝经行、茧行、桑叶行林立。“茧丝上市之际,毂击肩摩,尤非他市所能及。”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是机械化生产、商业化运作,但是在震泽小镇,却仍然用古法和手工方式养蚕和制作丝绸。在太湖雪桑蚕文化园,可以看到古法纺织。

震泽古镇名胜古迹众多,为国家AAAA级景区。这里有江南第一堂——师俭堂、古镇第一塔—慈云寺塔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师俭堂位于宝塔街西段,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建于1864年,占地2700余平方米。它南濒荻塘市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称便,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

师俭堂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

走进师俭堂,就像是在欣赏一件年代久远的艺术品,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已有1750多年历史,据说,是东吴孙权给妹妹孙尚香建造的。明天顺时(1457—1464)改名为慈云寺。

慈云寺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总高38.44米,塔的外观为六面五层,内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壁外有平座、腰檐,每层二面辟壶,上下门相错而开。塔内第五层中心立楠本刹顶柱直至塔刹,塔刹铁制,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和铜质宝瓶组成。

塔左有纪念大禹治水的拱形石桥,与塔互成呼应,构成水乡古镇特有的自然景观。

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文昌阁,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成为古镇的新景。文昌阁两进,前为山门,宽三楹。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阁上。

宝塔街,因慈云寺塔而得名,总长908米。它依河而建,前街后河、小桥驳岸、围河成市。2015年11月跻身“中国特色商业街”行列。

宝塔街有一弄二坊,其东端是“仁安坊”,西端是“仁里坊”,在两坊之间,有一个“三官堂弄”;街北面还有三条平行的窄小的深弄。

老街的两侧,原来多是古朴的明清式建筑,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原有建筑大多或损坏或拆建。现在宝塔街的西端一段,有一个明清建筑的群落,这是重建的仿明清建筑。

二层楼的楼房,底层是砖结构,二层是木结构,还有精细的雕花门眉、木窗、形形式式图案多变的窗格,这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之一。

震泽的小巷幽深而安静。漫步在青石板的街道上磕出清脆的脚步声,敲碎了多少世俗烦忧。倾听着路人闲谈的呢喃,慢慢晃悠在小巷中,竟是这般自在惬意!

粉墙黛瓦、粼粼波光、小桥流水、深深庭院;石板路、红门板、雕花匾、格子窗。。。这就是震泽古镇,千年的古镇。(文/吴波 图/网络)

Tagged : /

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
远古时期,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沧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积成陆。先民开垦,稀疏散居,聚成村落。
  从蠡泽湖附近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的陶器、陶片(属马家滨——良渚文化)看来,震泽先民早已在此繁衍生息。

震泽地处水网地带,东有北麻漾,北有长漾,西有徐家漾,还有密似蛛网的河塘港。呈东北西南走向贯流镇区者为塘河,本名荻塘,因地多芦荻,故名。源出浙江天目山之苕溪,向南汇入江南运河,可西接湖州,北达苏州,东通上海,南抵嘉兴,尽收航运之利。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