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世外桃源–坝美村

坝美村在云南文山州的广南县,一个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桃花源,坝美2000年才被发现,村里的壮族沙支系很少与外界来往,这是一群热情好客,邻里和睦,有着古风遗韵的人们,坝美河横贯全村,环境优美宜人,水车、流水、农田、茅舍……
汤那洞、出水洞、磨西河都是坝美村最美的历史遗存,这里还保留着浓郁的壮族习俗,斗鸡、踢叶子球,花糯米饭节,围鱼……

香格里拉的梦境–尼汝村


南宝牧场
尼汝村坐落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区,整个村落只有108户,650人,一个美丽、安静的藏族小村庄。
这是一个秘境中的秘境,高山峡谷,冰川雪峰,高原湿地,森林草甸,冰蚀湖泊的地质地貌,被人称作是“让人醉死在那里的地方”。
高原人闲适奔放,悠游自在的生活情趣,让人游走在高山湖畔走深切地体会,藏族自酿的得葡萄酒也会让有幸到此的你回味一生。
藏族舞蹈、登巴节等是尼汝村的当地民俗活动,可以去南宝牧场看看,这里的古冰川遗址展示着古冰川的块垒和玄机。

格姆女神山下的古村–尼寨村


尼寨村是一个宁静安详的湖边小村,在格姆女神山下的泸沽湖畔,这里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居民把房子都建在离湖稍远的地方。
格姆女神山上有个洞叫女神洞,里面有漂亮的钟乳石,可以请村里的小伙子带路去玩。
如果喜欢尼寨村的美景可以留宿在民居家几日,多享受几日这里的民俗美景和美食。

樟树下的红色古村–陂下村


美丽的富水河绕村而过,陂下古村掩映在浓浓的古樟之中,桥头的东端有一棵奇特的合欢樟,给古村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陂下村位于富水河畔西岸,自唐代始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内保存完好的古祠堂有36座,牌坊4座,古井18口,尤以十八桌井和南明井最具特色。另外沿河一带有千年古樟十几棵,浓荫密闭,古意黯然。
村内有180年的百米古街始建于清朝道光甲午年间,古街有布匹染坊、坊、药铺、粮食杂货等一应俱全。与古街同时建造的还有安人亭,村里人家婚丧嫁娶必经过此亭,有安人安人,想平安就过亭之意,此习俗延续至今,厚重的历史在淳朴的民风里驰骋。
敦仁堂是古村胡姓的宗祠,为古村最有名的建筑,始建于明代,1930年邓小平先期赶到这里传达陂头“二七”会议精神,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
舞龙、打狮、喊船、唱大戏、放河灯是古村的民俗文化节内容,喊船是江西特有的民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泸沽湖畔小山村–落水村


落水村,在泸沽湖畔,碧蓝如玉,宁静无痕,您可以到一个普通的摩梭人家里喝茶喝酒,与摩梭姑娘聊天,体验这里神秘的摩梭生活,湖面上,夜空里,都是闪烁的星星,常有流星坠入湖里,太阳升起时,眼前浮现的是美丽的村寨坐落在神山东边的山脚下,坡地山整齐地种满了绿油油的作物……
木愣子是摩梭人的房屋,以原木结构为主建造的建筑,屋顶上压石块,整栋房子不用一颗钉子一块砖瓦,冬暖夏凉且特别防震……
摩梭走婚是当地婚姻形式。
美食有波叶海菜、苏理玛酒、裂腹鱼等。

庐陵文化第一村–陂村


陂村在江西美丽的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畔,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古村落。,明清古建群下沉淀的是厚重的历史,这里的雕刻艺术和红色文化受外界的瞩目,可谓“庐陵文化第一村”。
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的旧居。人杰地灵的古村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他们是梁兴初将军、梁必业将军和梁仁芥将军。
陂头古街市明清时期的商业街,从位于街上的万寿宫、义仓、、福神庙等古建可以看出古街当年的繁华景象。
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翰林第是著名的梁氏祠堂,占地1200平米,三十七根石柱上都镌刻着一幅对联,每幅对联都有两个嵌头字“永慕”,所以又称永慕堂。
此外连理樟、万寿宫、求志堂、牌坊、水塘等都是古村值得一看的景观。古村可以吃到吉安三宝:乌鸡、金橘、狗牯脑。

现实中的荣国府–贾家村


贾家村位于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是一个具有典型元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村落。
村中居民大多为贾姓。贾家古村始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贾家村占地面积8.5平方千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保存较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达百余幢,其中119幢尚有堂号堂匾。该村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乾隆帝师为该村的匾额至今仍保存完好。
从高大的古村大门进去,右边有一座建在土堆上方的殿堂,这一条带状地即村中的“龙脉”,自建村起无论谁家添丁,都要挑一担土堆放于此,以此来沾一沾“龙脉”。年代一久就聚集、成了这样一座高高的土堆。
贾家村内古道纵横交错,有九关六十四条古巷道,路面皆用麻石、青砖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 村中古建筑以贾氏宗祠最具代表性,宗祠金碧辉煌,占地面积达1872平方米,分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宗祠的建筑布局遵照皇宫建筑中的对称原则,雨亭、拜亭、寝宫、观音堂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廊道、庭院和厢房均沿中轴线对称分布。 此外,村中古建筑还有怡爱堂、厚德堂、赐福堂等。怡爱堂为受过皇帝临幸的嫔妃宫女复归民间后的居住地,此堂在全国屈指可数。厚德堂规模宏大,七进七出,有八个天井。 

广西文化第一村–高山村


夕阳下农家稻草煮饭和炒菜的清香飘散在百年铺就的巷道上,这里仿佛是古人那种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再现,感受着这样生活的真实和虚无,体会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奇异生活。
高山村,人称“进士村”,座落在广西玉林市北面五公里处的大容山西南余脉的山坡上。明万历年间(1574年),村里便办起了“独堆坡书房”,随后各个家族竞相开办启学蒙馆、大馆、私塾等,到清未全村共有15间。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清末150年间,高山村共出4名进士(玉林科举时代共中进士24名),21名举人,193名秀才,民国至今共出了约300名大学生。
高山村群落不大,约三条小巷散落在村里,保护的也不太好,大都已坏的差不多了。古村内共保存有明清宗祠13座,古民宅60座150幢,古闸门6个,古青砖巷道9条,以及古坟、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石礅、石柱一大批。明清时代的进士匾、文魁匾、楹联、画像、古线装书籍、壁画、灰塑、木雕、雕花屏风门、龙凤床、椅等,这些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目前尚保全完好。
古宅房梁上的驮梁兽,房柱与房顶是不直接接触的,而是在柱顶守卫着一只驮梁兽,似狮似麒,稳定的趴在房柱上,坚挺的背着沉重的房顶。过眼云烟,转瞬就是上百年。它在居高临下的关注着房子主人的兴衰变迁,悲欢离合。
游览高山村古建筑大概需要一天时间,村里有定期的山歌队演出,还有现场剪纸和制作茶泡表演等节目。

毛氏瑶乡多状元–秀水村


秀水村是广西富川县瑶乡盛名独具的状元村,这里是一个天然的中国文教史博物馆:上至皇帝下到知县的赐封、贺赠的花式各异的匾额,千年古建和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延绵千载不衰的文脉风水……
古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为唐开元年间的进士。据考证,自唐宋元明清五朝以来,在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秀水村有进士26名、状元一名,因此,有“秀水状元村”之美称。秀水状元村旅游资源以状元历史文化为代表,且融合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人居文化于一体。有青龙山、青龙湖、坦川岭、鸡嘴山、独秀峰、毛公山及仙娘井、秀水河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观,故有“秀峰挹爽,钟灵毓秀”之雅称;有登瀛风雨桥、古戏台、江东石拱桥、石岩寺、石刻、神童古墓、秀峰书院、状元楼、花街大坪、毛氏宗祠、古门楼牌匾、古民居建筑群等历史人文景观。

长江第一湾–石鼓镇


石鼓镇位于丽江北部的江湾转角处,被称为长江第一湾。
石鼓自古为军事要冲,三国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里“五月渡泸”,隋朝史万岁远征云南时曾开此关……
石鼓居住着纳西、藏、白、彝、苗、傈僳、回等少数民族,其中以纳西族为主。
石鼓镇人文荟萃,还有许多美丽传说。比如史书称,石鼓镇是元代官家最早驻地,也是古代南下大理、北进藏区的战略要道。还有远眺长江第一湾桥边耸立着一尊高约10米的石柱,人们叫它“禹将石”,背后山上传说还有大禹停船处,相传大禹治水曾来过这里。
向东流去的金沙江,在三月份犹如羞涩少女,静默有加,如诗如画。这里江水清幽,开阔平缓,四周云岭梯田层峦叠嶂,两岸青天翠柳成行,加上桃花油菜花盛开,色彩斑斓,映得漫江散发着魅力,此情此景仿佛让你走进一个古老的纳西族神话故事中。长江第一湾的气势是在七八月的雨季,而枯水期的三月,金沙江水色就像一颗蓝色宝石,没有任何混沌和瑕疵,加上湛蓝湛蓝的天空,粉红粉红的桃花和金黄黄的油菜花,这一切都让你欣赏和感受到长江第一湾给予你她的宁静,她的柔情和她的美丽。
交通小贴士:
从丽江县城如何抵达石鼓镇?
从丽江县城的客运总站也可乘长途车直达石鼓镇,约1.5小时左右车程,车费每人15元,还可包车前往,价格面议。

千年古村–诺邓


诺邓一词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古村有1139年的历史了。一片依山而建的古老民居错错落落,一股亘古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诺邓古村,一座千年白族村,倔强的坚守在大山深处。
踩着被磨圆了棱角的石板路,一步一阶,艰难地向村子深处走去。其实并非是石板,而是用若干或大或小的石头拼成的石阶,进出村子只有这唯一的路,世世代代的村民、马帮用脚磨出了现在的样子。
路两侧是民居,由于没有交通,这些民居完整的保留了历史。房子多以石头和土坯建造,大多是老房子,很少见到新房。很多都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等传统格局。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古旧的板壁、天花,古朴的桌子、木凳,和上了年纪的老房子无比协调的融合在一起。
除了随处可见的民居以外,由于这个村子悠久的历史,以及科名鼎盛、人才辈出的文化底蕴,村中还保留了大夫第、盐务署、龙王庙、五课提举司衙门等古建,难能可贵的是村中最高处竟然有文庙、武庙、玉皇殿,每次祭礼时,文庙都有盛大的典礼,可见文化千百年来对村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站在大青树下看对面的山坡,盐马古道依然清晰可辨。据说那是当年诺邓到云龙唯一的路,遥想当年马帮在晨晖落日中通过古道跋涉,不由生出很多苍凉。
村子中养了很多马,与当年的马帮一样,马是村子中主要的运输工具。虽然现在有了公路通到村口,但村内的运输还是要靠人背和马背。即使日常的耕作,也要用马把粪肥、工具从居住地运到对面山上的田里。马也与人一样,顺着唯一的石头路上上下下,悠扬清亮的马铃声伴随着马蹄踏在石块上的声音,既回响在巷子中,也回响在我的心里。
夜幕降临,炊烟升起,村子很快就归为沉寂,繁星璀璨,仿佛我也一路行进在茶马古道,穿越了千年。
走进诺邓,犹如在解读一本鲜活的史书。在这里,你能感悟到诺邓千年古盐井文化曾经的辉煌,更会为它那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由衷赞叹,当然,也会为它多姿多彩的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所陶醉。
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龙县,距县城公里,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的公里。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B"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故有千年白族村”的美誉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长期以煮盐为生,一度是封建社会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位于村口的那间屋子,就是诺邓井旧址,如今仅有一口盐井,周围常年有水渗出,像块沼泽地,在干一点的地方有白色盐颗粒·…: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上边家的门口往往是和下边一家的房顶同高。向上望去,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万寿宫,古榕树、黄姓家族的‘题名访”和玉皇阁前的“棂星门”。再上去就是玉皇阁建筑群,其周围全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多达30余米,最古老的树龄已有80多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马帮、牛帮常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