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游行程推荐


胡雪岩故居公园亭台
如果以绩溪境内的三条大河:扬之河、登源河、大源河作为绩溪古村落的分布脉络,那么绩溪古村落可分为东北线、西线、县城三部分。西线以大源河流域的上庄为主,东北一线的登源河流域人文历史景观密度最大,分布着千年古村落仁里、龙川、太极湖村、徽杭古道、头古村落、小九华等;县城部分有胡雪岩纪念馆、三雕博物馆等。推荐先去上庄景区,再去龙川一线,最后是游县城部分。

绩溪–对徽州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向往


离开歙县之后,乘车沿着西天目山脉一路向北,下一个目的地便是绩溪。路上山环水绕,翠绿的甘蔗田、黄白的贡菊田一片片地闪过。路过了无名的村庄,斑驳的牌坊,想象着绩溪的模样。
收回流连的目光,我拿出绩溪的史料,一页页翻开它逝去的繁华。绩溪地处宣州、徽州地界之脊,因县北有两溪相距仅一里,而且时而合流、时而分流如绩(织),故名绩溪。据《新安志》载: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始置绩溪县,属歙州。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一直归属徽州不管他属。绩溪虽小,确是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民风淳朴,山限壤隔,不染他俗。她是徽菜之乡,七碗来八碗去,让人垂涎欲滴;她声名显赫,有“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之说;她是徽墨的诞生地,她是徽商泰斗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战士胡适的故乡。
一九八七年撤销徽州;一九八八年绩溪划归宣城。绩溪还是那个绩溪,在地图上却找不见徽州了。古老的戏台上依旧唱着优雅从容的徽剧,什么也改变不了绩溪人对徽州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向往。

徽州的交通和景点


铁路:
徽州区的岩寺镇和歙县都有火车站,不过岩寺镇的车站很小,一天只有很少的几趟火车停靠,不建议乘坐。歙县的火车站在县城北面,可以从县城里乘坐公交车到达。
公路:歙县县城和徽州区的岩寺镇都有长途汽车站,岩寺镇一般都是发往本地区的班车。由于歙县、徽州区到黄山市的交通很方便,建议到黄山市中转。
徽州区岩寺镇没有公交车,在镇内可以搭乘机动三轮车,一般几元就能把整个岩寺走完了。也可以搭乘出租车。
歙县县城虽然不大,不过却有几条公交车线路,交通较为方便。
徽州区从岩寺镇到唐模、潜口、呈坎都有班车,不过时间不太确定,而且除了呈坎,去唐模和潜口都只能搭乘开往其他乡村的车中途下车。到唐模和潜口可以到岩寺汽车站直接找司机询问是否到达。从歙县去徽州区的这几个村子没有班车,不过距离很近,建议包车前往,一天时间足够把这几个小村走完了。

在新安江山水画廊徒步


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也是徽商从水路进出徽州的门户。百里新安江山水画廊从歙县县城起,一路东去到浙江建德市,与兰江汇合后注入富春江,其间有鱼梁古镇、渔梁坝、南源口、妹滩、坑口、三潭、漳潭、深渡古镇、新安江第一岛、三口、街口等古村落。
拂晓时分,我乘班车赶到南源口,在清晨的薄雾里,伴着江流,一路走过了散落在江畔山腰上的村庄、山林、枇杷园、稻田、菜园,偶尔碰到早起上学的少年和劳作的乡民,听一听他们温婉柔和的语言,把新安的记忆一遍遍加深。

登鱼梁古坝,追寻千年徽杭水道

鱼梁古坝
鱼梁古坝
出了古徽州府歙县东南二三里,新安江畔有一个像屯溪一样,依托新安江的水运而发展起来的古商埠村落,这就是鱼梁。这里是古徽州府昌盛百年的水路交通要津,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木板门、石板卵石路面的街衢和水埠码头的风貌,可以说是徽州商业的发源地。
渔梁的商埠村落最初形成于唐朝,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一户姚姓人家沿着新安江迁来此地繁衍发展,村落形态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鱼的形状,村民即由此而来,其后明朝修建的水坝则被命名为渔梁坝。渔梁的古坝和新安江的水运码头是渔梁古村落的两个最具特色的标志性遗迹,它们和沿江那些街巷、木板门店铺、酒旗、行人,形成了鱼梁街巷中独具气质的繁华商业元素。渔梁的老墙已经斑驳,消褪成了烟灰色。漫步老街,听岁月的足音嗒嗒而来,逐渐清晰,又渐渐远去,模糊,多少徽商故事,多少辛勤创业的奋斗史,都随滔滔江水流去。
明代水利工程渔梁坝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作“东部的都江堰”。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为我国现存仅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可蓄上游之水,可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为整个古徽州府的“水口”。相传如果渔梁有水则徽商旺盛,无水则亏,所以建造这座石坝,不但为了保护水源,也寓意留住了财源。

在古徽州的府治歙县漫步


歙县县城是古徽州的府治,也是徽商的发源地,县城内的名胜古迹可谓数不胜数。若时间充裕,在古城内慢慢溜,用脚步来丈量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是个不错的计划。县城内需要特别关注的景点有许国石坊、斗山街和徽商花园。此外南谯楼和东谯楼、陶行知纪念馆、太平桥、渐江墓也都是值得探寻和驻足的地方。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角牌楼”。明万历年间,歙县人许国(1527-1596)官居“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地位相当于副宰相,这个牌坊就是皇帝恩准为他建造的。许国一生正直不阿,做了许多为百姓所称道的好事,为此徽州人都很感激许国,不仅在他生前自发为他竖牌楼、造府第,在他死后还深深地怀念他。有了皇帝的恩准和民众的拥戴,许国牌坊从选址、用料、样式、雕饰、题字各个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其八脚结构,在全国也很罕见。许国石坊在阳和门外,旁边本事徽州古衙,位置相当关键。整个牌坊的用料全是采用从浙江运来的“茶园石”。八脚的样式除了气派之外,而且为原本东西向的牌坊增加了一个南北向,这样就可以在牌坊南面雕刻象征王权的龙,许家人一出来就可看到此龙,昭示不忘龙恩。牌坊的雕饰更是达到了美轮美奂的程度。
斗山街离许国石坊不远,是歙县的老街,因为形似北斗而得名。古街上以许、杨、汪、王四大家宅为代表,特别是杨氏家宅,气势宏大,值得一看,另外斗山街也是绘画摄影爱好者常来的地方。徽商花园则在县城南边太平桥一侧,整座花园由新安碑园和太白楼组成,它背靠披云峰,前临练江水,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显得幽深而又奇巧。这里陈列了两套著名的碑刻《余清斋》和《清鉴堂》,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歙县寻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雄村“五世一品”家族


徽州的很多古村落都有极其相似的特点,都是在皖南的万千云壑之中,入山十几里的小桃源一样的村落,仅靠古老的河流运输或古道和外界沟通。独特的选址使这些古村落千百年来始终未遭兵火战乱的侵扰,近乎完好地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从歙县县城坐到雄村的农村班车可到。从徽州区岩寺镇到雄村的短途车只有大约三班。沿着新安江上游古老的浙江水道溯流而上数十里,可到一处桃花盛开的美丽地方,这就是曾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的雄村。元朝末年,曹氏家族迁居至此,取《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之句,改原“洪村”为“雄村”,从此开始了其盛极百代的基业。许村许承尧也曾说过:“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
我坐车来到雄村村口,路边有一座大牌坊,这就是四世一品坊。三柱三间三楼的牌坊上“四世一品”的字体尚可辨认,其后有一座五凤门楼的祠堂已是残垣断壁,两座绣球狮子卧在祠堂前的荒草丛里,面带笑意,仿佛昔日繁华未曾失落。历史上雄村曹氏家族最显赫的就是曹文埴及其祖上四代的四世一品履历,飞黄腾达无人能出其右者。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墉在清嘉庆年间曾一度为受嘉庆皇帝委托,有过代理军国大事三个月的经历,地位显赫不在其父之下,这就是“五世一品”的由来。

感受人才辈出的许村


清晨的迷雾中,坐车从歙县出发,沿着歙许公路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富资河蜿蜒相伴流淌,公路两旁有成片的甘蔗田和菊花田。一路过了富竭、徽城,无数的村中静默着。擦肩而过的行人也不多,只有汽车的马达声和车窗的震荡声在耳旁连绵不休。过丰口村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薄雾散尽,富资金河也开始了一天的流光溢彩。
一路颠簸到了许村,村长正在桥头值班,他是个热情干练的人,十分熟谙本村的文史。买了票后,因为几乎没有游人,所以他便带我进村去看。
许村地处古徽州府和安庆府之间的徽安古道上,北面便是黄山的主脉箬岭,旧称富资里,亦名溪。南梁时,新安太守任羡慕此地山川绝佳,卸任后便隐居在此。之后,唐朝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亦迁居于此,其后人繁衍成为当地巨族,是为许村。明清时期,许村已贵为徽州第一进士村,歙县“许国坊”的主人许国即许村许氏后裔,在近代更是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

牌坊群背后的故事


全国最多牌坊的地方是歙县和徽州区,这里共保存有一百多座古牌坊,在歙县的棠樾村里就前后排列了七座牌坊,数量、规模巨大,而且牌坊类型各不相同,这种建筑奇观只能在棠樾才能看到,棠樾牌坊中有功名坊45座,贞节坊41座,孝行坊3座,义字坊1座,寿字坊一座,门坊、里坊11座,墓道坊三座。

棠樾有堂荫之处的意思,村人大多姓鲍,家族文化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自宋代以来村中出现了许多忠臣、孝子和节妇。到了明清,家族又以富商、达官众多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的徽商鲍志道。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包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这七座主题鲜明的牌坊在村中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忠、孝、节、义”荣誉体系。清乾隆皇帝曾称赞这里是“慈孝天下无双,滚绣江南第一乡”。棠樾的牌坊群将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全部物化在此,气势雄伟,空前绝后。

此外,在村中还有男女祠各一座,男祠“敦本堂”内刻有清嘉庆皇帝三道圣谕碑,内容是关于鲍氏经营盐运的史实。祠堂中的《公议体源户规条》和《公议敦本户规条》则是对村民的规约,从中不能看出古代对女性的要求要比男性苛刻很多。村中女祠“清懿堂”的规模和设计在全国的女祠中很罕见,整个女祠内秀外朴,匾额“贞烈两全”为清代曾国藩手书,加上精致的八字墙和砖雕装饰,和男祠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旅游TIPS:

从歙县县城乘坐4路公交车大概半个小时可到棠樾或者从徽州区的潜口直接去棠樾。

Tagged : /

唐模村旅游攻略


唐模建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处在徽州区和歙县交界处。唐模四面都是山,传说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所建,汪氏子孙为了纪念唐朝对祖先汪华的恩荣,决定按唐朝的规模建造这个村子,且取名为“唐模”。

在唐模一定要看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唐模水街,  这个水街具有江南水街的风韵,但是又区别于普通的江南水上街道。溪水是先人将村西上游的筠溪和上川两溪人工挖渠筑堤会合而成的,众水归合也象征了财富的汇集。水街河岸用红岩石砌成,路面用茶源石铺筑。北岸沿街有40余米避雨长廊,廊下临溪设有“美人靠”,供来往的人们歇息,这儿也是村民集中的活动场所,经常可以看到村民躺在美人靠上休息。“美人靠,靠一靠,十年少”,坐在美人靠上凭栏望水,别有一番怀古之思。

唐模另一个值得留连的地方就是檀干园水口和园林景观。清初唐模富商许以诚在全国拥有三十六家典当铺,非常富裕,他7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向往去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看看,不过苦于山水阻隔,加上年老体衰,一直未能成行。儿子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不惜斥巨资挖塘筑坝,修亭造桥,在村中造出了一方小西湖,并建有檀干园供母亲养老。其中檀干溪对应钱塘江,湖堤对应苏堤,镜亭对应西湖的湖心亭,到镜亭的小桥和堤对应玉带桥和白堤,这西湖的拷贝缩影也浓缩了一份孝子的孝心。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句而命名曰“檀干园”。檀干园边有一棵四百多年的古树,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老槐树就是由它“扮演”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下第一媒”之美称。树旁的沙堤亭又名八角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北京陶然亭公园及德国法兰克福世博园的中国园中都有此亭的复制品。

交通:
从徽州区岩寺镇到唐模的公交车可到。或者从呈坎返回潜口时,在转盘处等候开往唐模的公交车。

住宿:
唐模写生基地
唐模写生基地 是唐模规模最大的学生写生基地,适合学生族,青年旅行者住宿。标间平时100元,学生间8人床铺40元/床。
坤湖山庄
虽然地属潜口,但离唐模很近。山庄建在一座山头下,环境幽雅,部分房间可以直接观山景,极具山居意境。标间装修简洁大气,平时100元,黄金周大概300-350元。地址:唐模景区外侧公路边。

旅游贴士:
游客十人以上可以联系村里的民俗表演,有渔翁戏蚌、跳财神、跳钟馗等表演。

Tagged :

体验呈坎的阴阳八卦


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按照《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村子周围山水环绕、五星朝供、负阴抱阳,形象地传达了“纳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的传统古徽州文化内涵。
呈坎有如此好的风水,自然也是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呈坎罗氏第八世祖罗汝楫之子罗颂和罗愿,兄弟两个一个官居知州,一个荣登进士,双双进了孔庙的乡贤祠。他们的父亲罗汝楫早年也曾官居起居郎兼侍讲、大理寺丞、吏部尚书。一家父子登进士,兄弟双称贤,难怪宋代理学家朱熹称呈坎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了。
村里至今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等古建筑有150多处,其中尤以明代建筑最多,所以呈坎也有“明代文化特色村”的称号。在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的罗东舒祠和历史悠久的长春社,另外还有中国最早的三座女祠,充分体现了妇女在这方水土上受到重视、拥有社会地位的历史。
在徽州地区林林总总的各类祠堂中,规模最大的就数呈坎村的罗东舒祠了。有“江南第一名祠”之称的罗东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系罗氏子孙为祭祀第十三世祖、宋元之际隐士罗东舒而建的家庙,该祠堂整体上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格局兴建,一共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祠堂的真正精华部分在第三进宝纶阁,这里也是祠堂最圣神的地方,放置有祖宗牌位和朝拜桌案。沿着宝纶阁两侧的楼梯间登楼,就到了呈坎村的最高点,据传以前这儿是放皇榜、诰命的地方。因宝纶阁是祠堂的精华,故当地也将罗东舒祠称作宝纶阁。罗东舒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整个建筑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徽派建筑的典范。
长春社位于呈坎村西南的前街上,是村里最古老的公共建筑,建于宋代。大门为五凤楼式,上面的六只凤凰,每一只的样子都不同。长春社是古代村民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正月十四那天是社稷寿诞,村民都要一大早到社屋祝寿,然后提着灯笼从社屋回家,吃枣和栗子汤,希图一年的吉利旺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潜口


安徽潜口古村是一片民宅聚集的地方,这里荟萃了明、清两代古徽州最经典的幽静典雅的小舍和富丽豪华的宏楼绮园。潜口民宅又称“紫霞山庄”,坐落在潜口紫霞峰下。据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的就是潜口,一九八四年为保护散落在徽州区及歙县的部分明代徽派老建筑,黄山市精选了一部分民宅整体搬迁到潜口古村,这就是潜口民宅群的雏形。一九八八年潜口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山庄占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从周围不同角度,都可以观赏到完美的建筑形象。
一九九八年,潜口村在紫峰山对面的观音山上修建了一座清园,顾名思义,清园是以清代的徽派老建筑作为保护对象而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