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大白鹅

因白鹅“飘若浮云,骄若游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慈城养鹅历史悠久,浙东白鹅品种优良,肉质肥、鲜、嫩、脆,早期生长特别迅速,是我国中小型鹅种中的佼佼者。所产的“宁波冻鹅”是声誉中外的宁波特产之一,出口港澳、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翎毛、鹅肝、鹅肠等也是食品工业、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慈城云湖竹笋

产自慈城镇云湖水库一带的竹山上,笋味鲜美,笋质嫩白色,组织幼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营养丰富。一年四季均可产笋,春有春笋,夏秋有鞭笋,冬有冬笋,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特产。

慈城菊饼

花卉型糕点,以菊花造型,圆周三十余公分,厚度一公分左右,花瓣用白芝麻点成,花蕊用红,形似一朵盛开的白菊花而名。吃时韧结结、甜咪咪、香喷喷,因掺和菊汁,故菊香自然;因面铺芝麻,回味油香润口。

宁波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唿应,以慰其寂寞。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乡间称彤红。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斋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已生日改之(见《桃源志》);一说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

慈城生育民俗

产妇做产称“做生姆”,多在原来卧室,亦有另设于空屋杂间。旧时称产房为“红房”,男子不可入。产桶叫“坐桶”,又称“子孙桶”。接生婆称“老娘”,故有“多老娘钿”骂人俚语。老娘进门先拜“灶君”,祈生育顺利。未推行新法接生前,产妇临产,多由阿婶、阿姆抱住,老娘助产。遇到难产时,行迷信一套,将缸缸甏甏、大桶小桶的盖子揭开,橱、 柜 、箱子、抽斗打开,谓能使产妇开大“产门”生下婴孩;有的要产妇使劲吹“吹火管”,谓能运气催生;有的放炮仗,以响声震生,亦有焚香祈求祖宗保佑。故旧时妇女做产有“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之说。产妇眠床底下往往放着一只藏“胞”的“胞翳甏 ( 瓶 ) ”,内用稻草灰生石灰垫覆,使之久藏。婴儿出世,即向近邻或亲友送糖面,称“落地面”,有的加红蛋 ( 鸡蛋 ) 两只。外婆家送“生姆羹” ( 贺生担 ) ,亲友亦送婴儿衣着用品和鸡蛋、长面等食品。
产后:
  头口奶 谚语“头口奶要吃好”。婴儿吃头口奶,亦称“开口奶”。旧俗不吃母奶,向邻近年青健康的喂奶妇女去讨,而且男婴须吸女婴的母奶,反之亦然。在喂头口奶前,一般喂一口黄莲汤,谓先苦后甜。讲究者将肉、鱼、酒、糖、状元糕分别制成汤,各置小盅内,用指醮涂婴儿小嘴,口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婴儿第一次洗澡用糖水,甚至用晒干的七个乌鳢鱼头烧汤,谓可解毒气。婴儿第一件衣裳要穿婆家的,而后始穿外婆家送来的衣裳。
  做三朝 婴儿出生第三天,家人在产房内用米筛搁在床前方凳上做羹饭,点香燃烛,供花生、豆腐、素鸡、豆芽等素食,并用 12 只酒盅满盛糯米饭,饭上各放一小块黄糖,供“床公床婆”,祈婴儿日长夜大,“像呒郎黄狗一样儇儇过 ( 意谓无病无痛 ) ”,是谓“做三朝”,亦称“还落地福”。又在床帐上扎一枚针以避邪,意示锁住婴儿。祀毕,将糖盖糯米饭给邻居孩子分食,以祈婴儿长大和孩子们和睦,故叫分“商量盏”。产妇在做生姆月内禁忌照镜、动刀剪、晒太阳,且不出产房门,茶饭点心送到床上,故亦称“坐月里”。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月,外婆家送来“满月担”,有肉、鱼、鸡等食物及老虎头帽、鞋、抱裙、披风等衣物,亲戚家亦有赠含意“长命百岁”银锁片、银项圈等饰物。请福寿双全老太太抱着婴儿剃满月头,办满月酒,宴请亲友。

慈城寿庆

(1)做生
  旧时,富家至30岁即做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说。鄞县、宁海等地有做九不做十习俗,据传起因于四十岁,因四与死谐音,故提早一年做生,以后推而广之,相沿成习。做生排场较小,请亲友赴宴,受请者送些生日礼品。
(2)做寿
  俗谚富做寿,穷做亲。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寿,称几十大寿。做寿讲排场、比阔绰。送礼的寿烛须足斤,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字。有的在礼物上置金色寿字。寿诞食品有玉(猪肉)堂(白糖)富(麸)贵(桂圆)和寿桃(即馒头,又称双寿馒头),向有名气的南货店定购,置于5只大盘。有叠成五层宝塔状,称五代富。寿期临近,儿孙向亲友发请帖。寿诞先日称暖寿。寿堂挂灯结彩,设香案,挂寿屏,点寿烛。富家60寿庆点寿烛7双,以后依此递增。寿堂悬金色大寿字或寿星图,旁挂寿联、寿屏,诸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亦有供福禄寿
  三星,敬屋业地主,祀祖宗。寿公寿婆亦称寿星,分坐两把大座,受晚辈跪拜。如遇同辈拜寿,由儿孙代为还礼。拜毕,寿星分银钱给孙子、外甥等小辈,以五代见面、子孙兴旺为荣。寿筵,老酒饮花雕,点心用寿桃,菜肴多全鸡全鱼等。宴散,向四邻分送馒头、金团,称结缘馒头。个别寿星亦有把所收的寿礼钱,免办寿宴,再凑些积蓄,用于办学校和修桥、铺路、造凉亭等。至于贫苦人家,饭也吃不饱,则是穷人无生日。
(3)六十六
  俗谚:年纪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故在六十六岁时,女儿或儿子等小辈要烧66块猪肉(若父母吃素则用烤麸代),一碗糯米饭,饭上放一根带根葱或带根菜,另加二根龙头烤,送给父母吃。送肉时不进屋,从窗口递进。盛饭盛肉的碗盏拣缺牙碗,说吃过缺牙碗,日后无缺陷,吃了66块肉会平安度过六十六,得以长寿。部分地方至今仍有此风,但革新以干牛肉片代之,以表孝心。
  解放后,寿庆改革从简,长辈50岁后逢十生日,家属聚宴,下辈馈送人参、补酒等礼品。有的地方做九不做十之俗仍行。80年代后,逢生日,亲友赠送蛋糕、燃吹蜡烛之风渐行。部分乡镇为老年人集体庆寿,当地领导到会祝贺,企业单位送生日蛋糕等礼品。为亲友生日在电台点播歌曲、戏曲,或送鲜花以示庆贺之风趋盛。

慈城九月半社火

“社火”,又叫“社伙”。城厢各坊,抬着祠庙神像出巡,导以仪仗彩亭,金鼓杂剧,各相竞赛,观者塞路,俗称“九月半会”。宁波有大庙,即镇明路仓桥头灵应庙,祀晋鲍盖。此日大庙菩萨乘轿出殿,时有抢菩萨轿顶风俗,谓谁能抢得轿顶并顶着游行,以后肩不痛、脚骨健。更有奇者,有偷拔大庙菩萨胡须的怪俗,谓将拔得的胡须藏在米缸,米缸会孵出米来。
  《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九月城中菩萨忙,飞庙 ( 祀唐刺史黄晟 ) 斗白龙王 ( 龙王庙 ) ;尤推大庙最奇特,争窃胡须孵米缸。”清时袁钧《北杂诗》:“暮秋胜事在中旬 ( 指九月 ) ,奔走城乡各赛神;吾里赛神兼赛富,年年社火闹江滨。”又注云:“九月中旬,城乡秋报为灯会,名社火,嘉靖志作社伙。非吾里社火最盛,神姓沙(注:沙诚),元时封协佑侯,附祀忠佑庙,东庑别庙三,相传一木雕四像,术者谓当分主富、贵、贫、贱,吾里祀富神也。”

慈城十月庙会

初十鄞江桥它山庙会。清万斯同《鄞西竹枝词》:“往代光溪 ( 小溪 ) 曾设州,至今民物此中稠;商人解弄三弦子,妇女能梳五凤头。”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十月田禾收欲齐,香茎芋艿炖新鸡;讨船庙会赶初十,直放鄞江到小溪 ( 鄞江桥旧称 ) 。”故俚语称“穿头鄞江桥,甩头它山庙”。

慈城谢年

岁终祀神,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谢年前先要大扫除,俗称“掸尘”,对祭祀用的器皿用水冲刷,甚至将木祭盘用糖水洗过。谢年前,家庭男主人即主祭者要沐浴更衣。各种禁忌甚多,首要的是里外活计均要男性操办,女性只能烧火和谢年后洗碗盏。谢年日子,一般拣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二天。摆设,以富庶人家为例,在中堂间前 ( 面朝堂屋 ) 用两张八仙桌合拢作供案 ( 横摆 ) ,供案后置靠背椅一至三把,椅背挂“南朝一切圣众”神祗纸,有的加“文武财神”。神祗纸两角各夹香一股,在香间悬长串纸元宝。供品有“五牲”或“七牲”,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有全鸡 ( 公鸡 ) 、全鹅 ( 不得用鸭 ) 、猪头 ( 称“利市头” ) 或整刀肉,满盘高叠年糕。鲤鱼要活的金色雄鲤,鱼眼上贴圆形红纸,一般挂在供桌桌档,以防跳动。各种供品寓有全福、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意。尚有“四盘调和”,即盐、酒、豆腐、葱,城里人家增加水果、干果。置酒 12 杯,遇闰月放 13 杯,酒 2 壶。桌上祭器有“制五事”。当天色刚暗时,点燃写有金字的红烛一对,主祭者三脆九叩三上香,屏声静息,祈神降福,俗谓“闷声大发财”。
  祭毕,割下些许小块鸡肉、猪肉供品掷上屋瓦,谓“请瓦上将军”。而后,全家和帮忙者吃谢年饭,乡间以吃肉吃鱼为主,辅以别的菜肴,备酒不备饭,而是吃汁水青菜年糕汤,以兆来年油水多、年年高。城里人谢年,特别是商家常和吃年夜饭结合起来,除吃年糕汤与农村相同外,还办年夜饭酒席,邀集店内职工和同业好友吃酒,冷盆热炒,较为讲究。内有两道必备菜,一是烤麸,寓唿唿响富起来;二是黄豆芽,示子孙兴旺、称心如意。忌上塌蛋,示为不祥。

慈城包红指甲

七月,凤仙花(宁波称满堂红)盛开,少女捣花汁以染无名指及小指,后发展为十指全染,谓之包红指甲。包法,用满堂红花掺和少许明矾捣烂,睡前用豆叶或夏布缠裹指甲,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亦有以白花包者则成玉白色。其色短期洗涤不去,日久渐退,故引人喜欢。俗传包过红指甲的手,腌咸菜、苋菜股、臭冬瓜不易坏,如能延至次年正月初一不退色,能使老人看后眼睛不会昏花,更是讲得神乎其神。

慈城中秋过十六

话说有一年秋天,金国的统领完颜兀术统领大军,又犯中原。康王只得带手下官员,一路南逃,康王逃到扬州,金兵追到扬州,康王逃到杭州,金兵随即攻占了杭州。那年八月,康王一行又匆忙逃到明州,就是现在宁波城。

这一路奔逃,康王身边的人早已四散。这明州城也不是久留之地,晚逃不如早走。为了不走漏风声,康王只身一人,匆匆地出了城门,抬头看看四周,到处是逃难的百姓。康王不由得泪如雨下,眼看着大好河山,顷刻间,就要落入敌手,不知道这一生还有没有重振河山的机会。
正在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活捉康王小儿”的叫喊声,康王又饿又怕,急中生智,想到外婆,不如到慈城的外婆家去躲上一难。
康王的外婆家就是慈城向家,向家有女进宫,入选成了宋徽宗的妃子。向氏贵妃替徽宗皇帝生了他的第九个儿子,这就是小康王赵构。为避战难,向家迁来慈城,就住在五马桥一带。
再说康王心意已定,就急急地往慈城走。到了城东的狮子山脚下,金兵越来越近了。康王心一横,就滚进草丛,隐下身来。由于一路担惊受怕,又饥劳交加,康王竟在茅草丛里睡着了。
却说金兵追到狮子山前,不见了康王的踪影。金兵统领粘罕命令兵士进山搜寻,这时,金兵发现眼前的狮子山仿佛动起来了,这山峰看上去分明是一头身子扑地的巨狮。粘罕大吃一惊,这时,风吹草木,又发出一阵阵沙沙声,如同狮子发威起怒一般。粘罕忙调转马头,急忙往后退走,跟随的兵士也跟着主帅一哄而逃。
一轮明月升起,照得山上雾蒙蒙的。一阵山风吹来,康王醒了。康王感觉腹中饥饿难忍,只得一步一步地摸下山来。帽子不知道勾在那根树枝上了,鞋子不知道落在何处。好不容易过了夹田桥,康王实在饿得没有气力了。康王见桥边有户人家,就想到这户人家讨点吃的。他刚想敲门,眼前一黑,倒在那户人家的门口。
再说这户人家的主人姓冯,已经六十多了。冯老汉平日做糕饼,挑到城里叫卖。虽然小本生意,但冯家糕饼风味独特,深受欢迎。这一天,冯老汉隐约中听到有人敲门,就打开门看个究竟。一探头,冯老汉只觉一道金光在眼前一闪,自家门前的地上盘着一条小金龙,不由大吃一惊。忙揉揉眼睛,想看个究竟,哪里有什么金龙,分明是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倒在地上。
冯老汉弯下身来,见年青人的眉宇间透着一股高贵之气。想当今乱世,时有官宦落难,流浪民间。冯老汉招唿老伴,把他扶进屋里。
迷煳之中,康王看到桌上的糕点,色泽金黄,顿时直咽口水。他伸手抓来便吃,一边吃,一边直说“好”,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引得冯老汉直发笑。
一盘糕点下肚,康王问道:“老人家,这糕点味道绝佳,不知道叫什么?” 冯老汉说道:“官人有所不知,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我家老婆子自做了桂花月饼,兵荒马乱的,老汉与妻儿一起过个中秋。月饼粗陋,惹官人笑话了。”
“桂花月饼?本王是到了慈城了吗?”康王一高兴,不经意竟说漏了嘴。冯老汉一听,不由大吃一惊。吓得连忙跪倒在地,请求宽恕不敬之罪。
康王扶起冯老汉,说道:“国破家亡,不曾想今年中秋竟如此狼狈。待有朝一日,国家中兴,让天下百姓都能中秋团圆,日子能过得美满。”
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闻讯而来的宋兵前来救援,康王看着阵容威严的兵马,顿时来了精神。他说道:“光复河山,当仰仗各位热血男儿!”原来这支军队正是岳飞部下的先锋部队,正追击进犯慈城的金兵呢。领军的将军闻讯康王来到慈城,赶紧前来会合。
晚上,康王抬头看到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像个金盘。康王笑意盈盈,看着桌上的桂花月饼,不由得说道:“十六的月亮比十五圆,中秋不妨重来过。”
众人一听,一片叫好!于是,八月十六那天,慈城人又过了一次中秋节,家家户户的桌上放了香甜的桂花月饼。就这样,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就从慈城开始,不久,在整个明州城里流传开来了,直到如今。

慈城婚俗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1)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2)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3)成亲
  请吃酒
  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
  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
  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男孩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坐花轿
  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开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
  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灰,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男孩请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男孩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男孩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4)成亲后
  回门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
  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入民国后,繁褥婚俗渐变。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中始有文明结婚。l936年鄞县县政府颁布《鄞县新生活集团结婚规则》,但未能推行。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