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滩位于浙江的仙居县城向西50里处,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皤滩古镇是我国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农村集繁荣兴衰的不可多得的典型资料。
皤滩这条龙形十里长街在唐朝即已存在,明清最盛,民国始衰,兴衰始落,均本于永安溪。
由于永安溪上的五条支流均汇于此,所以此处水面宽广盛水期可由十多只大木船同时下行,最兴旺时,溪面曾停靠过500只商船。正应了那句断语:衰落源自强调。皤滩太强调与水的关系,于是在水运的盛衰里浮沉。李湘满这个地道皤滩人是这样说的:永安溪这个水由于上游开发的比较多,永安溪的河床抬高了,本来过去可以通船的,现在都不能通船了,皤滩本来是一个水路交通的中转码头就废掉了,这样一来皤滩就衰落下去了。
在皤滩古镇上大大小小的店铺共二百六十多家,风吹日晒了几百年,却依旧老样子。有经营食盐的“坤生官行”、经营中药的松鹤长春。此外在这些林立的商埠周围还嵌满了赌场妓院茶楼书场等一系列古时候的休闲场所,匾额上的店名都隐约可见。而李湘满,对此自然是如数家珍:整排的店铺都有石头柜台,石头柜台上面有招牌,像这个石头柜台上面写着蓬岛源流,说明这个地方是个中药店,蓬莱仙岛的源头嘛。这个石头柜台过去上面还有小栏杆的,同时每家石头柜台的小栏杆,它的雕花都不一样,好比说这家店是药店,它的小栏杆雕花都雕着什么东西呢。雕着李时珍采药、神农尝百草,都有关中药一类的东西。
石头做柜台,当然比木头耐用,肯定还有留住长久繁华的意思,于是独特的石制柜台就在皤滩扎了根。这里的石制柜台一般都是长2米高一米,由整块石头组成,而柜台外面的栏杆的图案保留了店铺的个性。
长长的古街上,一些呼吸着现代城市空气长大的年青人,嵌在古老的商铺前面,抓捕着历史的细节。远处斜阳昏昏,皤滩的清凉无人打扰,或许,只有继续沉寂下去。
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商贸古镇,现存一条东西长2公里,呈“龙”型弯曲有致的古街,街两旁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皤滩乃永安溪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即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又黄榆坑同点汇入永安溪,故皤滩有夜观五月(指五个月亮倒影)之景。皤滩又是水陆交汇之地。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在皤滩起步, 这种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它是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颇具规模,主街道呈“龙”形,鹅卵石铺嵌,弯曲有致,长达2公里,街面石板柜台比比皆是:除“水埠头”外,镇内还分布着“埠头”五处:武义埠、东阳埠、缙云埠、永康埠和公埠。古镇区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筑群,丰富多样,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妓院赌场、书院义垫、祠堂庙宇。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异及天灾人祸,皤滩古街逐渐萧条,特别是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市面也风光不再,但主体建筑与结构却保持完好。
分类: 国内古镇景点
芙蓉村
芙蓉村座落在浙东南永嘉县内楠溪江中上游盆地,共有500多户人家,近3000村民,占地约200亩。相传是唐朝末年河南开封姓陈的一户人家迁移过来,元顺帝时始建村落,到明末已形成了坐西朝东纵横400米、呈正方形的村寨古城。芙蓉村的得名是因为村西南有3块壁立千仞的悬岩,白中透红,倒映在碧清的楠溪江中,就像含苞欲放的芙蓉花,人称芙蓉峰,地以山名,村也因地而得名。
进村先得进车门。只见一座三开间两层楼阁的建筑,端庄秀丽,飞檐翘角,曲线柔美。当初元顺帝下旨:文武百官到此车门,下马下轿,步行入内。门内高悬一副对联:“刁恶权奸俯首入门犹吊胆,忠贞义侠昂头履阈不惊心”令人读了为之一震。这车门既可登楼?望敌情,又是观赏美景的场所。车门内,左边有个土台,每逢喜庆大事,比如迎贵宾,或是村中有人考中状元,或官员回乡,就在这儿有乐队吹奏表示欢迎。这里也是全村集会的中心。右边是陈氏大宗祠,值得陈家骄傲的是,历代出了18位京官。祠堂大厅有石砌神龛,悬挂了他们的画相。宗祠内有古戏台,元朝时建,戏台两侧挂有木刻对联:“是真是假假里演出真情非实非虚虚中更有实意”,横匾“可以观”,颇含深意。与古戏台相联的两侧有廊塔,是古代供女子看戏的地方。古戏台装饰华丽,木雕奇巧,比例协调,极具典雅之美的建筑空间在全国也属罕见。
石塘古镇
石塘镇明清古建筑群
石塘镇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濒海处,是一个古老的渔村集镇,旧称石塘山,原为一海岛。石塘镇西北以石塘山为屏,三面环海,具有旖旎的海滨风光。镇中房屋、道路随地势升降而建,石屋、石街、石巷、石级,独具风采。在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的山岙里,全是那种“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山中峭壁有摩崖石刻“石华海月”、“墨池”、“海天如画”等,墨池字迹、横塘帆影、蓬屿冲波、石镜涵蛙、雷峰怪石、石穴窥天、鱼池映月、龙喉曲水、狮峰聚秀、澄海观涛为石塘十景。石塘更被人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和“画家的摇篮”。
石塘镇东南约3.5公里处有一小岛,叫三蒜岛。明清时期,岛上长满胡蒜,附近渔民常来挖蒜佐食,名称由此而来。三蒜岛之外还有一蒜岛、二蒜岛一字儿排列。
交通:从温岭老车站乘往石塘的中巴直达,车程不到1小时,车资10元。现在超过10块了
地理位置:石塘镇地处浙江东南,由原石塘、箬山、钓浜三镇合并而成,区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5km,常住人口7.2万,辖60个行政村,其中纯渔业村56个。2001年列全省最发达100个乡(镇)第52名。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体育强镇等称号。2006年全国千强镇排名778位。
风景特色:石塘是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首照之地,素有“画中镇”和“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辖三蒜岛、牛山、陈和隆旧宅等景观,有大奏鼓、扛台阁、七月七小人节等外界罕见的民俗文化。大奏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赴京汇演,进入央视。曙光公园目前建有民俗观演台、后山石屋群、天文馆等项目景点。2006年4月29日,启动了渔家乐项目,深受游客欢迎,成为渔村经济的新亮点,被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溪口古镇
在宁波奉化西侧,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在民国时期,因为出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而声名鹊起,又因深厚的佛教文化而享誉中外,更因成功成为亚洲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而名扬天下,她就是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风最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溪口。
溪口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氏故居”系列人文景观,有北宋仁宗皇帝梦中到此一游而得名“应梦名山”的雪窦山,有“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寺及世界最高的坐姿铜制露天弥勒大佛造像。溪口,集人文之精华,山水之灵秀,佛教之庄严,民风淳朴,特产丰富,千层饼,芋艿头,水蜜桃闻名遐尔;景区内接待、娱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正以她崭新的面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据清乾隆《奉化县志》志载,早在唐代贞元中(794年前后),“右相樊泽致仕卜居…..樊氏子孙世居此焉。”樊泽就是今溪口镇沙堤村樊姓的始祖。宁监察御史樊良忠因与丞相王安石不合,弃官归里,陷居溪口。至宋景德五年(1006年)溪口建村。据宋宝庆年间统计,人口已近八千。南宋丞相魏杞奉孝宗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成为一时重臣,淳熙十一年(1184年)去世。他是安徽寿县人,却选择溪口飞凤山安葬,可见宋时溪口在外地已颇有名气。1902年重修的《光绪奉化县志》中,溪口已列为镇,在现有资料中,这是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
此后,溪口称乡镇,变更多次,民国8年(1919年)正式成为行政镇,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又曾一度改乡,1951年起,一直称镇至今。
溪口在近现代史上曾经发生几次重大事件。清咸丰十年(1861年)十一月,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兵数万,自嵊县入境。六诏、跸驻、三石等地农民400余人响应,经溪口,于11月26日攻克县城,12月9日建立农民政权。受战火影响,溪口商业一度萧条,玉泰盐铺也一度停业。
1941年4月23日,侵华日军侵占县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伪监时政权“奉化维持会”,占丰镐房为日军司令部。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离溪口。溪口共沦陷1576天,在此期间,人民饱受奴役,计被杀217人,被抓失踪73人,房屋、财物损失惨重。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21军61师进驻溪口,溪口解放。毛泽东主席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1959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他致台湾友人的信中说:“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周恩来总理还在信尾加了四名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这些都说明溪口历史文物受到保护,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建德、龙游三市(县)交界处,距兰溪市城区18公里。山村不大,却以神奇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八卦村以姓为村名,一村实为一族,一代接一代,是诸葛亮的嫡传后裔,共有村民三千多人。八卦村位于八座小山的环抱之中,小山似连非连,山上植被繁茂,排列在八卦的八个方位上,自然形成了环卫山村的外八卦。而村内的民居建筑布局也十分精巧玄妙:在村落中心有一口名叫“钟池”的池塘,半边池水半边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的位置不仅在地理上居于全村的中心,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钟池周围构筑的八条街巷向四周辐射,分别指向村外的一座座小山岗。环池面建的几十座古老的厅堂及村民住宅自然地归入八卦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个部位。使人看了赏心悦目。
一、诸葛八卦村——中国第一奇村 是传承也是回归
在浙江兰溪,有一个村子,因其布局而神奇,因其祖先而出名,它就是诸葛八卦村。作为中国第一奇村,它绝对值得构成你旅程的一部分。这里随处都是让时间停止的角落,青砖黛瓦间,小巷弄堂里,雕梁画栋上,似乎时间变成一种概念,而不是现实中天天与我们搏斗的度量单位,就像用光年形容星星的距离,数字你懂,实际上有多远你不会在乎。
如果说八卦布局,罕见明清古民居,妙趣横生的生活习俗是对文化的历史传承,那么生活在村落的人们却用最闲散、质朴、淡泊的民风昭告世人,什么是生活的智慧,什么是人性的回归。
方位: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境内,市区偏西17.5公里,330国道从村的东侧通过,通往龙游、衢州的省道从北侧通过。
最佳旅游时间:诸葛八卦村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夏季高温,冬春寒潮,梅雨伏旱显著,全年平均气温17.7℃,冬季平均5.4℃,夏季平均29.8℃,五六月梅雨季节雨量集中。最佳旅游时间在春秋两季。
二、在诸葛八卦村最棒的体验
1、穿街走巷勇闯莫测高深“八卦阵”
诸葛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穿梭在小巷内,不时从巷头弄尾传来的古乐声、小曲、弹棉花所发出的“嗡嗡”声、织布机的“咔咔”声,以及隐约在木门窗内那些打草鞋、纺线、榨油、做竹蔑者的身影,就像是一幕幕风情别致的民间艺术表演,让人如同置身于童年的某个画面之中,意味悠长而情趣盎然。
2、夜游上塘 池塘水边放飞孔明灯
虽然钟池曾是诸葛村设计布局上的中心,但现在上塘更像是诸葛村的中心,人气很旺。它是晚上唯一亮灯、接待游人消遣的地方。每当华灯初上,这里都会点起盏盏红灯笼,池塘水映着灯笼就像是两排火龙。四周商铺有卖酥饼、孔明灯、孔明锁,加上饭馆、大排档,好不热闹。天上时不时地就有一盏孔明灯飞上,引来游客一片欢呼。来到这里就放飞一盏孔明灯吧,看著孔明灯缓缓飘向天际,让我们许下心愿:愿古村里这份与世无争的淡然、闲怡永留人间!
旅人提示:除了购物,这里也是拍摄村民日常生活的最佳场所。当村头刚刚升起淡淡晨雾,街边的茶馆就坐满了着蓝衫的大爷们,惬意地品着茶。索性找个角落坐下来,要一杯早茶,与他们一起感受这份慢摇的时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廿八都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界,素有浙西南锁钥之称。交通便利,205国道穿镇而过。镇辖面积66.7平方公里,10876人口。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被浙闽边界的仙霞岭阻挡,于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使旁边的小镇有了历史记载。北宋时在浙江南部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
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廿八都的战略险要,这不仅因为她地处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更因为她有安民、枫岭、六石、仙霞四道关口,易守难攻而变得声名赫赫。
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隶属于浙江省江山市的廿八都是凭借仙霞古道才繁荣起来的。在1932年公路没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福建浙江之间的唯一通道。镇南的浮盖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闽端口,《徐霞客游记》中称之为“怪石拿云,飞霞削翠”。明朝末年,郑成功的父亲也是由这条古道退兵福建进而退守台湾的。后来清政府为防范明军的反攻,在全国
各地招募了1500名士兵驻扎在廿八都南面的枫岭关口。
有了军队的驻扎自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廿八都逐渐演变成一个移民城镇。
前童古镇
前童古镇始建于宋末,盛于时清,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色的乡村画,一段美轮美奂的江南丝竹调。古镇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走进那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流遍家家户户,不似水乡,胜似水乡,是欣赏浙东民俗文化的好去处。不但是“浙江省旅游城镇”,也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如果你来到前童最好先去登鹿山顶。那儿可以俯瞰前童全貌。鹿山不高,因形似卧鹿而得名,当地则视为吉祥神山,世世代代严加守护。 与鹿山遥遥相对的塔山,虽然至今古塔无存,但两峰相峙,泽被前童,另有含意。民风醇厚的前童人给她们起了两个文绉绉的雅名:鹿阜斜辉和塔峰晓日。古镇,也就在这两座并不高大的山麓之间洋洋洒洒地铺展开来。
程阳风雨桥
程阳桥始建于1912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雨桥。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位于柳州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是广西省众多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程阳风雨桥是典型的侗族建筑,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建于1916年,河中有五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
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让人不得不佩服侗族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桥上有栏杆和屋顶,还有5个多角亭,具有独特的侗族韵味。
风雨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风雨桥大多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它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故人们称之风雨桥、回龙桥、永济桥、赐福桥……程阳永济桥是中国惟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风雨桥坐落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马安寨。始建于1912年,于1924年建成,桥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桥面高11.52米。
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据有关资料记载,该桥与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及罗马的钢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
上甘棠村
皇都侗寨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黄土乡中,是侗族文化民俗保留最完整的侗家村寨之一。 传说古夜郎国天子路过此地,被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所迷恋,故建“皇都”城。皇都由头寨、尾寨、新寨、盘寨等四村组成,历史悠久, 形成气势磅礴的侗族吊角楼群,还有鼓楼、风雨桥,被称为侗家饭食奇迹的“合拢宴”;各种侗家的手工艺制品;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侗民族民风民俗最为完整亮丽的地区,也是侗族村寨保留最完整的地方之一,现有吊角楼500余座,该地传统习俗特别浓郁,民族体育运动内容丰富,有抢花炮、斗牛等传统项目。侗族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艺术文化丰富多彩,皇都侗寨又被称为皇都侗族文化村。
岩头景点

岩头的风景,真是水柔山奇、岩裸谷深,于妩媚中生天趣,在平淡中见惊喜。翻开《岩头毛氏宗谱》,首卷开篇就有狮象迎宾、虎啸林泉、骊龙戏珠、惊蛇出峡、螺鸣空谷、鱼跃龙门、布袋化岩、和尚救女、石泉滴珠、破篮拎水、西峰夕照、独山环翠、叶底藏桃、山洪塌岗、松涛泼云等景点的记载。这些景点都是童时记忆,现在回想起来,在称谓上难免有所出入。有添加也有遗漏,但这些景点都确实存在,是有景可查的。
这些景点,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不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且民间传说内容丰富,一经说明,就会使你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不由自主地陶醉在水光山色之间,忘了自己,也忘了时间。难怪清朝诗人赵沛涛一到岩头,就发出“到此方知地不凡”的赞叹,因而留恋忘返。
最令人感到亲切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狮象迎宾”,形象逼真的狮子山和白象山,不论风霜雨雪、寒暑交替,千百年来,都恪尽职守,站在村口,迎接宾客的到来。使你一到岩头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鱼跃龙门”,你必须站在合适的位置上,等到合适的时候,在光和影的结合下,才能看到一条金色的鲤鱼跃上山顶,飞向云间,如鲤鱼跳过龙门,化龙腾云而去。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破篮拎水”,小小的一丘水田,贴在半山腰干燥的岩石旁,没有水源。天越旱,田里的水越满,天越雨,田里的水却又不知所踪。最令人企盼一见的是“布袋化岩”,这是一个浅浅的山洞,传说是布袋和尚曾经打坐的地方,如果有缘能够见到他,你就可以从他的布袋里摸取一样宝物,可惜的是现在人去洞空,只留下他的布袋化成的岩洞,而且袋口也被牢牢地扎住,无法再从袋里掏出宝来,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奉化的岳林寺、雪窦寺乃至全国的寺院都为他建有“别墅”,他爱住那里就住在那里,是很难找得到他了。有空到“布袋化岩”他曾经坐过的“莲台”上去坐坐,或者能染到一些佛气,保佑你健康长寿。 最令人感恩戴德的是“和尚救女”,远远望去在大王肚的山顶上,有一大一小的人影,村里人称之为“大头和尚背小娘”,有人怀疑这大头和尚就是布袋和尚,一口气爬上山去,想从他的袋里摸取一样宝贝,但走到面前,这“大头和尚背小娘”就化作一道清风忽然不见,村人们传说,岩头过去是海,有吊船岩可以作证。因村庄常常被海水淹没,大头和尚也就是布袋和尚就出来救人。后人在大王肚山脚造了一座清风殿庙,来纪念他,谁知他不辞而别,只留下小娘做了清风殿的主人,被叫做清风娘娘,现在清风殿香火十分旺盛。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松涛拨云”,在狮子山的臀部,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这座山脚,村人叫做狮股坪,坪后有一道山脊很象一条狮子的尾巴,上面种着10多株千年古松,每株需两人联手才能合抱,风吹枝摇,就像狮子摇尾,风急松吼,如浪涛拨云,景象十分壮观。因遭遇1956年台风,倒的倒,折的折,连一棵都没有留下,以致风光不再。最令人感到警惕的是“独山环翠”,因山口朝外,村里人对离开岩头就忘记家乡的人,就斥之为“独山朝外”,因此凡是外出谋生的岩头人,都以此为警钟,就是远在海外也不敢忘记自己的家乡,每年清明或春节都要回岩头看看,帮助家乡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最令人感到巧合的是“骊龙戏珠”,龙头山和夜明珠山,隔溪相对,就像是龙将夜明珠吐进吐出,戏弄玩耍。现在在夜明珠山已造起了水力发电站,引水发电的隧道正在紧张地施工,夜明珠山不久就真的要大放光芒。
岩头古村
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距永嘉县城38公里。因地处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岩头位于溪口镇的西南方向,距离溪口镇中心约11公里。目前岩头村在居农户892户,人口2426人。全村有水稻田110亩、杨梅194亩、水蜜桃400亩、雷竹4000亩、毛竹3000亩、花卉苗木500亩,个私企业53家。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达11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8350元左右。近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度假村、宁波市十大绿化新景观村、宁波市基层文化宫、奉化市文明村、奉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奉化市人口和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又获得了“宁波市全面小康村”的荣誉称号。目前我村正在积极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岩头村的来龙去脉:自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至清末,岩头一直隶属剡源乡。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来一度称岩头镇。岩头毛姓,渊源流长、根深叶茂。史料记载,公元前900年左右,姬文王第八子郑食采于毛地,古赐姓为毛,至毛氏第五十九世孙毛元琼,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迁入衢州江山清漾村。至唐末,传毛氏第八十九代,毛氏第三子毛旭随父来庆元(当时的宁波府)上任时,毛旭游览了奉化剡溪之源,见山清水秀,土厚地灵,遂卜定居于此。近年来有专家考证认为,江山清漾毛氏一支后裔迁移至湖南,另一支迁入奉化境内;并由此考证出毛泽东系江山毛氏后裔。这与《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的“毛氏祖居之衢”相吻合。如今在岩头村的宗祠里,大门柱上共祀的对联为“江山衍派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这样说来,奉化岩头村的毛氏与韶山毛氏乃一脉之传,血肉相连。更有意味的是,蒋介石当年所娶岩头村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祖先,也是由江山迁居到溪口的,与毛泽东竟是同宗。岩头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尊重自然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过去这里陆路交通不发达,却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剡溪,村民便利用竹筏漂流,承载大宗物资运输,发展成为商肆繁盛、富庶一方的重镇。如今,竹筏逶迤的情景早已消逝,而溪上的几处竹筏埠头却依然保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岩头人又重新利用这条水道,推出了“皮筏漂流”旅游项目,每年有上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在激流飘荡中领略古村岩头的美景。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山村农庄、等项目,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