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民族风情的黔东南旅游攻略


这里曾是一片荒蛮之地,春秋之前被称为“南蛮”或“荆蛮”,曾归属于夜郎国。秦汉时期设郡,唐代改郡为道,明代“改土归流”、“开辟苗疆”,设置了镇远府、黎平府等,此时的黔东南才开始摆脱蛮荒的样貌,步入重要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正式成立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州共辖16县(市),州府驻地凯里,自此黔东南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在历史长卷中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是一片深受大自然眷顾的山河秀美的土地,“九山半水半分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大片的原始森林覆盖,成就了如今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自然面貌。都柳江、舞阳河、清水江三条河流平行贯穿中、北、南部,在黔东南的旅行中,你似乎随时可以看到有河流伴随身边,青山绿水,山寨人家,袅袅炊烟升起,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无比绚烂,一叶小舟荡漾江中,这是如诗如画、世外桃源般的黔东南。
这更是一片民族风情百花争艳的神秘领地,凯里、台江、雷山,看苗族服饰一派珠围翠绕,环佩叮当;黎平、从江、榕江,侗族建筑巧夺天工、赏心悦目。我们在这里终于摆脱了城市臃肿疲惫的旧皮囊,心灵得到了去往自由天地的解脱。我们住在木楼竹楼吊脚楼,端起米酒围坐酸汤火锅,穿上古法制作的侗布,戴上银手镯,参加一场热闹的芦笙会、姊妹节,听苗岭飞歌的高亢悠扬,陶醉于侗族大歌的天籁和弦,这样的日子在一生之中又能得享几回?
这里有古迹幽幽建筑奇葩,镇远青龙洞、地坪风雨桥、增冲鼓楼、三门塘刘氏宗祠,无声的建筑传达历史的回音。这里有侗歌之乡、刺绣之乡、银饰之乡、侗戏艺术之乡,来自民间原始自然的内蕴才是最纯朴无华的艺术精粹。
黔东南的旅行从来不会让你觉得枯燥和重复,永远有着看不厌的青山绿水围绕,有数不清的神秘山寨可以探寻民族风情,有古城古迹文化遗风引发怀古幽情,也有美食流连特产丰富,最终让你收获一份精彩难忘的行程记忆。
黔东南的整条线路是不必走回头路的,从完整路线来看,可以从凤凰过来经过梵净山到镇远,然后经凯里下行,一路到肇兴,再进入广西;也可以从凯里出发一直到镇远,然后可以选择从北线直接返回凯里结束行程,也可以选择进入湖南境内,前往凤凰古城。时间上一般最少也需要一周的安排。春节期间来黔东南是不错的选择,气候方面比较舒服,不会很冷,同时节日期间有更多的民俗活动和表演可以观看。

Tagged :

九华山祗园禅寺


祉园禅寺
祉园禅寺位于九华山迎仙桥东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九华山诸长老请禅居在伏虎洞的隆山和尚出任祉园禅寺主持,此后香火日盛,逐渐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
远望祉园寺,鹅黄的山墙高低错落,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寮房及藏经楼依山就势而建,尤其是在夕光之中,整座祉园寺一片金碧辉煌,极为壮观。
  
  穿过天王殿,殿里过道两旁供着弥勒佛、韦陀、四大天王,朝圣的路从这里开启序幕。之后沿着石阶进入大雄宝殿、地藏殿和经房之间的狭长通道,左边是用来念经的坛房,右边是大雄宝殿、地藏殿。坛房里已经坐满了上早课的和尚,殿前的香炉中燃着红烛,佛香便飘渺升腾,绕殿而去。
  晨钟之后,各坛已经开始念经,木鱼笃笃颂经之声不绝于耳。和尚们在经房中对坐,句不加点地念颂经文,一口气不歇地翻页念去。这时,位长发红衣的姑娘目不斜视地走进殿来,拣靠门的一个蒲团跪下,拿出经书跟着众僧一起念。我几乎是挨着她跪下,看到她手里拿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这梵音天籁之中,众僧要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修炼,八风不动,无为,不争,知足,不贪,还要有颗平常心,慈悲济世,才能修得成正果。
  开斋饭了,我跟着香客们走进地藏殿旁的斋舍,在门口买了饭票。此时餐厅里已经坐满了香客。这里一份午餐才7元,非常便宜,而且四样素菜随意吃,米饭随意,不够再添。只尝了一口米,就知道寺院给香客吃的米算优等米,那素菜也非常清淡可口。佛门诚心待客,不妄不欺,自然香客对寺庙也就慷慨有加了。
  到达:乘景区大巴到迎仙桥站下即到。
  住宿:
  上客堂宾馆 这是祉园寺下属的具有佛教特色的四星级民居式宾馆,内部装修使用了大量的佛教元素。标准间平时510元,周末680元;大床房平时610元,周末780元。一楼设有祉园自助素餐厅。地址:九华山芙蓉路1号。电话:0566-2833888。
  祉园招待所 为一般香客提供住所,大通铺,条件一般,20元/床,提供公共卫浴。地址:九华山芙蓉路1号。电话:0566-2836699。
  旅游TIPS:
  九华山“九华胜境”牌坊右手去往聚龙寺的路原为上下九华山的古道。

在开山祖寺听化城晚钟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这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传奇色彩的寺庙,它的开创者是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僧人金乔觉(公元696-794年)。金乔觉圆寂后被尊为地藏王菩萨,“地藏”语出大乘大集十论经:“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在中国佛教史上,以一个外国僧人而成菩萨者,仅金乔觉一人;在中国的四大佛教道场(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中能以真身应化而成为菩萨,独享千年香火者,也仅金乔觉一人。
到九华山的这一天,正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从九华山柯村汽车站乘景区大巴沿九华河南上,一路山环水复,经九十九道弯之后来到逸仙桥边的“九华胜境”坊下。大雨也阻挡不了朝拜的人群,那是信仰,那里有菩提。香客们磨肩擦踵,潮水一样涌入九华老街。老街两旁却没有层叠相错的马头墙,非常的简洁和纯粹,充满了一种简约的意境。
化城寺坐落在九华盆地中,坐北面南,北依虎形峰,南望芙蓉峰,东仰东崖山头的百岁宫、东崖禅寺,西接神光岭。进了寺庙,依次过灵官殿、天王殿,天王殿内陈列着众多佛教文物,有石雕、拓片、题匾等,可说是九华山文物集大成者。两进柱之间还挂着康熙御赐手书的“九华胜境”匾,字体饱满庄重,威严有度。
大雄宝殿前的香炉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冷清下来,在香雾的缭绕中,不断有披着不同颜色雨衣的香客走进来虔诚地拜倒,拈香烧烛,四面作揖,闭目念词,许愿敬香。雨滴落在天井的石板上溅开,这时候走进来一位红衣姑娘,温温笑着,修长玉指在炉前烧香。烛光跳跃着照亮了女孩的身影和面容,非常祥和安静,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禅意。
大雄宝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三尊巨大的金身佛像,蒲团前的老太太们作揖又敬香,著名的化城钟放在了一个光线灰暗的角落里。因为地势所限,化城寺没有单独的钟鼓楼,而是设在大雄宝殿的墙角。这口铜钟是清光绪年间所铸,每当白云沉歇日暮之后,化城钟声一起,漫山群寺随之相应,钟罄齐鸣,这便是九华山旧志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
寺中红烛摇曳,禅香飘逸,秋风秋雨的苍凉中,香客仿佛从来就不曾少过,这是一种挡不住的信仰。

寻访龙泉寺石牌坊

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坊
在五台山,与塔院寺大白塔有着同样出镜频率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龙泉寺的石牌坊,游客到此绝对不容错过。龙泉寺掩映在绿树丛中,沿着台阶信步而上,路边的小摊上挂着成串的台蘑,那特殊的香味,混合着山间清新自然的空气,是五台山最美妙的气味。

闲游九华老街


九华老街在九华山腰的小盆地中,九华河穿流而过,四周青山环绕,恰似莲花瓣中的小小世界,历代以来繁荣不衰。这是九华山上僧俗最为集中的山街生活区,寺院、民宅、银行、邮局、学校、宾馆、超市、饭店样样不缺。
  漫步在街上,看背着香袋的朝拜者络绎往来,足音挞挞不绝于耳,很多香客几乎见寺就进,见佛就拜。在这里,宗教更具一种普世的感觉,在千年的佛礼熏陶之下,当地人信佛念佛敬佛已经成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朴素信仰。人们的生活亦佛亦俗,不知不觉中,都在做着与佛有关的事情。我想起祉园禅寺的上客堂宾馆,那前台僧人年轻俊美的脸,那空明静澈的眼神。他们在佛门客堂里做工,潜移默化中便濡染上了一份禅的气息。
  南苑的万大哥说每年腊月二十八,他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过荤年,吃肉;第二天把锅碗瓢碟一收拾,腊月三十再跟和尚们一起过素年,吃素食。而一般季节来,在百年老字号曾福兴酒楼品九华素食是大多数游客的选择,或者任选老街上的小店,随意点上几样素菜,也能体会到佛门素食的滋味。
  
  白鸽在化城寺的广场上低旋、飞翔,偶尔飞下来啄食着游客撒下的面包,放生池里红鱼空游无依,乌龟趴在水面上悠然自逸;太白书院前,李白当年手植的银杏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街上香烛店、干货店林立,人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上天赋予九华山的特产。
  一切众生,悉应供养。这里到处都充满了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禅意。在九华山,无论是闻禅院经声,看佛光普照,还是听化城钟声,体验菩提静境,都能感觉到一种温暖又迷人的宗教力量。其实这里就是天堂。
  交通:
  从九华山乘坐景区大巴迎仙桥站下,前行数十步即到。
  住宿:
  龙泉饭店  位于九华山老街口,店内有小庭院,由木廊道相连,极有情调。普通标间平时280元,温馨之家平时480元。地址: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电话:0566-3288888
 山中晓雅商务宾馆 位于地藏禅寺、旃檀林附近,装修极为亲切而大气,卫生间很宽敞。标准间平时160-180元/晚,黄金周380元/晚。地址: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电话:0566-2833318

九华山–莲花之上的佛国秘境

九华山
大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乘舟过长江,望见江岸上一山奇秀,高接云表,其数有九而状若莲花,便赋诗“妙有分两气,灵山开九华。”后来又写道“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这座山便因此得名九华山。
  穿过黄山的云烟,越过太平湖的万顷波涛,过陵阳旧地,便到了长江之畔的九华山下。这里奇峰突起,云蒸霞蔚,溪瀑纵横。唐开元年间,金乔觉驻锡九华山修行,百年示寂后被尊为地藏王,其修行所在的化城寺即九华山开山祖寺。此后,九华山又建起了多座禅院,僧侣数以千计,佛像万尊,天下梵境一时无出其右者。经唐宋元明清更迭,禅院尼庵几度兴衰,而香火始终不断。
  春来迟,雨潇潇;秋偏早,禅意浓。化城钟声晚,香客络绎来,九华天街上僧俗相融;祉园禅寺的木鱼静悬,香烛青烟飘渺绕佛面;闵公坟,树包石,地藏袈裟罩九华;摇曳红莲灯,钦赐百岁宫,应身菩萨护国万年寺;云深处,东崖禅寺,晏座云舫听钟声;天台晓日暮,顽石精灵,化作大鹏偷听经;天梯悬,苍石险,香柱撑崖求平安;九华河,陵阳河,五溪山色杜鹃阑;金黄精,地藏果,九华素食源远流长;望红尘,千年浑似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
  在九华的日子里,我看见在雨中飞翔的白鸽,放生池里空游无依的红鱼,恭恭敬敬上香的香客;大殿里金身佛祖无言的尊容,那山门下倚门沉默的青春女子,看千山外,云烟变幻;化城寺钟声一起,百寺皆应,漫山鸣响。于香烛飘渺之中,想起了地藏王菩萨金乔觉的誓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探寻黄田的洋船屋


我们从泾县沿205国道南下,过了木梳之乡榔桥镇,再入山五公里便到了一个叫黄田的村子。黄田村始建于宋,元明清相继,最为出名的是洋船屋。另外传说黄田自古产美女,泾县古语云:黄田美女没得说。
到了黄田,沿着岸边小路循墙走去,黄子山下的烟岚中,河水潺潺而来。绕过民宅错落的院墙,一只水牛静静地卧在稻田里,几只鹅扑翅嘎嘎,还有几个村民正在翻盖房子。走到聚星堂前,可惜正堂大门紧锁,院里晒太阳的老奶奶告诉我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这座聚星堂的房前屋后都有走马楼相通,据说某一代有五个儿子不分家,敬亲养子,其乐融融,一共养育了18个女儿,所以各个房屋均通走马楼,以供女儿玩耍解闷之用。
走过了堆满柴火的古老祠堂,走过了满墙狂热的革命口号,走过了抡捶浣洗的妇人,终于来到洋船屋前。凤子河、马冲河从屋头绕船而去,远看真像是一艘航行在河中的大船。道光年间,黄田盐商朱怀宗的母亲想见识一下洋火轮究竟是什么样子,朱怀宗便仿照洋火轮的样式建成了这座洋船屋。
洋船屋的女主人正在门口跟邻人说话,孩子在门口用彩色铅笔把“洋船屋”保护单位的碑子涂成了大花脸。问了女主人,才知道洋船屋的各部分如今都住着朱氏的后人,依然延续着洋船屋原生态的聚落环境。洋船屋又叫笃诚堂,由私家住宅、花园、私塾三大部分组成。围墙为船体,梅家私塾部位是驾驶舱,船头是花园,住宅主体是船舱。堂内各室前后相连,每道门都有麻石门框。青白两色犹如抽象派画作的花砖墙体最具风情,这种墙砖据说是用观音土和普通黄黏土做熟后相揉,然后入模烧制而成,刚开始并不显示出青白两色的纹路,需要打磨后才能显示出来,真是富有诗意的栖居环境。
交通:从泾县短途汽车站乘坐发往榔桥镇的班车到达榔桥,再转乘面包或达雅机可到黄田。
  
门票:
  
旅游TIPS:
1、班车路过的榔桥镇为中国木梳之乡,曾为宫廷贡品木梳,多为桃木、黄杨木、价格10-12元左右。
2、从黄田返回榔桥后,再乘榔桥至泾县的班车到乌溪下,可游览宣纸文化园,也可从乌溪坐达雅机去江南第一漂。

独享山清水秀的殊像寺


与台怀镇中心那些飞檐交错、鳞次栉比的寺庙群相比,殊像寺扼守台怀镇南大门,独享凤林谷的山清水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殊像寺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重修,主殿文殊殿内供奉着一尊高达9.87米的文殊塑像,是全五台山最高大的文殊塑像。传说当年塑像时先塑好了文殊菩萨的身子和坐骑狻猊,菩萨头部却怎么也塑不满意,工匠们一筹莫展。一天工匠正在揉荞麦面做饭,突然看见文殊菩萨在空中显灵,情急之下只好用手中的荞麦面捏出了菩萨的真容,却正好与文殊的身躯配合得天衣无缝,于是荞面头菩萨就成了最受推崇的文殊塑像。抛开工匠们自我炒作的因素不谈,这尊塑像的确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那酷似狮子的狻猊,绿毛红鬃,昂首欲吼,蓄势待发;文殊菩萨则面容安详,神态自若,与狻猊的刚猛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我唯一的疑惑就是如果一顿饭所用的荞麦面就有菩萨脑袋那么大,塑像工匠们的饭量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李白桃花潭探幽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诗仙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请,来到南阳镇桃花潭游玩数月,临别时写下一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此后名扬天下。后人为纪念李白和汪伦,在江边建了一栋踏歌岸阁。前些年,当地决策者觉得南阳镇的牌子不够响,遂改名桃花潭,如今人人都知道有桃花潭,却不知有南阳古镇。
  桃花潭水幽深,碧波荡漾。但江岸上并不见一株桃树,为何叫桃花潭呢?传说当年汪伦修书一封邀请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信后觉得很长面子,从池州秋浦沿长江水道而下,再沿青弋江而上,晓起星宿,不几日后翩然而至。两人终于见了面,诗仙一脸诧异:“先生说此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这不是欺负白么?”汪伦狡辩:“桃花者,潭名也;万家酒店,酒店主人姓也,并非一万家酒店。”两人一番谈笑,相见恨晚,携手乘舟过了桃花潭,穿过西岸门楼,酒旗飘摇处,万家酒店的老万早已恭候在那里了。

探寻昔日繁华查济

查济古村
查济古村
查济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地处泾县西南青弋江的上游。因其祖先从山东迁居而来,故旧称济阳世家。查济是一处群山环抱中的桃花源,村中有三溪穿流而过,村子四周共有四门、三塔,还有遍布各处的古祠堂、古桥、古亭、牌坊、民居、书院、店铺、寺庙等。村人查正策在查氏家谱中曾描绘到:“东有丹山文笔插天,西有菥荻平高如屏,南有由山之翠,北有柏岭之丹崖,四山环峙,若城郭然。”
隋唐时期,查氏的三十九世祖查文熙任宣州刺史、池州刺史期间,看中了这个地方,起名为查村,告老还家后即定居于查村。这样的古村落规模宏大,远远超出了徽州、宣州地区一般的古村落。查济能有如此繁华的气象,和其背后深厚的经济、人文力量是分不开的。仅在明清两朝,查济就先后出了两个王侯、18名文武进士、196名文武举人。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文侠金庸的祖籍都在查济。
  那天我乘坐去查济的班车,沿着青弋江流域,一路走过了水西山、丁家桥、章渡、包合,车窗外闪过了连绵的青山,村庄,宛转的江流,飘逸的烟岚,秋风里摇曳的荻花,江岸上两三个捶槌浣洗的女子。
车继续西行到了厚岸,这是中共元老王稼祥的故乡。在镇上跟当地人拼了一辆达雅机,开始颠簸在去查济的山路上。这达雅机在当地山区是一种很普遍的小交通工具,像个甲克虫,左右有门,司机乘客都在一个矮小的空间里。一路上只见山头的白云飞去,青山相迎,溪涧中的泉水欢腾。前行数里,便见前面山口如隘,一座由长条块石叠垒而成的拱形古门上秋树萧萧,藤萝垂悬及地。视线透过门洞,还能看见远处山头上有一座古塔。司机说这就是查济村的老东门钟秀门,远处的塔是如松塔。
  过了钟秀门,就算是进了查济村。但是古门内两侧还是农田,离查济街也还有一段距离。查济老街两旁山墙高耸,石板街上游人络绎不绝。司机把我送到许溪桥头的时候,有一群学生正支着画架在桥头的宝公祠前作画。
宝公祠是查济众多祠堂中较大的一座,是明代时为纪念五世祖查宝源而建。比较奇特的是,这座祠堂平地而建,没有台阶,并且在封火山墙墙面上贴着青白两色纹路的花砖。祠堂的月梁、斗拱之上,人物植物雕刻栩栩如生,那老爷、那童子真个顾盼深情。享堂是走马楼样式,其木雕门窗极为精雅。两厢阁楼飞檐翘角,倒是这威严的祠堂里比较轻松的空间。明伦堂和享堂屋檐交错形成的四水归堂空间十分纯粹,偶尔有三三两两的女学生攀了楼梯上来,立在美人靠旁望着这四水归堂出神儿,那真是一幅时空交错的画面。

探寻章渡的江南千脚吊栋阁

章渡古村
章渡古村
如果说到泾县有特色的古村落,熟悉的人大概都能说出查济、黄田、南阳、赤滩老街等,但这些古村落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而章渡绝对是一个另类。
  从泾县沿322省道西去二十多公里,沿青弋江岸边有一处一字排开的木阁楼群,这就是章渡古镇。章渡大约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地处宣州石埭县通往太平县的水陆要道上,有“东入泾县第一镇”的美誉。古镇民居阁楼类似于湘西的吊脚楼,素有“江南千条腿”之称,特别是在夜行的船上,望见章渡古镇上灯火明灭,犹如吊在空中的灯笼,故又形象地称为吊栋阁。
  青弋江水绕过江中的绿洲潆洄西来,鹅卵石铺成的老街鳞鳞东去不见尽头,两旁低矮的阁楼前堆满了柴火。老街上的阁楼出檐都比较深,很好地保护了下面的木墙木门,避免了它们受到阴雨的浸泡。三四道电线交错在老街上空,又进入到千家万户。从青灯烛盏到电网纵横,随着这社会的进步,章渡的木阁楼也更多地避免了火患。西边的太阳把一半的街巷、屋舍、树影画在老街的卵石路上,老街上出奇地安静,连居民都难得看到几位,我的感觉突然不真实起来。
  
  在江边一处破败的老屋前,看到临江的树下有一块碑子上书“周恩来上岸处”,原来章渡古镇曾经是当年新四军的兵站。1939年春,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到泾县指导新四军的革命工作,由青弋江乘坐竹筏经此上岸,在章渡古镇的得月轩会见了叶挺、项英等人。当年他们在这里相会,青弋江之上,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可谁又能想到,才仅仅过了两年,也就是1941年1月的那个冬天,新四军在皖南的丛林中遭到毁灭性的灾难。

探寻水西山

水西双塔之大观塔
水西双塔之大观塔
在泾县水西山除了遗存有隋唐名刹宝胜禅寺及两座宋代的古塔之外,还有近在一山之隔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对佛教徒来说,两座古塔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对共产党人来说,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寄托着深深地缅怀。
  从泾县沿322省道南下,约有十多分钟的车程便到了水西山。刚过了烈士陵园,就看见山巅丛林中的宝胜禅寺大观塔和原崇庆寺小方塔,一个沉稳壮丽,一个小巧俊秀。
  宝胜禅寺是唐时黄檗禅师的道场,寺初建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经一千五百年风霜而香火不灭。进了山门,见到院里两株巨大的紫薇树下,信佛的老太太们正在吃早饭。大殿里供奉着一尊体量巨大的木雕如来佛像,双手合圆,垂耳及肩,胸前雕着一个“”字,这是大智慧的意思了。寺里当天有佛事,到处是和尚和信众,穿红袈裟的老方丈坐在大雄宝殿前的阳光里,一边捻着佛珠,一边闭目养神,仿佛置身尘外。
  突然觉得那个彼岸世界,是我仿佛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虽然我对佛还带着一点点的亲近感。许多人喜欢佛门的清净,喜欢禅宗的哲理,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但大家到底抛不下这人间烟火和繁华,不能够遁入这无为的空门。
  与形形色色的香客擦肩而过,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便到了大观塔下。大观塔为七层楼阁式塔,竣工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故名大观塔。塔底面呈八边形,每面均作拱券型门洞,每个门洞均奉有佛祖、菩萨诸神坐像。底层的八面都施有外檐,塔势由此上涌而出,二层之上便每层都叠涩出两层短檐。塔顶置莲花座、相轮、这座极修长的宝刹,兼具了一种伟岸和风雅的气质,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它仿佛就是一个玉树临风的美男子。
小方塔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塔高七层,正方形,底径仅3.5米,可以想象它有多秀气了。塔底层南北两面的外壁镶有佛像,线条雕刻流畅,现仅存北面一尊,且残缺不全。塔体自下而上,层层叠涩出三重檐,首层之上为直檐,从二层开始每一层都叠涩出一个三重的曲檐,之上再叠一个三层直檐,如此循环而上,建造技艺竟然是出奇的美,有一种韵律感。但是比大观塔来说,技艺还是单薄了很多。据载,大观塔一层一面耗资125贯钱,而小方塔一层一面才耗资30贯钱,从体量、质量和工艺上就有了差距。崇庆寺已无,香火早已不继,只留下这孤塔伫立在水西山巅,多少次夕阳西下,不见佛光,惟有苍凉,任岁月风霜把信仰深藏。如果说,佛门即是空,那么山寺的废弃、湮没,也正是应验了佛的学说,最后一切归于空寂。
  别过热心的大叔,便匆匆地来到咫尺之隔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门口领了参观券,买了一枝白色的康乃馨,随着不多的游人,一起去看望望新四军的烈士们。拾级而上,没有人说话,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在神道中踏响。
  神道愈上愈窄,尽头收于两个门阙形成的神门,透视感十分强烈。神道两侧石雕展示的皖南事变历历在目:1941年,九千多新四军将士,在泾县茂林,话别北上;谈判中军长叶挺被扣,七千余将士壮烈殉难,最后仅突围二千余人,大部分被俘、失散或阵亡。
  过了神门便到了圆形的祭奠广场,一面体量巨大、富有冲击力的黑色弧形纪念墙正对着神门,纪念墙上书“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祭奠厅里,黑色的祭台上,洁白的花瓣带着一丝丝的殷红,像是那碧血丹心,不死的理想,瞬间便有热血轰然涌上脑门。蓦然回首,瞥见门外周恩来总理的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交通:从泾县汽车站乘城西工业园班车或乘坐公交2路可到。
  门票:水西双塔免费参观。皖南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领参观券。
  游览时间:2-3小时。
旅游TIPS:
  1、游览小观塔极为不便,在山下322省道上远望即可。
  2、在水西景区门口乘坐公交2路可到新四军纪念馆,或在景区门口等待泾县至中村的班车可到章渡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