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大门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历史文化名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风景区4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分类: 国内古镇景点
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4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遣此为人牧羊。
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获利颇丰,逐渐成为晋中望族,开始大规模营造住宅大院。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二百多年间常家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共占地100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
常家大院的特点:
一、从目前景区保留和对外开放的建筑面积上,常家大院为各晋商大院之首,约十二万平方米。王家约三万五千平方米,乔家约一万零五千平方米(一说八千平方米)。
二、从建筑风格布局上,王家因依山而建,院落相对紧凑、居宅相对狭矮。乔家亦然。而常家现存景区因构建年代较近(常家在仕宦商儒达到辉煌顶点时,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居宅,于光绪十五年[1879年]开始建造现存的北常居宅),加之常家系以经营茶叶出口而发达的外贸世家,故所建街巷、院落和居宅兼融中外南北特点、气势宽敞规模宏大,并建有约八万平米的清式后花园,所以景区也称为常家庄园,被游客誉为北方民居故宫。
三、从景区文化内涵上,乔家大院为民俗博物馆,小巧灵珑包罗万象、体现了浓郁的民俗乡土气息;王家因依山势而建,密集的房屋相连接组成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形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展示出一股霸气。而常家大院因地处晋中平原沃野,舒展的建筑、敞阔的街道院落与园林中楼台亭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楹联匾额碑帖字画比比皆是,处处体现出儒商世家的儒雅之气。
常家大院看点:
一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南国园林秀色。
二是在每个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别具风采。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照壁、花墙砖雕,均为清代砖雕珍品;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栏柱、栏板不见砌缝,浑然一体,无论雕刻还是垒砌,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而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多种多样,使人眼花缭乱。
三是除了建筑上的精雕细刻,常家大院还收录了中国历代众多书画大家的法贴,即书法艺术真迹刻在木石上的复制本。其中苏轼以楷书书写的“二亭双绝”———《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弥足珍贵。
杏林清代名人联帖中,选择了清代左宗棠、刘墉、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等书法界代表人物56位,皆为精品;听雨楼法帖则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叶50余大书法家的作品,其中颜真卿、贺知章、欧阳洵的书法珍品,许多已不传于世,均为奇珍;御笔亭则收集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在内的42位帝王及唐武则天、清慈禧两位女帝王之笔迹,蔚为大观。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颇多,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大体都是明清遗物。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宫;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与堡内四通八达。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宽1.5 米,土结构,各弯曲迷离,呈网状结构。堡外北、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财民力所及,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依据堡内有刘武周和尉迟敬德之像考证,认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开始建造的,是尉迟恭帮刘武周与李世民交战守介休时所为,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 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 米。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长 300米的街道。街东3条小巷,街西4条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 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还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到处是古迹胜景,古香古色。张壁古堡表面规模不大,地下工程却庞大复杂,两者共同 构成了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明堡暗道”式军事战略设施,而地面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使得张壁古堡成为以明堡暗道为特色,集古代军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张璧古堡被央视评为十大魅力古镇。
惠山古城
惠山位于江苏省无锡西郊,属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最高峰为三茅峰,海拔328.98米,周围约20平方公里。惠山九峰中最著名的有三个山峰,即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惠山,南朝称历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山有九陇,俗谓九龙山。惠山以其名泉佳水著称于天下。最负盛名的是“天下第二泉”。此泉共有三处泉池,入门处是泉的下池,开凿于宋代池壁有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杨理雕刻的龙头。泉水从上面暗穴流下,由龙口吐入地下。上面是漪澜堂,建于宋代。堂前有南海观音石,是清乾隆年间,从明朝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移来的,堂后就是闻名遐迩的“二泉亭”。亭内和亭前有两个泉池,相传为唐大历末年(779),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分上池与中池。
东山古镇
苏州东山即东洞庭山,位于吴县南部,距江苏省苏州市约40公里,是太湖沿岸最大的半岛。因伍子胥曾迎母于此,古称胥母山;因莫厘将军曾居此,隋代又称莫厘山。山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东洞庭山及附近岛屿和湖面组成的东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花果丛林和明清古建筑群为特色的山水风景名胜区。由于东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隅,气温受到太湖和复杂地形的影响,年平均温度在15.5~l6.5℃之间。适宜的气温,把四时的东洞庭山点染得风采绰约,气象万干。
东山是吴中地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山。良田连片绵延,茶树层层叠叠,鱼池星罗棋布,优果漫山遍岭。杨梅、枇杷、柑桔、板栗、银杏、石榴、梅子、柿子、桃子、枣子、杏子、葡萄、樱桃等应有尽有。东洞庭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其著名景点有莫厘峰、紫金庵、雕花大楼、启园(又称席家花园)、杨湾明代古街、轩辕宫、灵源寺、三山岛、龙头山、长圻嘴、东山古镇、陆巷古村等。春秋时期吴越相争的夫椒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现在莫厘峰上有吴越时期的望越墩、演武墩等古迹。还有唐代名将席温、宋代文学家陆游、明代宰相王鏊等的遗迹。白居易曾写过诗文赞美东山的秀丽景色。
西山古镇
苏州西山基地位于姑苏城西南三十五公里,距上海 120 公里,岛上气侯宜人、景色秀丽、山水相融、古迹众多、风物清嘉、果木葱郁、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 “ 花果之乡 ” 、 “ 世外桃源 ” 。基地旅游特色: 西山八大胜景 角里梨云、缥缈晴消夏渔歌、林屋晚烟、石公秋月、西湖夕照、鸡笼梅雪。基地特色活动:太湖风景 烧烤 抓虾 观光 体验渔家生活等.
枫桥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的古运河畔,占地面积10公顷,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枫桥历史悠久,隋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古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岭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貌岸然屏障。
枫桥景区从1986年开始规划建设,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国家旅游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旅游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风景名胜区。现开放景点有枫桥苑、枫桥铁铃关、特色旅游项目“枫桥古镇水上游”、枫桥书场等。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枫桥苑是一座古典庭园式建筑,陈列展示了枫桥景区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分3个展室:“枫桥五古”、“枫桥胜迹”、“远景规划”。其中《枫桥胜迹》立体微缩景观,全长20米,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姑苏城外枫桥一带的繁华景象和民俗风情。坐落在庭院中的唐代诗人张继的青铜像,神态端庄,仿佛正在凝神计数使人摆脱烦恼的寒山寺108下钟声。庭院后集字恢复的宋代宰相王《枫桥夜泊》诗碑,为“张继诗第一石”,极具欣赏价值。
盛泽古镇
“木塞于渎” – 木渎古镇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 25 人,举人 30 余人,其中状元 2 名,榜眼 1 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
锦溪古镇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苏州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初显兴盛。
锦溪,是君妃恩爱的见证之地。史载,南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后,水葬在锦溪的五保湖中,锦溪也因此被御赐为“陈墓”,并沿用了830余年,直到1992年才恢复古名。
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曰‘锦溪’”。
锦溪,是文人将相的眷恋之所。相传,三国辅吴大将张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唐朝文学家陆龟蒙等先后在此隐居;明代诗人高启、文征明等亦在锦溪留下了众多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西汉名将马援、南宋将领韩世忠都曾在此操练兵马。
锦溪,是人文荟萃的书香之镇。书香锦溪,文运昌盛,人才辈出。近百年间,锦溪走出了100多名留学生、200多位教授。天文学家朱文鑫,中科院院士陈华癸、秦国刚等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锦溪赢得了声誉。
锦溪,是名副其实的收藏之乡。在古镇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15家民间收藏博物馆赋予了古镇旅游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众多江南水乡的一个新亮点,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锦溪,是动人心魄的江南画卷。湖荡密布,河巷纵横,古桥联袂,尽显江南水乡特色。著名作家沈从文喻之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称她“浓妆淡抹总相宜”,刘海粟赞她是“江南之最”……
“中国古砖瓦博物馆”现已收藏各类古砖瓦珍品2300件。馆内珍藏最早的砖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馆内瑰宝“铜雀瓦”乃建安十八年曹操在河北临漳建铜雀台之遗器;馆藏秦代望夷宫装饰砖,则显示了秦代制砖的最高艺术;馆中西汉墓室砖,殷商板瓦,两晋纪年砖,唐宋凿榫井砖亦弥足珍贵。
如何去到楠溪江?
楠溪江交通:
目前,可乘火车或汽车直达永嘉。若乘火车或飞机、汽车,先到达温州,然后再转去楠溪江。
飞机:全国有64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澳门)和温州通航。
火车:金温铁路、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贯穿温州,另有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的列车可直达温州。
汽车:温州境内有GO10、G104、G303三条国道及九条省道经过,还有甬台温高速公路经过温州。其中41省道与诸永高速贯穿永嘉全境。
到达: 飞机:温州永强机场离温州市区20公里,可以乘坐出租车或机场大巴直达市区,再进入永嘉。10—15分钟一班,票价1.5,首班开行时间为5:15;末班为23:10。(注意:买票和上船时间要看清楚是到瓯北的。)
楠溪江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东临雁荡山风景区,南距温州市区23公里,西连仙都,北接仙居,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风韵独具的楠溪江,至今还遗存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唐宋元明清时的古塔、桥梁、路亭、牌楼和古战场,保存着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以及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筑的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谱、族谱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和“宗族社会”的梗概。
除却美丽的山水风情,楠溪江畔还有体现儒学精义的古村落——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林坑等,分别根据“七星八斗”、“文房四宝”及“阴阳风水”等概念构建而成,每个村落都充满了浓郁的自然人文气息,路边酣睡的土狗、闲聊的老人,让人觉得时光在这里过得分外缓慢。
楠溪江畔还有一个特色古村落不得不提,在去往石桅岩的必经之路上,盘山公路一转,就看到一面巨大的山壁屏风似地立在江的对岸,山壁上一排红灯笼的古屋建筑,就是“岭上人家”。“岭上人家”是是始建于明朝的一座特色村落,现在还有47户人家居住,几家农家乐可以品茶观景。走在过江的吊桥上,桥微微晃着,山水在脚下过,人在吊桥上“踱步”,也有一种逞英雄的小小自得。
竹筏漂流——自在悠游
楠溪江水有36湾、72滩,一般的水深1米左右,少数深潭有5米深,漂流的码头很多,选择哪段漂流还是很有讲究的,根据事先的功课和艄公的介绍,上游的特色是江面开阔、水流通畅,中游和下游江面水流相对较快,滩多林美,我们最终选取了比较经典的中下游进行漂流,从渡头村码头到狮子岩一段,全程大概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