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旅游资源优势

1、党政重视。上里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工作,把发展以生态旅游和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扩大招商引资,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政策平台和投资环境。
2、建立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目标明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加速小城镇建设与开发,保护和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特别是茶马文化、木刻、石刻文化、古建筑文化。加强小镇的保护、开发与建设。
3、规划科学。四川省城乡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2年12月制定了白马泉景区规划和古镇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4、群众配合。上里镇群众积极配合政府的申报工作,开发与建设工作,积极挖掘民俗文化,积极参与开发建设。
5、交通便捷。雅安距双流国际机场120公里,上里镇距雅安市区仅27公里,交通相对便利。上里古镇距天台山仅19公里,距平乐古镇41公司。
6、旅游环线。上里镇属于四川省西部风景名胜富集区,与石象湖、蒙顶山、周公山温泉、碧峰峡、天台山、平乐古镇形成旅游环线。旅游线路短、景点多、消费低。是通行最好的旅游环线,适合自驾车旅行。
为了保护、开发、建设好上里古镇景区,专门成立了上里古镇管理局,专门负责上里古镇的相关管理工作。

中国画里的乡村:安徽省宏村

宏村位于“桃花源里人家”——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整个村落面积19.17公顷(300多亩),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8幢。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Tagged : / /

安徽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打巴掌都不吐”。相传古时有一名叫王致和的举子,多次科举落第,自认只有卖豆腐的命,便接过父辈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结果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顺手将多余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上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过几日因为事多,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待记起,那豆腐已是色变毛长,茸茸密密,他自认晦气,打算倒掉,不经意用手掰下一点用舌头舔尝,居然尝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咸粘味,于是他便放些油及佐料下锅煎烤,一时奇香四溢,出锅口食,更是鲜美无比,从此潜心做起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做到了京城,还被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佳爻。

Tagged :

安徽黟县香菇

香菇”又名“香菌”,素有山珍之称。是世界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含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物质——香菇精以及桂醇、月桂酸、月桂醛,形成独特的菇香。香菇是安徽省重要的名特产品和传统出口商品。“徽菇”产于黄山周围,是在独特的小气候和资源条件下生产的优质菇。因其产于徽州,长期由徽商经营而得名,成为全国四大名菇之一。黟县已被列为全国12个重要生产基地县之一。香菇营养丰富,其中花菇、厚菇被列为山珍中之上品,可配制各种高级菜肴,具有多种食疗功能,又属保健食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香菇所含的18种氨基酸,其中有多种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和转化的,能治疗头晕、头痛、解毒菌中毒、对防治感冒、肝硬化等有辅助疗效,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并具有抗癌作用。

报京乡侗族“三月三”讨葱节

位于报京乡报京大寨,始于明代,距县城南39公里。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近千侗族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群集报京大寨,开展对歌、跳笙、踩鼓及讨葱、讨蒜、讨笆篓等寻偶活动,欢度“三月三”播种节。寨内辟有芦笙场,可容近千人同时在此起舞。芦笙场附近植有古树,水井旁刻有楷书阴刻“龙泉”。两字,每字见方0.8米。三月三活动历时四天,分捞鱼虾、讨笆篓、洗葱蒜、讨篮子和跳芦笙几个内容。
三月初一至初二,姑娘们结伴到田边、沟里、河中捞鱼虾,捞到的鱼虾放在野地里煮吃,边吃边唱歌。男青年们也结伴来到姑娘们野餐的地方,和姑娘们对歌,讨装着鱼虾的笆篓作纪念。姑娘们高兴地邀请他们共进野餐,并将笆篓送给他们。

初三这天,整个寨子沉浸在喜庆的节日里。清晨,姑娘们提着细篾篮子到自家园里扯回连蔸的葱蒜。母亲和嫂子们在家一边烧水给姑娘梳洗,一边做早饭。老头子们身着团花绸缎长袍,哥兄老弟则准备芦笙、铁炮、糯米、烧酒。午时三刻,寨中芦笙堂响起三声铁炮,远方客人陆续进寨。寨口有老人们组成的迎客队伍,左右两侧是青年小伙组成的芦笙队奏乐。客人进入寨口,都要喝一口老人手中的牛角米酒,称拦路酒。姑娘们身着盛装,头戴银饰花,胸挂银项链,手带银手镯,腰系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组成仪仗队,欢迎四方贵客。
凡到报京参加“三月三”播种节的远方客人,都会得到好客的侗家人热情接待。因而,每年“三月三”到此相聚高达近万人次。隆重纪念这个独有的节日。

镇远“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

       在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东北50多公里的尚寨土家族乡,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一支独特的唢呐交响乐队前来助兴,热闹一番。之所以被人美誉为唢呐交响乐队,是因为这个乐队以数十只长管唢呐与普通唢呐为主,并加之鼓、小钹、大锣、胡琴等众多乐器组成。
据说,这支唢呐乐队大约起源于明清年代,经过历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颇有影响,是当地土家族村寨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

 镇远古镇


长唢呐演奏

Tagged :

镇远的侗族大歌

       镇远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复式声乐,高低音错落有致,形式非常丰富。分为大歌(嘎老)、琵琶歌(嘎琵琶)、礼俗歌(嘎礼乡)、酒歌(嘎告)、踩堂歌(耶堂)、儿歌(嘎腊温)、笛子歌(嘎笛)七种,其他还有牛腿琴歌、去山歌等,礼俗歌中又包括拦路歌、夸赞歌、哭歌等。几乎每一种生活场景中,都存在一种歌的样式。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大歌的演唱场合非常讲究,除平时训练外,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侗族人对歌的依赖源于他们没有文字,他们靠歌声来传承历史、习俗,即使接受外来文化,也是以音乐的形式接受。这也使得他们较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相对立地传承了自己的生活样式。
  侗族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类别分为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Tagged : /

街子古镇忙城村双河遗址

遗址位于崇州市街子古镇忙城村,距今4300年左右,为成都远古发源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古城遗址已清理出的灰坑五个,红烧土堆积一处,还有当时的文化层堆积。出土文化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此外还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具有礼器性质的尊以及为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如陶纺轮、斧、凿等30多件。此遗址为200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Tagged :

唐公祠

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唐求而建,为后人拜谒这位“一瓢诗人”的圣地。殿堂高悬“修到梅花骨亦香”的匾额,门两边有一对联:“大雅名千古,伊人水一方”。门首有道光年间树立的“唐诗人唐求故里”石碑。手执诗瓢的唐求雕像伫立江边,似在吟咏千古流传的诗韵。

街子御龙桥头的唐公祠是晚唐“一瓢诗人”唐求的隐居之地。据史记载,诗人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令。后因看破红尘归隐桑梓,昭宗时,王建帅蜀,欲聘唐求为参谋,他拒不受聘,过着诗酒文章的生活。百姓亲切地 称之为“唐山人”或“唐隐居”。

唐公祠

唐求隐居,绝念钟鼎,放旷疏逸,常骑一青牛往来于青城临邛间,访师求道,诵经听琴,往往至暮醺酣而归,“非其类不与之交”。以求超脱世间的名利纷争。

唐求写诗每有所得,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成诗后即揉成纸团投入随身携带的大葫芦瓢中。晚年卧病,他把诗瓢投入味江,感慨道:“兹瓢倘不沉没,得者始知吾苦心也耳。”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将其打捞上岸,可惜诗稿大多损坏,仅得数十篇,为其书稿十之二三。《全唐诗》收为一卷,计35首半。《唐才子传》称其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词”。唐求的诗多以歌山水、怀友人、赞古寺、豪退隐为内容,深得后人喜爱。为纪念唐求后人修建了唐公祠。

唐公祠旧址在御龙桥东桥亭旁边,正殿有唐公塑像,长须席帽,醉眠吟情。殿堂高悬“修到梅花骨亦香”匾额,门两边有对联:“大雅名千古,伊人水一方。”清代立“唐诗人唐求故里”的碑文上有一幅“摩天黄鹤飞将去,入市青牛几时回”的对联。可惜该祠1958年遭毁。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