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位于邵武南三十公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目前还没有进行商业开发,基本保持了中国岭南古镇的原汁原味,在那里可以找到与丽江、周庄、阳朔完全不同的感觉,  古镇从唐朝走过来。地处邵南要冲,却是邵武历史上的第一古镇,历来是邵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唐天成元年,和平即已形成街市,称旧市街、旧墟街。想当年和平是邵武沟通闽西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兼之此地特产丰富,故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及江西等地均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茶叶、笋干、纸张、粮食等贸易。昔日五天一墟的繁荣景象当然无比壮观,偏安一隅的和平小镇便在这交易集市中平实耐久地生存着。旧市街历时千余年长盛不衰,作为贸易集散地的青石古街区,也得以延续并保持至今。虽经时世变迁,青石小路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安祥的横贯在小镇的南北。
高墙黛瓦马头檐,一座座布满精美石刻的牌坊式门楼上镌刻着大夫第、郎官第、和平书院的字样,一条“岁进士巷”记述着从宋朝以来陆续从和平古镇走出的133名进士,让任何一个人走进这座外表普通的古镇都不能小瞧。
和平古镇不算大,城堡式布局,城墙石头垒成,高不盈丈,布满了青苔和蒿草,谯楼有两座,每座三层,挑梁飞檐,气韵非凡。一条青石板铺就的旧市街贯穿南北,600米长的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市街又联通着四通八达的鹅卵石铺成的小巷, “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每一条古巷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巷名都有一个由来。小巷曲曲折折,一拐弯就会有一座“大夫第”呈现在你面前,两拐三拐就可以看见镇外金黄的稻田,这里智慧的乡民曾经创造了稻田养鱼、田埂种豆的农业耕作技术,这种标准的生态农业模式成就了古镇百姓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禾坪”演变为和平,和平古镇由此而来。

唐贤坊村


 

唐贤坊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置身于唐贤坊古村,总是想起两个词,一个是“从前”,一个是“现在”。“从前”在残垣、断壁、古树、遗址和传说中解述,带着历史的沉重和人文的忧郁;而“现在”更接近时代,总是定格于一些真实的载体,甚至是活着的见证人。这样的见证人往往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的岁月已如一堵厚云,声音黯哑,目光遥远,讲述中带着一种远古的神秘,让我们这些踏访者颇费揣摩。
据村中老者所云及《滩头唐贤坊萧氏家谱》记载,基祖肖懋爵世居高塘,任过临川主簿官职,育有四子。后因“爱金牛渡之中洲,秀水夹流,嘉林从荫,遂筑室读书,题曰《中洲书院》,宋庆元五年(1199年)于洲头南岸筑室居焉。”建村名滩头,即今江边村。南宋嘉定年间(约1224年),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基祖肖懋爵于村东立牌坊题名“唐贤坊”,不久建村乃名“唐贤坊村”,命次子萧澄分居于此。唐贤坊村由于繁衍开来,至今已历二十八世达781年之久。
放眼唐贤坊村,禾水碧波荡漾,依村而过。沿禾水向北,有一滩名“金牛渡”,水浅而清濯,可涉足而过。滩北岸边有一山,名曰阳台太极山,山形似鼓,又名铜鼓岭,登山远眺,唐贤坊村山明水秀,尽收眼底。村后有七眼连结如“龙”、水深面宽的大池塘,四棵枝繁叶茂、高大粗壮的古樟环绕于塘边,浓荫蔽日,水草青青,波光潋滟,美不胜收。极目而望,对村而立的吴仙山,宛如一只张着绿色翅膀的蝴蝶,振翅欲飞。难怪清代进士朱益藩当年欣游之后大发赞叹:“余尝沂金牛渡滩头上流,见夫阳台太极诸山枕其背,吴仙南岩诸峰列其前,屏障森列如玉笏。然禾川涟漪,清流交汇,其山脉磅礴郁积,水色迥环映带,望而知为石阳(吉安县古称)之名胜。”
古村唐贤坊,就在这些逶迤的色彩中,数百年来文物一样演绎着自己的故事,高大的古屋,虚掩的木门,袅袅的炊烟,几声犬吠,几声鸡鸣,时光好像在这里凝滞。视线掠过斑驳的青墙,暗影里似乎有一种久远的目光,与我痴痴相望,古老的村落攸忽间有了生动的表情,暗影里有一种知觉,仿佛几百年的岁月忽然醒了,一种奇异而安祥的感觉,一种来自民间的暖意,一种幽远的气息在我心头氤氲开来。是在寻找故乡的气息?童年的记忆?还是寻找那个远去的温馨、宁静、淳朴的家园呢?走进一座座古宗祠、古书院,一栋栋古民居,一条条古巷道,我想,打动自己的远不止这些年代久远的风物,更有那渗入骨髓、源远流长的庐陵文化、祠堂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

罗田古村

 
罗田的名声并不显赫,一条石板路的街道,有点冷清,游客并不多。但是也能看出古色古香来。民居的门楼远不如皖南的精致。门洞与墙面的夹角,说明还是很讲究风水的。罗田的房屋建筑结构和江南大部分民居建筑差不多,木结构。没有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建筑用的材料也没有徽州、苏州的建筑那么讲究。比方这木雕的门扇,只是用的杉木,很容易就风化腐蚀了。

上清古镇


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距江西省鹰潭市区25公里,旧名沂阳市,古镇依水而建,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道教氛围浓厚,名胜古迹甚多。长约2公里的古街将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大上清宫等景点串成一线。沿河的吊脚楼、码埠尽显江南水乡建筑特色。 上清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该镇属龙虎山风景区,距鹰潭市区25公里。
两晋时渐有人聚居,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设雄石镇,并派兵驻守。唐末朝廷派中丞将倪亚任镇遏史,后因其剿匪有功封为倪亚王,古镇也因此改为倪亚市。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山迁放上清,又将倪亚市改为上清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48年),始称上清镇.
古镇上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河畔浣纱村妇、捣衣少女、戏水孩童,以及渔舟片片、白鸭浮水形成了一条韵味十足的古镇风景线。镇东面有上清宫、东岳宫,东北面有南宋(1127-1279年)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泸溪河对岸有明朝(1368-1644年)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
在距古镇4公里的地方,还有天门山生态游览区。那里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天师府占地5万平方米,有500多间房舍。楼台殿阁金碧辉煌,曲径回廊不计其数,府内古木参天,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天师府原建于龙虎山下,后迁于上清。
上清是中国道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它演绎着中国道教1900多年的历史,蕴藏着63代天师传承繁衍的秘密。 张道陵是中国道教创始人,后人尊他为张天师,而张天师的名号也被历代帝王特许世袭。现在的张天师已经是张道陵的第63代孙了。 

清华古镇

20070725145227315.jpg

                                                                                                     星江河上的彩虹桥
婺源的清华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婺源建县时,清华便为县治所在。清华镇位于婺源中部偏北,是整个婺北的中心点:由清华向东北方向可到浙源、虹关、岭脚;向北可到沱川;向西北方向可到鄣山乡、大鄣山;西北偏西方向的黄村(百柱宗祠)、古坦、灵岩洞群、石城石林;向西可到甲路、赋春,交通较为便利,可作为游婺源的落脚据点之一。清华附近的景点也不少,最有名的是彩虹桥,还有洪村、双河村等。

黎川古城


黎川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时江西通往福建的重要关口之一。黎川位于武夷山西麓中段,江西与福建交界的群山峻岭之中。
黎川历史上学风曾盛,举人进士数百,出过参知政事,出过状元郎。武夷山在此锺灵。二峰迎旭日,山留霞客,武夷以此锺福慧; 三水沐新城,地泽侍郎,古邑由来聚栋材。全县以山地为主。东部为武夷山脉,高峰如杨家岭海拔1513米,会仙峰海拔1355米、大山嵊海拔1212米,太平嵊海拔1071米。通过叶竹隘(207省道),沙塘隘(京福高速公路)与福建省相通。
在老城墙外,沿着黎滩河,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古街,老人们还习惯地叫它“十里街”。如今虽不足十里,但保存下来的街衢仍有三里之长。沿街两侧有34条巷道纵横交错,许多明清时期的大宅院散落其间,街道商铺更是清一色的骑楼贯通,行走其间不免使人发怀古之幽思。

关麓古村


黟县的关麓古村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居雄关之东麓,因此得名。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透露出一些苍凉感,可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回味。
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建于清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每状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整体。
这八间古宅的宅名大部分皆与书学相关,体现了徽商亦商亦儒的特色。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双桂书室”、“门渠书室”、“安雅书屋”、“容膝易安”小书斋。
古村内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八大家”建于清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
八大家为汪姓家八个儿子之宅,八个儿子为“宁”字辈,且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金”字。原为八家联一体的宅子,后待老祖宗归西后,渐渐地分开成为独立的宅院。八家之中为老四和总宅,即老八的宅院为完整和大气。精细的木雕和周到的摆设很耐人寻味,就连其中的老人都长得很“古朴”。
老屋都有精致的木雕和典型的徽州摆设,只是木雕上的人像脸谱有一些被破坏了,但余韵尤存,值得前往一游。
交通:
可在南屏雇一辆马车前往,来回20元,如能搭上中巴,仅十分钟车程。
门票:
26元。2010年1月1日起,关麓景区门票价格调整为每人次40元。

南屏古村

南屏
南屏位于安徽黟县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

南屏依山傍水,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因电影《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后来相继在南屏拍摄的《大转折》 、 《徽商》等影视片更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南屏因此被称作“中国影视村”。

Tagged :

万安古镇


万安古镇座落在徽州盆地的西面, 从黄山市区屯溪西行,沿屯溪至黄山公路驱车不到二十分钟。到万安主要是看老房子、老街,这座古镇沿着新安江上源的横江迤逦而建,一条弯弯曲曲的老街,过去据说长有5里,现在也有2里多长,明、清时代,万安一直是徽州重要的水运码头,一度成为休宁县九大集镇之首,街上有商店数百家。万安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古徽州集镇的风貌,尤其是狭窄的古街和临河而建的民居,极富地方特色。安静的古镇没有别的旅游景区司空见惯的人潮,没有一点商业味道,即使是名闻中外的万安罗盘店铺,也搬到公路边去了。旅游的人看到的是原样的、未经修饰的万安,甚至略显破坏败,镇上的人十分友好和善。

江南第一村–呈坎

 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历史。早在宋代被理学家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其实呈坎是一个很有怀旧气息的小县城,一条黄山脚下的偏僻小村,为何能自负地号称江南第一村?它的八卦究竟八卦在何处?
在歙县,交通很方便,随便找了一部“地老鼠”,从歙县县城出发,一路是徽州常见的崎岖土路,一路上,棠越过去了,唐模过去了,潜口过去了,呈坎仿佛在路之尽头,路上的车辆越来越稀少了,路也艰难起来。
清早,晨雾浓厚,在田野间流动,清润的山水间,笼罩了一股淡淡的神秘感。呼吸一口乡野的潮湿新鲜的空气,在雾里的呈坎,似乎已经静静地等候了我们一千八百多年。如此寂寞偏僻的小村落,尽管已经是旅游旺季了,但游客来得很稀少,在村口没有看到一排排摆卖土特产纪念品的摊档,让我们不由感到清静许多,心情随着恬静、清新的空气越加畅快。
村里有很多高大气派古旧的徽派建筑,除了一些重点国家保护文物,明清的房子都有人随意地住着,人们淡淡然然地生活做事,高兴苦恼似乎都在他们无所谓!村里有一种久违的乡村间的随意和寂寞,这里似乎永远也没有热闹过的时候。

塔川秋韵


塔川有“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深秋时节,树木、田野和村庄构成风景如画、独具特色的秋景,穿行在深秋美丽的塔川,眼前晃如一场视觉的盛宴。
塔川秋色五彩斑斓塔川,位于黟县桃花源著名景点宏村至木坑竹海的途中,距宏村仅2公里左右。穿过塔川村口的古木林,依清溪沿石阶拾级而上进入塔川村。漫步于村中,既可以领略到山间村民古朴纯情的生活乐趣,又可以观赏绝妙多彩的秋色。塔川秋色,亦是众多画家、摄影家创作的基地。
塔川清晨淡淡薄雾,犹如仙境一般(图片:洋湖沙滩)塔川的清晨最美,薄薄的雾气笼罩在树上,似有似无,农家的小屋若隐若现。每到秋季,满山树叶色彩斑斓,而且树叶从黄、浅红到火红,极富层次。徽派建筑粉墙黛瓦掩映其中,美不胜收,犹如中国山水画般富有诗情画意。如果塔川还不能吸引你,前面还有与塔川一丘之隔、更加宁静的斜里古村。比起塔川,虽然去斜里的人极少,但是其秋色绝对不遑多让。五岳说,斜里最大的特色是遍布山野的雏菊,黄色的、白色的,煞是惹人喜爱。其实,最大的惊奇还在后面。从斜里漫步半小时左右,到达奇墅湖。秋季里,湖边逐渐长出大片的粉色小花,把湖边河滩染成一片惹眼的粉红。

背倚高耸云端的黄山西南余脉黄堆山,遥对碧波荡漾的十里奇墅湖。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座巨型宝塔,藏身在山谷之间,掩映在浓荫丛中。

  穿过塔川村口的古木林,依清溪沿石阶拾级而上便进入了塔川村。漫步于村中,既可以领略到山间村民古朴纯情的生活乐趣,又可以观赏到“溪绕前屋”、“竹山莺啼”’、“塔川洞天”等绝妙景观。尤其是塔川秋色,是众多画家、摄影家创作的基地。

  独特之美:与之相距不过2公里的宏村相比,同在安徽黄山脚附近的塔川,显得有些寂寞。然而这是摄影发烧友每年秋天必会选择的地方。

  塔川的清晨最美,薄薄的雾气笼罩在树上,似有似无,农家的小屋若隐若现,红枫丛中忽露出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在金黄叶子的掩映下,就如中国山水画般诗情画意。

中国乡村第一城–郭峪村


    郭峪村堪称“中国乡村第一城”。唐朝建村,但保存至今的建筑风格却形成于明朝。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城堡和独具人性化设计的民居建筑相得益彰。郭峪村村中有城,这一点令所有到村里的旅游者和各国专家都大为赞叹。更何况郭峪村自古便是文风鼎盛之乡,文武兼备,巨商辈出,堪称传奇。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
楼庆西先生在他的建筑著作中是这样描述郭峪村的:“沁水长百里,灵气钟阳城”。唐代就有建置,到了明清时代,这个小村更是呈现了雄伟壮观之态。但见雉堞林立,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这是村庄吗?这明明就是一座城池!但可能这就是山西地区古村落的“通病”,即使挂着村的名头,却偏偏要做出城池的气势,这是一个地域风貌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精神。郭峪村也不例外,走进村的第一步,就是进城。
  郭峪村的一个很重要的看点是一座明代巨观白云观,之所以著名,恐怕要得益于那座号称“无梁庙”的文昌阁了。阁楼高踞于苍龙岭上的松涛云海之中,登临有如入仙境之感。也许有人认为,山西的古村落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势恢弘而缺乏细腻的感觉。的确,郭峪村的阳刚之气似乎是他的专属特性,但这并不能说明郭峪村缺乏文化气息,清康熙年间文渊阁文学士、《康熙字曲》总裁官陈廷敬就出生在这里。在这煤铁之乡,却能儒贾并举,弦诵之声不断,怎能不说是一种独特气质呢?
雄伟和博大,是每一个亲眼见到郭峪村的人的感受,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开三门。之所以村名叫做郭峪,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整个村庄都是为了郭氏家族而建,“峪”即是“谷”的意思,只一个字,便表明了村落处于谷地的地理位置。山西古村落通常都以主人的姓氏命名,郭峪村亦如此。考证史料,会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其实,偌大的郭峪村也曾经被正名过,清朝的时候,这里曾被称做镇,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实行编村制,郭峪又成了村。
豫楼是村里最值得观赏的建筑,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一开始还以为豫楼的名字取自郭峪的谐音,问后才知道,所谓“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楼,结构得体。
蜂窝城是个颇有新意的概念,其中蕴涵了祖先众多智慧与经验,而对于如今的看者来说,又是个如此浅显易懂的造型。蜂窝城的蜂窝,指的正是城墙的别具匠心。当地人在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628眼窑洞。窑洞式城墙的好处在于,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也让储物有了仓库。古人的聪明,今天的我们究竟能继承到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