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三)赵宋之世修渠忙

京杭大运河
    
       汴河引黄河水为水源.黄河水含沙量大,从隋朝以后,经过几百年的泥沙沉积,汴河河床已高出地面,极易溃堤成灾。因此,北宋政府特别重视对汴河的维修和治理。北宋政府按期挑浚和加高培厚河堤以维持汴河通航。政府对治汴工程丝毫不敢马虎,组建了一支
专业维修队,负责平时汴河的维修和养护,还多次发动沿河百姓对汴河进行大修。每逢汴河发生大讯,就立即出动禁军防汛。并在汴河两岸理设了六百里木柱排桩,将汴河束窄,以巩固堤防和利用汴水冲刷河中积沙,开后来“束水攻沙”的先河。北宋灭亡以后,汴河也就迅速淤塞不通了。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楼钥出使金国,其亲眼所见,灵璧汴河断流,宿州(今宿州市)河道堙塞几乎与岸相平。汴河河底已成为陆行大道,并开辟农田和盖有房屋,昔日那种舳舻相接的繁荣景象已完全被荒凉的村落所代替。
北宋初年动工修建的惠民河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以蔡河(已湮)支流水(今浍河)为水源,开渠引向汴京;下段自汴京向南流,对蔡河干流改造而成。惠民河是北宋时期仅次于汴河的重要河流,淮水流域的大部分税粮可通过此河调入京城。广济河前身是唐朝开的湛渠,因河宽五丈左右,又称五丈河。它与白马沟和济水相连,可沟通齐鲁,也可为汴河分洪。金水河是北宋初年新凿的一条河道,它以郑州、荥阳间的几条小河,如京水、索水、须水等为水源,凿渠向东通往汴京。它从汴河上架槽通过,既可以为广济河补充水源,还可以为京城提供比较清澈的生活用水。
    为了改善漕运,北宋还分别在江淮和江汉间修整疏浚了几条运河。
    扬楚运河南接江南运河,与汴河一起构成了北宋政府的主要粮道,北宋主要产粮区太湖流域的税粮运往京城的水运路线依次是江南运河、扬楚运河和汴河。江南运河的航道良好,但扬楚运河水枯河浅,不便于大船通航。水道西部的洪水威胁也很严重,经常冲断航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宋在高邮湖北筑了一条长达100千米比较坚固的石堤,以保护航道.并在堤上设置十座石闸,有控制地排水。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市)、扬州等地,利用当地自然湖泊,改造成为运河的水柜,以接济运河用水。原来汴河与扬楚运河之间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淮河河道,而这段河道滩多水急,不便航运。
北宋前期,先后进行了三次施工,在这段淮河的南岸,从楚州北面的末口,到盱眙东北的龟山镇,凿了长约75千米的龟山运河,避开了这段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