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济世安民通济桥
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临漳门外笋江卜有几座古桥,‘“泉,水国也,夹以两江。笋江绾西北水入海,有石笋、顺济两桥:洛阳江绾东北水入海,有万安、乌屿二桥,皆鞭石潜犀,力相伯仲”。其中,石笋桥的年代更为久远,最初建于宋。石笋桥又称通济桥,是泉州的名桥。据明朝朱鉴的记载,宋皇佑元年(1049年),太守陆广在石笋江修建了一座浮桥,就是石笋桥。嘉佑年间(1056-1063年),桥断,太守卢革与本观和尚共同重修了此桥,并在两岸修建桥亭,为桥题名‘“济民”,其寓意大概在于济世安民。至宋元丰元年(1078年),浮桥又断,转运判官谢重规再修断桥,并改名为通济桥。由于浮桥很不结实,非常容易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破坏,通济桥建成后不久又毁。到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文会和尚改浮桥为石桥,前后修了将近十年,直到ll69年,这座桥才最终完工。修完后,全桥长75丈5尺(约251米),宽l丈7尺(约5.6米)。两侧没有护栏。庆元年间(1195-1200年),了性和尚在通济桥边又修了三座小石桥,与原桥相接,形成了现在的桥形。
宋朝王十朋曾作诗一首记录修桥过程,诗中有云:“五丁挽石投浩渺,万指山登峋嶙。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廷海蜃。”五丁挽石,精卫填海,说明通济桥有可能是采用抛石筑基的方法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