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道
故道因为沿着嘉陵江的东源故道水河谷蜿蜒而行,所以又称嘉陵道。方向与今天宝成铁路平行。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经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10公里),过散关,越秦岭,经今凤县,略阳而入汉中以至四川。因为这条道路有很长一段是沿着故道水而行的,并且经过一个故道县,所以被称为故道。又因为这条道路的北端在陈仓县境进入山口,所以又称陈仓故道。陈仓县南的秦岭上有座重要关隘散关,故道因此也称为散关道。从陈仓向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峡的小路到达凤县,这一段称为北故道。自凤县东北的草凉驿入栈道,西南至凤县城再往东南,经过留坝县,南至褒城旧治北鸡头关出栈,这一段称为南故道。北故道就是春秋战国前的古故道,南故道就是古褒谷道。出南故道就到达汉中了。这条道路非常遥远,且迂回曲折,但坡度较平缓,历来都是穿越秦岭的南北主要通道。这条道路的开凿时间远早于褒斜道,至少开辟使用于殷商时代。周平王东迁后,将这条殷商时已经存在的古道称做故道。在《水经注》关于渭水支流水的记事中,提到今宝鸡市附近有条“周道谷”,王国维考证说这条“周道”就是“故道”。说明早在西周时,故道已经是通蜀之道。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汉中由此道出陈仓,兵定三秦,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破张鲁,取汉中,即自故道经散关、河池(今甘肃徽县)、阳平关(今陕西勉县的旧沔阳)至汉中。曹操北返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即北夺汉中,遂有刘、曹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之战。五代以前,自褒谷北上的商旅和军队,或从斜谷出眉县,或西经故道出陈仓。五代后斜谷道废弃,宋以后专用西道,修筑栈阁2000余所,元明以后称为连云栈。为了区别于自汉中南下蜀中的“南栈”,通称“北栈”或者“秦栈”。在秦岭诸栈道中,故道的里程最长,达600公里以上,途中需翻越散关附近的秦岭正脊分水岭外,还要攀登青泥岭、马岭、老爷岭及嘉陵江、汉水两支流间的****处分水梁,因此故道以“多坂,回远”著称。与褒斜道等其他栈道相比较,从长安到汉中的故道里程要多出150~250公里。但故道具有其他路线无法比拟的优点,这就是,故道行经关中、汉中平原的平坦大道有250多公里,而且谷道部分,除了若干险段外,嘉陵江、汉水及支流的河谷川道一般比较开阔,物产丰富,居民稠密,村落众多。秦汉时沿途已设有故道、河池、沮县3个县级治所,到了唐代增设凤州(今陕西凤县)、兴州(今略阳)两个地区级行政治所,县级治所也由3个增加到6个。因此官员商贾经常经过此道往来,战时大量物资和人员也都利用此道运输。
3. 金牛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因“石牛粪金”的传说而得名。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记载:战国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惠王欲伐蜀,但苦于山道险阻。蜀王率领万余人传猎褒谷,与秦惠王相见。惠王以金一笥*蜀王,蜀王回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都再拜稽首,祝贺说:“泥土就意味着土地,秦王当得到蜀国了!”秦王恐怕以后找不到相见处,就雕刻了5个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屙金。蜀王于是派遣士兵千人带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于是得通。后来秦军从石牛道伐蜀,灭之。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载,反映了古代蜀地人民修凿石牛道的历史。又有另一种传说是:上天为蜀国生了五丁力士,力能搬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派遣五丁迎接。途中见一条大蛇钻入山穴中,五丁拽住蛇尾一起向外拉,山崩,压死了五丁,秦女都化为石,山化为五岭。李白的《蜀道难》中所唱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就是指的此事。
金牛道的大致走向是:从汉中市向西行,过褒水,经勉县进入山区。西经沮口、青羊镇、大安镇、金牛镇,转南入五丁峡,过五丁关、滴水镇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坎驿、七盘岭进入四川广元的神宣驿。自西上朝天岭,折南沿嘉陵江东岸峭壁,过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至广元。再折向西南行,渡嘉陵江的桔柏至昭化,然后经剑门、梓潼、绵阳直达成都。全程六百公里。中间包含许多架设于悬崖峭壁间的栈道,地势十分险要。
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左右,楚将庄率军夺回被秦军攻占的枳(今四川涪陵市)之后,溯延水(该河自上游而下,其分段名称为岔河、鸭池河、乌江、龚滩河、黔江,至涪陵入长江)南下,到达且兰(今贵州福泉县一带)、宛温(今云南砚山县北小维摩附近)和滇池(今云南昆明市一带)。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又派蜀郡守张若再次攻取楚的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沅陵西10公里)、巫郡(郡治在今四川巫山县)。庄因断了归路,留滇为王,改从当地风俗。庄略取巴蜀,入滇称王,揭开了云贵地区交通开发的历史。
元明以后金牛道被称做“南栈”,又名“蜀栈”,是由陕入川的重要交通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