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尘马迹寻古道(六)两汉时期开辟的道路

  4. 回中道
  回中道在秦汉时期是从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主要道路。古道南起水河谷,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至高平,长约125千米。因途经回中,所以称为回中道。秦始皇曾下令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修建一座宫殿,称为回中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的话说:“回中在安定高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曾路经回中宫。汉武帝曾多次途经回中道巡行西北。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遂逾陇(今六盘山),登空同(今甘肃平凉西),西临祖厉河(高平以西的黄河上游支流)而还”;“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行幸雍,祠五。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均在今河北涞水县北),自代(今河北蔚县)而还。”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名将来歙由这条路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两汉时期,回中道是沟通今陕西、甘肃、宁夏的重要交通大道,在繁荣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征战中,都显示了重要作用。1979年,在回中道附近的陇县边家庄发现了一座春秋早期的秦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这座墓葬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了陇县在陕甘古代交通中有重要的地位,回中道可能从远古时代起就已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
  长安以西,经咸阳、槐里(今陕西兴平市)、县(今陕西武功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麋(今陕西千阳县)至县(今陕西陇县),为陇道。自县西出陇关,至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为略阳道;出陇关,经清水、上(今甘肃天水市)、襄武(今甘肃陇西县东南)、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至罕(今甘肃临夏市),为陇关道。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发兵关中,沿陇道进军,平定以韩遂、马超为代表的割据势力,韩、马从回中道败逃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曹操又沿陇关道消灭了盘踞在罕的“河首平汉王”宋健,关西地区遂并入曹操势力范围。
  5. 飞狐道
  在秦汉时期,飞狐道是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道路。这条道路是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诏令王霸负责修筑的。王霸与杜茂指挥刑徒6000人,从代城(今河北蔚县东)南部的飞狐口谷道延伸,经代城而西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沿路堆石布土,筑起亭障,全长150公里。飞狐道修通后,给北边造成安定的环境,王霸因此被封为淮阴侯。自涿郡西行,经国(今河北涞水)、故安(今河北易县东西贯村一带)至广昌(今河北涞源)。广昌以北的黑石岭,设有飞狐关,亦名飞狐口。飞狐口两侧悬崖峭立,十分险峻,为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境)进入冀州刺史部(今河北境)的交通咽喉。飞狐道因途经“太行八陉”的飞狐口而得名。北方发生的许多战争,都是通过这条古道调兵遣将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道上行人不绝,商旅过往频繁,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交通孔道。
  6. 交趾道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马)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军,至合浦而(段)志病卒,诏(马)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自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沿海岸至交趾郡治北带(今越南河内东北)的山区道路,合今400余公里,是东汉通往南疆边远地区的重要通道。
  7. 湘南峤道
  汉武帝时,南粤相吕嘉反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武帝遣军讨伐,次年冬攻下番禺。平粤后,在其地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市)、苍梧(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市)、郁林(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合浦(治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儋耳(治今海南省儋县西北南滩)、珠崖(治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交趾、九真、日南郡(后三郡在今越南境内)。当时含(今广东英德西北)、浈阳(今英德东)、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东南)三县划入桂阳郡(治今湖南彬县)管辖,其地人民或居深山,或傍溪谷,距郡甚远,交通不便,深以为苦。为改善这种状况,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卫飒为桂阳太守时,曾遣民“凿山信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使自桂阳南下与曲江、浈阳等地相通。但由于五岭横贯岭南地区,大宗物资运输仍取水路。《后汉书?郑弘传》说:“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农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岭路),以利中原与岭南的交通。峤道开通后,自零陵通往今广西和自桂阳通往今广东的峤道大有改善,使两广的物资运输由经过福建沿海改为通过今湖南、湖北直接运至洛阳。
  8. 五原塞道
  汉代自长安东北行,跨河水,至河东郡,经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彘县(今山西霍县)、界休(今山西介休)、榆次达太原郡。自此北上雁门郡、云中郡、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直抵龙城(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在今蒙古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由于此道经过阳县城(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古城湾古城),故称阳道,也称五原塞道。阳道是南连中原腹地、北通匈奴的主要通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