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尘马迹寻古道(四)秦代的主要交通干线

四、秦代的主要交通干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之后,分天下以为36郡,为了巩固统一,急需加强交通。于是立即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立,在战国交通的基础上,“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修整与沟通,将全国道路纳入以全国为规模的交通系统之中。
1. 秦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蒙恬督师修筑自云阳直抵长城脚下九原郡治的道路,全长1800里,合今约751公里(汉制每里折今417.5米,以下同)。修筑道路时,逢山开山,遇沟填平,大体南北相直,一般道宽20米以上,是京城咸阳至北部边塞九原最接近的道路,故称“直道”。
直道南起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沿子午岭北行,经今陕西淳化县鬼门口、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艾蒿店沮源关、古道岭、富县槐树庄、张家湾西侧、甘泉县桥镇乡方家河村、志丹县安条林场、侯氏乡等地进入安塞县境,又沿横山南麓经今子长县北境、子洲、米脂、榆林等县西境,穿过毛乌素沙漠,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过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北,东胜县西侧,在昭君坟东侧渡过黄河,达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这条直道一半修筑在山岭上,一半修筑在平原草地上。其中蜿蜒在子午岭山巅的一段路线,完全沿山脊直行,遇到河川切断山岭处,下了岭坡,旋即上梁,很少在川道中盘桓,敷设别具一格,是名副其实的“山脊线”。
直道为什么以云阳为起点呢?因为云阳距国都咸阳不远,其间有往来方便的交通大道。咸阳至云阳之间修有驰道,道的两旁都筑起了垣墙,又称甬道,车辆驶过如同穿行巷中。云阳县北有座甘泉山,峰峦起伏,云高气爽,风景十分秀丽,是避暑的胜地。山上建有林光宫,秦始皇经常去那里游幸。战国时期,甘泉是子午岭下的一个显要关隘,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秦始皇常去林光宫,也包含着一定的军事意义,所以直道也从这里为起点。
直道的修筑主要是从战略上考虑的。匈奴长期以来活动于阴山南北,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经常向南进攻。秦国以及东部的赵、燕诸国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首当其冲的又是秦国。匈奴控制的地区,南边可到宁夏固原、陕西榆林一线,即战国时的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六盘山、横山北麓,距咸阳最近处仅250公里。匈奴的轻装骑兵疾行一昼夜就可到达。秦始皇以前的秦国,一般都对匈奴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征发民众修筑长城,但长城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保障北方的安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征,把匈奴驱逐到了阴山以北。秦王朝在新统一的地区建立了34座县城,从内地迁徙了大批民众到这些地方定居,并在今包头市以西设置了九原郡进行统筹管理。在驱逐匈奴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下令修筑直道,以便有效地统治这一片国土。据史料记载,秦直道修通以后,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林光宫军事指挥地出发,三天三夜就可以抵达阴山脚下,与长城构成“T”形战略防御体系,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