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独特饮食"九大碗"

清代、民国时期以来,宜宾(吃,住,游,购,娱)民间凡遇婚嫁丧寿或贺开业、请“满月”等等。传统席面多为备办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称“九大碗”或“九斗碗”。有说此种“九碗”待客之俗即源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
流行在宜宾民间的此种“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帮”特色,其辣味略逊于“重庆帮”;咸味稍浓于“成都(吃,住,游,购,娱)帮”;既不似遂宁(吃,住,游,购,娱)、三台、南充(吃,住,游,购,娱)、广安(吃,住,游,购,娱)等地“小河帮”的以“油炸”为重点;更不像为满足“盐巴公爷”和“糖坊老板”口味的“自内帮”以“怪菜”取胜;九个碗几乎全部都姓“猪”,而配以就地取材的笋片、品芋、脚板苕(亦称“淮山”、火苕)之类。
四川的“九大碗”据说最初是秋后农民为庆祝丰收面摆的酒席。以后在清代、民国时期,民间凡是婚嫁、丧葬、寿辰、“满月”、开业等喜事都会设这种酒席。传统席面多为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称“九大碗”或“九斗碗”。而流行在宜宾民间的此种“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帮”特色,其辣味和麻味略逊于重庆;咸味稍浓于成都稍弱于自贡;甜味次于内江。
  九大碗的特色是蒸菜,以蒸为主:头碗、蒸全鸡、蒸全鸭、蒸肘子、咸烧白(肉扣)、甜烧白(夹沙肉)、粉蒸肉,配以粉条、竹笋、品芋、苕薯、海带、时令蔬菜。酒席以蒸和烧、炒、熘、煸形式构成“五碗”,一般只有九个菜,所以称为“九大碗”。“九大碗”也分低、中、高档。低档的一般全为猪肉而无鸡、鸭、鱼;中档的有鸡、鸭、鱼、蹄筋、竹荪等;高档的除了蹄筋、竹荪、鱿鱼外,还有海参、鱼翅等等。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仅大换“包装”,由猪肉为主推广到以鸡、鸭、鱼、海产品为普遍,菜式也由九个发展到N个。传统的“九大碗”现仅残存于部分农村。其实我也没见识过农村的“九大碗”酒席。

柳江古镇

柳江古镇距成都百余公里,在瓦屋山层峦叠翠中,花溪河围绕古镇吊脚楼,具有独特的川南古民居风格。近年来,随着西部旅游热,柳江如何利用好古镇旅游资源,富一方百姓,进行保护性开发已成为当务之急。
被青苔染绿的鹅卵石,围绕着郁郁葱葱的古榕树。树下的太婆依然还是那样慈祥。
柳江镇位于洪雅县,地处通往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途中,四周青山环抱,天气晴朗时还可远眺峨嵋群峰。解放前,这里是几家大户人家的统辖之地,每户人家都有特别之处,当地人还给他们取了好记的名字,如谁家房子、谁家谷子等。几家大户构成了柳江镇的基础,这些单体的豪宅与秀美的山水几近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加上临水而建的街市。

七里山塘河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却不登一叶画舫,确为一大憾事。
  自古戏台登舟,安静的电瓶船将为你开创另一段思绪,穿过古老的桥洞,看着枕河人家的生活,粉墙黛瓦,斑驳的历史痕迹在你身边流淌,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无谓人生的烦忧。“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塔将三次让你远眺。
   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连,两岸唯美的灯光,不但映射着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华,凝神细听,那古老悠远的吴韵仿佛就在你耳边轻响,一条山塘河,一艘画舫,一杯香茗,点点的灯光,让你不知身处何年。美景醉人,柔橹销魂。

吴一鹏故居玉涵堂

吴一鹏故居即玉涵堂是苏州城外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也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房屋现分四路五进。它建于明朝嘉靖十年,距今已有471年的历史。占地面积4896平方米,建筑面积5468平方米。
吴一鹏(1460-1542)是苏州山塘街人。明朝弘治六年,吴一鹏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做了正德皇帝的老师。嘉靖年间他官至礼部尚书。
  明清民居竖为路,横为进,进与进之间往往有天井使每进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天井是中国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井的其表层功能是通风、采光、排水;其深层功能则是精神上的要求。
  走过天井,不去玩一玩藏字游戏,走一走升官发财梯,看一看幻影成像《山塘繁盛录》,乃是人生一件憾事。
  当年吴一鹏的儿子吴子孝为了孝敬父母,在山塘曾筑有“真趣园”,但早无遗踪可寻。现在这座真趣园是苏州著名的园林古建大师薛福鑫在2003年重建的。
  薛大师依据传统造园手法设计园内景点,根据地形特点,以植物将真趣园分为春夏秋冬4个景区,梅林春晓、玉溪风荷、金秋待月、舒影亭等景点散布期间,凸现了园林真意。其中五亭建筑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所没有的,表示五子登科、五谷丰收、吉祥圆满的意思。

苏州山塘通贵桥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清朝顾公燮《丹午笔记》有记载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蔷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明隆庆二年(1568)桥上首出现五色彩云,古又名瑞云桥。崇祯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再修。桥跨径 7.2米,宽2.3米,长19米。  
  通贵桥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你看,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佳绝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
  通贵桥在七里山塘的古代桥梁中并不显眼。但这座古桥究竟上了多少摄影作品?通贵桥一带的典型水巷风貌究竟上过多少影视作品?已经无法统计了。早年,资深影人张良导演的电影《梅花巾》就在通贵桥头取景。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拍片子的接踵而来。1994年导演李少红的《红粉》还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红粉》把苏州介绍给了世界,同时通贵桥的魅人风姿在人们心中定格。

江南衣馆

苏州的制衣业自古以来就非常有名。在明、清两朝更是达到了顶峰,那时几乎所有的官袍都是苏州出产的。清朝时,还专门在苏州设立了苏州织造署。那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担任过苏州织造。因此,苏州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江南衣馆集中展示的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服饰,如结婚时用到的红盖头、竹衣、文武百官的朝衣等。尤其是镇馆之宝“万皮衣”。它以一万只水獭耳朵下的一小块皮镶(约大拇指指甲一样大小)编织而成,弥足珍贵,堪称是无价之宝。

安泰救火会

苏州是我国近代消防事业的诞生地,早在清朝康熙初年,西方的消防工具就传到了苏州。
由于山塘街商肆密集,街巷狭窄,民间有句谚语称“南浩街失火,烧脱小邾弄”。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山塘街上的商户们自发组织了民间的消防机构龙社,后来在民国初年改称“救火会”。
安泰救火会就是创建于1925年的一个民间消防机构。在其旧址上重建的救火会可谓是近代消防设施的展览馆,馆内陈列了当时的消防器具及衣帽,如水枪、帮浦、油灯等。还用泥塑再现了当时消防员灭火救人的场景。

江南船文化

中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和长江作为母亲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而著称于世。

  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到7000年前的雕花木桨及舟形陶器的出土,证明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早在8000年甚至更早就已经使用了独木舟。
  在东汉墓中曾出土一只陶质船模,首有碇,尾有舵。这就说明中国早在2世纪就已发明和使用船尾舵,比外国早了近1000年。
中国所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舵壁、车轮舟和指南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全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活动。明成祖曾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推到了鼎盛时期。
  江南乃是水道纵横的水乡泽国,早在8000多年前便制造了舟船的雏形-独木舟。春秋时期,吴越抗争,两国已建造了多型战船,排列布阵,可谓“不可一日废舟楫”。所以古代著作中对江南屡有“吴人以舟楫舆马,以巨海为庾夷也”、“越人善于造舟”的赞誉。
  江南一带的沙船是中国古代船三大形制之一,而苏州太湖帆船是沙船的典型代表。不仅制造工艺精良,而且船速快,安全性能高。
  江南船文化博览馆陈列了春秋战船、郑和船、沙船、漕舫、鸬鹚捕鱼船等数十艘船模和舟船构件、船上用具及相关图片资料。游览江南船文化博览馆,犹如乘一叶小舟,徜徉在船的世界里。

苏州商会博物馆

所谓会馆就是外地驻苏的办事处。主要用于供同乡人聚会、祭祀,是提供帮助、暂存货物、交流商贸信息的地方。会馆的建筑一般都设有戏台、大殿、厢房等,有的还辟有花圃、园林供人游赏。从会馆的规模可以推测其经商的实力。
  由于山塘街东起阊门,西至虎丘,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是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商贸中心。全国各地的货物都在此中转,通过松江和太仓浏家港运往世界各地,因此,各地商人纷纷在山塘街建立自己的会馆。
  山塘街曾建有大小近十四处会馆。2005年,正值苏州商会成立一百周年。由苏州市政府发起,金阊区政府、苏州档案馆、苏州市工商联三家共同承办筹建了这座商会博物馆。

七里山塘老街

山塘老街全长360米。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老街重现了当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会馆齐聚。既有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吴韵茶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紫檀木雕、石雕、刺绣等特色商铺。
横跨在山塘河的通贵桥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曾让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击节叫好。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
通贵桥下塘是苏州的时尚之都,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西餐厅等,一到晚间便热闹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历史应和、与时代合拍的让人酒酣摇曳的歌谣!

涵茗扇

涵茗扇
东杨安浜17号
品扇品茗扇茶会友是涵茗扇的一大雅趣。古色古香的店铺,传统的柜台式展示方式,竹子装饰而成的品茶聚友的环境是涵茗扇的一大特色。涵茗扇把扇子、竹子、名茶融合在了千年古街上。地理位置极佳,依桥傍水,登楼临窗能环顾四周,千年古韵,现代风采尽收眼底。

周英姿刺绣工作室

周英姿刺绣工作室
山塘街160、163号
苏州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以精、细、雅、洁驰名中外。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周英姿自小钻研刺绣工艺,并潜心研究画理,终得苏绣艺术之精髓,融绘画,摄影技术于苏绣艺术之中。在继承传统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