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古镇


雾锁青木川
青木川是陕西最西边的一个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古镇,西去227公里即是九寨沟。女作家叶广岑一部小说《青木川》,勾起了多少人想要到此一游的念想。
青木川的西沟是嘉陵江的支流,水质清澈,有九寨沟水的感觉。“碧水绕村寨,青山映田园”,木制古朴的乡村显得分外迷离。
据称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经岁月沧桑,现有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古街、古祠、古栈道、古建筑等历史遗迹。
青木川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在开发的风水宝地,有悠久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古老遗风:一条“回龙场”古街从南向北把小镇拉得悠长,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形的,中西合璧式的……雕刻精美的窗棂、门楣、瓦当风格典雅,古朴的青石板街道尽显古镇的静谧安详。古街中段,一座盖顶华丽的“飞凤桥”横跨金溪河两岸。整条古街呈现出“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现在还留存的几处中西结合的老式豪宅,里面有回廊、天井,宽大舒展,土改时分给当地居民居住,现在仍然住着多户人家。
古镇远离县城,地处僻远。虽为要塞,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有几条逶迤石径连通邻省邻县,供山民来往交通。逢三趁墟,山民结伴,来来往往,背扛肩担,荷货互市,互通有无。当年杜甫过境时曾吟道:“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局。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虽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木川中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重峦叠嶂,山高路险,清溪碧湾,飞流溅珠,自然生态秀美,民风古朴。

Tagged :

秦淮灯会


南京城南夫子庙老门东地区是由中华路、长乐路、明城墙、江宁路四面合围而成。每年春节在老门东举办的秦淮灯会,吸引了慕名前来的游客,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体现了金陵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平碉楼的博物馆–塘口


塘口有“中国侨乡”之称,地处广东开平市中部,这里的建筑大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文化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精致典雅的立园,它是开平侨乡楼宇庭院中的特色古建。
另外塘口碉楼群也是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自由浪漫风情,硬山顶式、悬山顶式、哥特式、伊斯兰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等不同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典范。

汕头“拖神偶”


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一,二十二是是汕头澄海眼红真的游神节日。当地的五尊神偶被抬出游行,村子里的人为祈求来年幸福,纷纷围堵街头拖住神偶,甚至拳脚相向,你拉我扯,抱作一团,甚为壮观,这种暴力祈福可谓各地所罕见的奇特风俗,而当地人则认为老爷公一定喜欢拖,越拖越兴旺,这也是当地群众祈求来年丰收富足的独特方式。
汕头“拖神偶”民俗活动: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盐灶是一个拥有1万6干多人口的自然村落,依山濒海,村民过着“耕三渔七”的生活。村中有拖神偶的奇特民俗。
每年农历正月廿一、廿二两天为游神节日,要抬神偶游行,游行队伍中的青壮年便需准备拖神。当年轮值抬神游行的壮汉则要护神,每人都要斋戒沐浴净身,穿一件新缝制的短裤,袒胸赤膊,周身涂上豆油。又用绳子把神偶捆缚在神轿里,抬神在村里游行时,要拖神的人便紧紧跟着,待游至指定的一片旷场上,众人吆喝一声,便猛冲猛拼,想把神拖下来;护神的壮汉因赤身涂上豆油,滑溜溜地,很不容易揪住。要拖神的人也各不相让,各显身手,你争我夺,你抢我扯,抱腰拽腿,扭成一团。围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有的还骑上墙头,登上屋顶,喝彩助威。最终仍然把神偶拖下来,弄得须脱脸破,脚断手折,再推下池里浸泡,至此方尽兴而归。拖神过后,再择个吉日把神偶捞起,重塑金身,送回神庙,享受香火,供人朝拜。年年如是,这一民俗沿袭至今。

河北魏州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等,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踩高跷在河北魏州盛行,每当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雄健惊险,当地人非常喜欢这种传统的民俗表演形式。

姑田游大龙


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游大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游大龙是世界上最长的游龙,姑田的龙每年制作,擎游之后,每年烧掉。有一整套的仪式、祭拜、在指定地点集中焚烧、争先恐后把龙架扛回家(奔跑)……有特殊的寓意。烧龙的环节宛如凤凰涅,有送龙升天的意思。
每年元宵节下午,在锣鼓喧天中,数千名当地中青年壮汉抬着三百余节的大龙在彩旗队、灯箱队的引导下,蜿蜒于中堡、上堡等村落山野田间,穿行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沿途村民和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踩着泥泞的田野相随,游龙队伍达公里长。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炮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也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一种民俗活动。

束河古镇正月十五棒棒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棒棒会实际上是为春耕作准备的一次农具交易的盛会。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集会上出售, 然后购买所需物品。交流会上,不仅农具、果 树苗木、花卉盆景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都能买到。

吕梁谢土


谢土在中国古代有部分地方流传过这一活动,时至今日这种民俗活动大部分已经消失了,如今山西省吕梁市农村还遗存着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
谢土其实是古代房屋盖成后酬谢土神的一种祭祀形式。民间相信所有的土地都是由七十二位土神掌管着、要动土,必先得到土家的认可,如果没有事先的到土神的认可事后一定要谢土,感谢土神并希望土神能赐福于主人。谢土活动一般由风水师主办,风水师会事先选一黄道吉日,然后设坛诵经,此前主人事先要做一些准备,如五方厚土,五色神石,五方之水,还有朱砂,木碳,海马,海驼,柏板,石燕,条,枣枝,书本,车辐,文房四宝,新砖新瓦,七色彩纸,五色彩线,五色彩布,五谷杂粮,新针七个,红布七尺,宾铁铜剑,桃弓箭,精药茗香,黄表香烛,鸡蛋油灯,此外还有新蒸好的一框供品等等。然后举办一系列镇宅仪式,用五谷洒遍家宅,门前贴上灵符,这样仪式才算完成。
谢土是中国千年的风俗,是人们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念。也是人们在与自然抗争中为自己燃起的一盏心灯。