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堂(五):郭洞村祠堂


在浙江武义县的郭洞村,位于村中心位置的何氏宗祠是何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609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平面布局与其他祠堂一样前有门厅,中有中厅,后有上厅,即供有祖先牌位的祀厅。在门厅与中厅之间的天井里,加建有一座方形的戏台。祠堂四周皆有高墙相围,南面为祠堂大门,在这座大门上既没有砖雕门头装饰,也没有牌楼式的门楼,只是把大门上方的墙头加高,形成中央突出的阶梯式门头,门头下方嵌有“何氏宗祠”的门匾,在匾的左右和上方墙面上用黑墨绘有双龙与狮、象的形象。虽然没有砖雕和牌楼的装饰,但看上去很醒目。四周大片的白灰墙,使祠堂总体造型朴素,但由于墙高体量大,在四周的住宅群中仍显得突出。
在外观朴素的何氏宗祠里面却有一座华丽的戏台。它位于第进天井内,台背连着门厅,台身突出于门厅之外。平面方形的戏台,三面临空,便于从中厅和两侧的厢房中观看戏曲。戏台用歇山式屋顶,正脊两端和台前的两个屋角顶端都有鳌鱼装饰,鱼头衔脊,鱼身倒立,鱼尾直翘青天。屋檐下有雕花牛腿支撑,戏台顶有八角形藻井,井上每一格都绘有动、植物花饰。戏台板壁上有人物彩绘,壁上方挂着书有“清平乐”的横匾。戏台临空的三边都有低矮的木栏杆相围,栏杆柱头上雕有花饰。这座造型轻巧、装的戏台成为祠堂内视觉上的中心。
何氏族人每年春、秋在祠堂举行两次祭祖仪式。从参加人员祭台和祭品布置到祭祀过程都有具体规定。例如能进祠堂参加祭礼的必须为科举考中秀才的族人,但由于秀才太少,所以民国以后改为具有高小学历者,还有一种是用钱买得学历的监生,对于没有文化称为“白身”的族人,当年过70岁时也可参加,但只能站在中厅祭祀。关于祭台和祭品,规定供桌三张均放在后厅神龛之前,桌上置香案烛台;贡品一猪一羊放在神龛两侧。关于祭礼,规定由主祭人带领众人向神位跪拜、献酒;由专人宣读祭文;再次跪拜、献酒;燃烧纸钱;从上午九、十时开始至中午祭祖礼毕。
通过这些隆重而繁复的祭礼,无疑可以在族人中起到敬畏祖先、增强宗族内聚力的教化作用。关于参加祭祀人员的种种规定也表达出何氏家族提倡族人读书学文化的用心。但这座何氏宗祠所起的教化作用还远不止祭祖这一件事。当族人走进祠堂,可以看到厅堂的梁上挂着一块又一块匾额。匾额由来已久,古时将薄而宽的木板称为扁,书写文字于扁木上,悬挂在建筑的门头或梁上,相当人的头额部位,故称为“匾额”。匾上所书文字皆为称颂某人~事的颂词,言简而意赅,挂在某人生活或某事发生地的显要处,以起到宣扬作用。如今将族人所得匾额集中悬挂于祠堂内,不但使这些族人的德行得到宣扬,而且也对族人起到教化作用。据《双泉何氏宗谱》记载,原来在祠堂内悬有匾额九十余块,如今只剩下其中的一部分。这里有“厚德载福”松柏情操”、“善士”等宣扬德行、善行的,有“苦节幽贞”“苦节幽贞”、“节孝可风”等宣扬贞节与孝听昧行某以这狗中票名嘿的,也有“敬教劝学”、“贡元”、“文魁”等重文化与科第功的。这些匾额有黑底白字或金字,有红底白字或金字,有白底黑字,也有褐色、蓝色和绿色的,色彩鲜明,字体苍劲,它们代表着何氏族人的荣誉和历史同时也成了祠堂中显眼的装饰。
每逢年节时,宗族都要请戏班来祠堂唱戏,戏曲的内容当然离不开封建社会的礼教和伦理道德。广大族人围在戏台周围看戏在热热闹闹中不仅得到欢娱,同时也受到了教化。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