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兴古道(2)桥兴八闽–虎渡桥

福建虎渡桥
虎渡桥的名称,据说出自明代陈让在《虎渡桥记》所记载的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当年人们在准备修建石桥时,发现一只猛虎背负虎子过江,中途在水势汹涌的江中休息。人们感到非常惊奇,就到江中察看,发现猛虎过江的地方有石头,一直延伸到江对岸,隐隐然就像一道石梁。于是,人们就在这道石梁基础上修建起桥墩。筑起石桥。为了纪念老虎无意间的帮助,把此桥命名为“虎渡桥”。虎渡桥,凌空飞架,恰如长虹浮海,气势雄伟。古人曾作诗赞美虎渡桥:“气势何雄伟,千年屹石桥。江山仍战垒,风雨送前朝。起陆龙蛇幻,当失虎豺骄。鲈鱼较乡味,驻马候秋潮。”
黄朴在《虎渡桥记》中讲到其中最大的桥孔用了三根巨大的石梁,每根石梁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这么大的石梁是怎样搬运和架设到桥墩上去的呢?数百年来。这个疑问始终萦绕人们心间。罗英著《中国桥梁史料》认为,当初可能采用宋朝花石纲的方法。即先将石梁各面及两端琢凿平整,然后用麻筋杂泥,混成圆柱,经日光曝晒后坚实如铁,再用大木车运放到舟中,利用潮汐涨落把石梁浮运架在石墩上。不过,这么巨大的石梁,如果把它裹圆,直径就会到2.6米左右,重量300吨左右,大木车根本不可能承载其重量。也有人推测当初采用的可能是鲁班“砂堆亭”的方法,就是在石梁下垫滚木进行拖拉,诸桥孔之间先用土砂填堤,待梁就位之后去堤成孔。还有人曾经考察推测,在海岛上开采加工巨石,然后用大木筏负载巨梁,利用海潮运输架设。这些推测虽有合理之处,但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也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虎渡桥虽然是一座巨大的石桥,但是也难逃多次被毁的厄运。《漳州府志》记载,“明三百年间,屡坏屡修”。嘉靖十九年(1540年),知府顾四科曾捐出自己的傣禄重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府唐九德再次对损毁的虎渡桥进行修复。在这次修复中,“砌石为栏。东西竖两关;东曰三省通衢,西曰八闽重镇,”宏伟壮丽,成为“江上巨观”。这可谓虎渡桥的全盛时期。清代史料也曾四次记载虎渡桥被损,旋又修复的情况。由于每次修复使用的材料质地不同,于是桥墩有大有小,桥孔有宽有窄,梁石有厚有薄,唯一不变的是仍然全部采用石料作为石梁墩。到了1933年,有人在老桥墩上架起钢筋混凝支架,把石梁桥改建为公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